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路上读万卷书议论文。

“读万卷书”就是说要多说话,多读书,“走万里路”就是说要多旅行,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想知道,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泛学习前人的知识,尤其是圣贤的理论。这本质上是通过泛读获得间接知识,是一个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努力。《论语》曰:“十室之城,必有忠信如丘之人,不如学如丘。”孟子年轻时读书气盛,不分昼夜,所以学了《诗》、《书》、《礼》、《易经》、《春秋》等经典。从“广泛阅读”入手是合理的,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一个一个去发现和体验是绝对不够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通过广泛阅读,把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装进你的胸膛,这是明智的。

读很多书有三个步骤:从读书到学习,了解各种知识或理论的细节,可以“详解”,这是第一步。然后,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思考,你就能把握很多知识或一个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即从“详解”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和理论的本质和义理,就像孔子读完《诗经》后一句话就做到了。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经过考察比较,才能知道它的好坏,然后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论前人理论的过程中“择其善而从之”,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读万卷书”的完整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是,古人认为,光读书是不够的。“不看所听,则荒谬”和“不看所听”。所以,在广泛阅读之后,你就进入了求知的第二步,那就是四处游历,自己去看。这叫“游学”。出国留学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孔子周游列国;孟子也是闭门苦读多年后周游世界,成为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后面几十辆车,几百个跟随者”;苦读十年,司马迁背起行李,走遍天下,却迟迟不愿归来。“学”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你可以自己去看,增长见识,也就是知道的多了;第二,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可以通过旅行得到验证;第三,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原因,即孔子所说的“我行我素,观其变”;第四,你可以在旅行中把你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旅行”中去。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他国的经历,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野心,极力劝说君主使用自己的政治伦理理论。“游学”不仅可以获得新知识,还可以验证所学的间接知识。另外也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自己的见解和理论。难怪古人要“走万里路”。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一个透彻的知识,然后“走万里路”去体验和实践,然后知识水平就会跃上一个台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模式,最初是古代哲学家采用的。因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历代学者求知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