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爱的教育

有诗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春雨滋润了大地万物,这种自然的爱是博大而亲切的,是淋漓而细致入微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让爱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在孩子的灵魂深处发芽生根,在不经意间让孩子接受教育,提升人格,陶冶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走近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有一种远离老师的感觉。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可逾越。就是这个障碍,堵住了师生之间的桥梁。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学生无法告诉老师自己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老师也无法很好的理解学生。以至于课堂教学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走近学生,用亲切的目光、无微不至的问候、亲切的交谈、充满关爱的感动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架起师生之间信任和友谊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忘记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主动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有效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

2.学会微笑,用心搭建桥梁。

“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的学习欲望是由老师激起的。如果他们温和而有说服力,……学生们宁愿去上学也不愿呆在家里。”每天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会让他们身心愉悦,发展智力。当学生成功时,要能微笑着送他们去欣赏;当学生感到失落时,要能微笑着送去鼓励;当学生犯错时,要能微笑着送去宽容。所以,我们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笔者想说:当你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不仅是你自信的体现,更是学生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心理基础。因此,微笑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师生之间容易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情绪容易和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笔者深刻体会到,微笑教学是沟通师生情感桥梁的有效途径,是转化学生的关键,是师生情感交融的粘合剂。

3.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子曰:“其正而不令;虽身不正,必不从。”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要学习,就要向老师学习。只有学而不厌的君子,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求学生做什么,教职工自己做;要求学生学什么,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手动学;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由工作人员亲自遵守。”可见,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老师首先要做到,带头,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本人从事小学教育多年,效果很好。比如,教师大方自然的教学态度,朴素得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悦耳动听的声音,彬彬有礼的举止,整洁有序的板书,清晰的讲解,认真的批改作业,热情周到的对待,及时纠正错误,这些都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但它们却时刻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无声的,有效的。有句话叫“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足以说明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老师不能只是用严格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而忽视自己的要求,一意孤行。那么你的语言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学生不会信服,也不可能主动接受。最终只能是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找到闪光点,找回学生失去的信心。

“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被雇佣吧!”应该从欣赏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交谈,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透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被人爱和尊重的真诚。教师由此可以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发教育的最佳时机。找到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建立自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khomlins)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走路都昂着头。这种“抬头”就是自信的体现,而让他们“抬头”的最好方式就是肯定和赞美。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指责和批评,他得到的信息只有一个: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会抑郁,情绪会低落,会自卑,孤僻,自我放纵。并且经常表扬落后的同学,肯定他们的一点点进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能行”,进而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就会自愿加入集体,大胆参与,从而增强责任感,鼓励自己,争取进步。

5.创造机会,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变得大方、自信、健谈。大量的实践、体验、感悟的机会,会让孩子变得有辨识力、有灵性、得心应手;丰富的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会让孩子变得活泼、合群、坚强。再说说语文课堂:根据教材类型,通过图片、音乐、道具,在“角色游戏”中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阅读、表演、对话的活动情境;借助语言,引导学生阅读、绘画,进行创意引入和复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探索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