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

近年来,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校的教学实践,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阶段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研究性学习。

首先,选择一个主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一个好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果。

选题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相符,能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题目。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实和现象中创造研究场景来确定选题,但现实是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对社会资源的理解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题来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在“饥荒——饥饿的真实面目”的研究中,老师展示了一段贫穷国家和偏远地区的生活视频,以及世界上因饥饿而死亡的一系列数据,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农业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有人在挨饿?学生开始研究活动,自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第二,定制计划

对于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制定研究计划更为重要,因为精心的计划可以避免研究性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定计划之前,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查询网上资源,学习如何制定计划,看看别人做过什么,走了什么弯路,借鉴前人的经验。互联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素材,拓展了学生的研究思路,保证了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实施研究

研究阶段的实施是研究活动的主要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工作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来说,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四个步骤: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资料,得出结论。

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如图书馆的书籍和杂志以及社会调查,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资源已成为学生和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和资源来源,网上资源的享受使学生的数据收集更快更方便。搜狐、百度等搜索引擎为教师的资料搜索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Word等软件为文本整理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数据整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信息加工和分析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灌输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主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学生们也利用快速交流平台BBS和电子邮件交流他们的研究经验。网络交往中,人人平等,有利于张扬个性,挖掘潜力;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要在提高学生对研究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四,成果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出结论,但是如何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别人呢?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空间、师资等因素的影响,成绩的展示往往成为个别尖子生的专利,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学生得出研究结论后,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有利于作者多角度展现自己的思考;接受者的多个感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减轻了接受者处理信息时的认知负担。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们分享成果,交流讨论,相互碰撞,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

动词 (verb的缩写)多重评估

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研究性学习过程,也决定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变化。首先,探究性学习评价的目标更加科学。不再是一个整齐的标准来区分成功与失败,而是一种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活动是多样化的。它不仅仅是一篇单独的结论性论文,还包括各种研究记录的研究材料、成果文件夹等评价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媒体进行成绩展示、答辩、讨论等各种评价活动。因此,评价结果的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和等级,而是更多的定性分析和具体的描述性评价。最后,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网络技术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学习伙伴甚至在网上相互交流的公众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评价者。

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弊端,对教学过程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网络的海量资源,往往让师生忽略了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逐渐被网络上的间接信息所取代。但是,信息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探究性学习中运用它,就能使探究性学习更加顺利,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