环境贸易文件

绿色包装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绿色包装出口贸易影响策略

实施绿色包装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介绍了绿色包装的内涵,分析了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我国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的战略建议。绿色包装源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65438+的《20世纪议程》,随后全球掀起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绿色浪潮。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环境保护和“绿色包装”的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口产品的必要前提。面对国际市场环保包装的挑战,发展绿色包装应对绿色壁垒是中国巩固和扩大出口市场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包装的内涵“绿色包装”又称“环境友好型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可回收再利用,能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废弃的全过程都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包括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数量、避免废物产生、易于回收、循环利用、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保要求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绿色包装的内涵将进一步提高。

二、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绿色包装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口到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一道门槛。世界市场上盛行的各种绿色包装贸易壁垒直接威胁着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出口商品贸易量和出口市场相对减少。中国入世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从商品本身向商品包装延伸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中国每年有近24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为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包装要求而受到影响。鲜果、蔬菜、肉类、花卉作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宗产品,保鲜水平低,运输成本大大增加,包装粗糙损失率高。中国出口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和东南亚等发达或较发达国家。其设置的绿色包装壁垒大多是我国产品短时间内达不到的环保技术标准,使我国遭受诸多不合理限制,出口市场相对萎缩。

(2)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优势减弱。为了满足进口国的包装要求,遵守其包装法规,中国必须开发或进口新的包装材料,并对产品包装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为了满足进口国对包装材料的强制回收和再利用的要求,中国不得不依靠进口国的销售商或废物处理中心来处理包装废物;为获得国外绿色包装标志,中国必须支付包装的检验、测试和评价费用,以及标志的申请费和年费;有时,为了满足不同进口国的不同要求,中国的企业甚至不得不开发不同的包装材料。这些费用使我国出口产品因价格低廉而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市场份额和出口企业效益下降,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当包装要求达不到其他国家的标准,或者成本增加无利可图达到标准时,就可能退出国际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绿色包装壁垒导致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材料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如欧盟规定从2000年起,不能重复使用或再生的包装产品将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法国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必须实现70%的废物包装回收率。虽然有国际环保公约和国际环保法律标准,但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在环保技术开发和环保资金的投入上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和国际贸易的摩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资金投入和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绿色包装壁垒日益阻碍中国的出口。

三、中国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推进绿色包装的法制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1.合法化。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对绿色包装进行法律化和规范化是必要和有效的。我国现有法律对绿色包装的规制还很不完善,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绿色包装法规。我国绿色包装合法化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技术壁垒,保护贸易利益;对内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禁止或限制使用非环保包装材料、包装材料的强制再利用和回收率。

2.标准化。在国际标准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利用商品包装和标签的标准和规定对进口商品设置技术壁垒,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负担。我国现有国家包装标准约500项,构成了包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大部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标准陈旧,可操作性差,相关标准不配套,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因此,在出口贸易中实施绿色包装战略,需要环境、经贸、商检、工商、生产企业等部门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协调和安排,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并与国际包装标准相结合的包装标准体系,以指导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

3.信息化。我国很多出口企业对进口国在包装材料、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要求了解有限,信息严重缺乏,导致出口包装不适应国际市场。客观上,这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搭建多方信息平台,与国际法律和标准制定实施机构、进出口企业、包装企业、专家咨询机构和专业媒体沟通,及时、准确、详细地传达国家包装法律和标准,普及绿色包装知识,收集和跟踪国外贸易壁垒信息,及时通知零散企业,协调产品企业和包装企业认真研究,为中国企业突破壁垒采取积极措施。

(二)强化出口企业绿色包装意识,构建绿色包装体系。

1.更新绿色包装理念。体现了“4R+1D”的原则,即低消耗、可回收、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是目前国际包装的主流。然而,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导致出口包装策略不当。比如过于复杂的礼品包装,不仅受到进口国习俗的限制,也不受市场上热爱环保的消费者青睐。对此,有必要更新中国出口企业的包装理念和意识。

2.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目前,由于包装环保项目缺乏明确的投资、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无法吸引大规模的社会和民间投资,科技投入不足,导致包装行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技术开发能力薄弱。而且由于包装行业科技开发能力弱,力量分散,难以发挥相互协作的功能,导致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应用到包装的生产上。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和R&D投资势在必行。

3.包装材料和包装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符合进口要求的,才允许进口到进口国。因此,出口商品的包装应避免使用有毒材料,尽可能使用再生材料,积极开发利用植物作为包装材料的技术,选择单一的包装材料,减少各种材料分离解体带来的麻烦。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调查国际市场对环保包装的具体要求;在设计中还应考虑突出环保营销标识,用以表明某种商品具有特定的环境质量,走“绿色营销”之路,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

4.重视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认证。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 labeling)是指由指定的认证机构根据环境标准和法规确认并颁发的标志和证书,用以表明产品不仅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产品的生产、功能和处置过程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极其有害。在绿色标准成为国际贸易新标准的背景下,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通过环境管理系列标志ISO14000认证。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应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争取尽快通过国际认证,全力推进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战略。

5.加强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企业要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同时,要加强国内企业的协调与合作。在依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和协调的同时,包装企业要实现合作竞争,整体参与国际市场。

(三)建立出口贸易包装行业预警协调机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集体和私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营进出口,其包装产品主要由分散的中小型包装企业采购。出口贸易的生产和包装环节中的单个企业仍然只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整体的、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应对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包装壁垒。也就是说,出口包装行业的发展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出口贸易包装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高效的预警和协调机制,关注国际绿色包装趋势,适应市场变化,积极防范和化解绿色包装壁垒。

(D)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尽可能消除绿色包装贸易的壁垒。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包装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于我国包装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与设置包装绿色壁垒的国家进行谈判解决问题。充分利用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例外条款”,防止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及时向世贸组织和有关发达国家申请技术援助,延长实施技术措施的适应期或过渡期,以缓冲中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压力,增强对国外技术措施要求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

1.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12)

2.商务部。警惕绿色包装贸易壁垒[J] .2005 (2)

3.张。国际绿色包装立法对中国包装工业的影响[J].2005年中国包装工业(10)

4.莉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