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1,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各自绘画审美观念的必然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世界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对自然的适应,强调个体的“自我”必须融入民族乃至宇宙的“自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你有我,我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从外部去把握它的特点和规律,而是尽可能地融入到客体中去,去理解和体验客体,使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中国画从来不是以再现自然、赏心悦目为目的,而是以“立意”为目的,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情感理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一直强调作者感情的表达,注重表达主观感受,但不太强烈客观。画家的画往往“似与不似之间”,天马行空。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的,即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么是上帝和宗教的力量至高无上,要么是人要控制和征服自然。两者虽然概念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从这一理念出发,西方人文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是认识和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西方的自然科学一直遵循着一条分析路径,总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体现在强调客观表现现实对象。西洋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纯粹客观地把握自然,即画家的画必须与所见相符。
2.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的造型手段,色彩是次要的。而且从来不画明暗。中国画不借助线条是描绘不出山水、花鸟的。画家总是用粗细线条勾勒出形状,然后涂上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黑色的,有时是彩色的,它们经常被仔细区分为干、湿和厚,而这些区别一般不会被明确强调。中国画往往是让观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五彩缤纷的世界,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觉不是来自视觉直觉,而是依赖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洋画中物与像的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的,而是用颜色的深浅和光线的明暗来区分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实物一样。西洋画用亚麻籽油调和各种颜料,色彩非常丰富。画家通过对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别,物体形象的体量、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某种光源下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西洋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和结构的不同。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整体来看,这种审美追求更具有光学意义,更具有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