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用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到人,听到声音,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1.用例子创造情境。比如在讲授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我给学生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我初步感知到了“不断的重复”,然后引用了自然现象“水→蒸汽→云→水”的循环变化,从而引出了“循环”这个概念。
2、利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在《认识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介绍的:展示一辆颜色鲜艳的方轮自行车,问学生这辆自行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我不喜欢。因为这车很漂亮但是不能踩。”我把方轮子换成椭圆,问学生喜不喜欢,学生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就像骑在颠簸的路上,即使是在平坦的路上。我把椭圆形的轮子改成了圆形,学生们很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并鼓励他们去操作。通过画、剪、移、拼,我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我推导出,既然矩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尝试快乐的同时,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
4.使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困难的问题易于理解。比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对面完全一样,对边等长。我用计算机平移两个面和对应的边,让学生看到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边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比如在讲授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时,要求每组的学生邀请其他组的学生参与,组数可以比原来多也可以少。
第一组:我组6个人,走了2个人,来了4个人,现在8个人。
问:谁能制定第一组的变化?6-2+4=8(人)
再问:谁编的问“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问题。
第二组:我组6个人,先来了2个人,后来来了3个人,现在有11个人。……
通过几组的报告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加减法两步的应用题学习。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初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四个月饼,让其余的学生用手指指出每个人分到的月饼数量。要求大家认真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去做。我说:“我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蔡威和熊仙。请用手指的数量表示每个人得到的月饼数量。”学生迅速伸出两个手指。然后我问蔡威和熊仙,是不是只有一个月饼。请用手指指出每个人得到的月饼数量。这时候,很多同学都疑惑了。有同学伸出一根弯曲的手指,问他什么意思。他回答,因为每人分了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可以用数字表示“半个月饼”吗?这个学生被难住了。这时,一个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愿望,从而营造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揭示的规律,教学目标是掌握规律,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如果我们老师只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的头脑当成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提升、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我举三个小学数学第十册的例子。例1:数据收集要求学生在上学路上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对方方向有多少辆公交车、汽车、摩托车经过。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在家里模仿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立方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思考班上每个学生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把合数分解成质因数。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既能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三学生数一数客厅里的砖块和光盘的数量,比较他们的身高和体重,并认识他们周围的平面和立体图形。观察中高年级的数学之美,比如形体之美,结构之美。
第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实践,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1,在练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习题融入生活,让原来的习题为我所用。比如我在教《求平均数》(第八册)的时候,习题中有一道题是给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计算出平均身高,从而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先给我省十岁儿童平均身高1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平均身高?”得出的结论是:先算出这组人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这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本组平均身高,并与140cm进行比较。计算学生平均身高也是一个练习,但这个练习设计不仅巩固了计算平均值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计算平均值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平均值是生活中需要的;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平均值来看
什么信息可以在。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达到了目的。
2.将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地做数学习题,而是充满情感、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的东西。比如我在练习拓展“立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因为我们的教室用了很久,旧了,需要重新粉刷。砌砖工必须按方计酬。总务部的胡老师想让大家帮他算一下:我们教室要重新粉刷的面积是多少?请明天回答。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要计算这个教室的绘画面,需要找到那些数据。学生们打算做什么?然后,让大家下课后合作完成。通过老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和实践,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思考数学,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做一个对生活有良知的人,要努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有趣的场景和练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每个人身边都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让数学教学活起来”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