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十个步骤
一、产品需求是什么?
1.想要vs需求vs需求。
“想要”是用户的外在表现,“需要”是用户的内在心理预期。产品需求满足用户内在需求才是根本。
想要是一个外在的、具体的、定向的解决方案。
需要,或者我们前面说的“需求”,是内在的、原始的终极动力。
需求是满足内在需求,以可控的成本实现外在想要的解决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目的
需求分析的本质是动机分析,目的是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需求分析阶段的输出需要回答用户想要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未来可能需要什么类似的东西和情况。
情境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人为制造这种情境,
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用户行为的动力;需求是分层次的,说的其实是另一个。
用户需求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动机来准确预测用户行为。不同的需求,代表不同的动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应该被视为不同类型的用户。
在需求分析中考虑竞争力,就是要比竞争对手预测的更准确,这是我们后面要说的。
知识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需要+目标产品+购买力
三、如何识别需求?
分析完需求后,如何发掘新的需求?这涉及到如何识别需求。鉴定需求可以从视角、效率、体验三个方面考虑。
1,视角
先说视角。作为产品经理,要有多种视角来审视需求和产品,分为用户视角和产品视角。
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关于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的例子,相比之前的三天六个月,可见范围增加了一个月。
在这种设计中,用户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朋友圈”,这就是用户的角度。产品角度是考虑群体和整体,是“让用户感受到更少的交友压力”。这种视角的不同,最终的方案也会不同。
用户的视角满足“想要”,产品的视角实现“需要”。
2.效率
识别需求的另一个维度是效率。在效率最优的前提下,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需求。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赞赏功能的人都知道,如果赞赏作者,他的头像永远在最前面。
如果你还没欣赏过,那么每次你输入一篇文章,欣赏的人数超过24个,底部欣赏的头像就不是按固定顺序显示了。
体验
确定需求的最后一个维度是经验。做产品的同学都是熟悉经验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架构设计、流程设计、交互设计、文案设计。
经验也是一个很虚的指标,很难量化。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都会因为习惯、文化、个人倾向而有所不同。体验设计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向用户传达一种认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独立个体的认知差异是很大的。
比如“快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大众没有知识,只能找标杆,比如出租车和私家车,快车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服务。
如何更好地设计快车体验?其实用户用三个认知就能很快接受和理解:价格比私家车低,比出租车干净舒适,车多。
第四,判断接收需求的真实性
真正的需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该用户属于目标用户
2.需求必须符合产品定位。
3.这一需求可以实现
五、如何分析需求
1,用户故事分析。
需求是结合用户外在欲望、内在核心需求和可用成本的综合评价。
基于这个结论,我整理了一句话,可以作为需求分析的评估框架——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是谁,怎么解决的?
在这句话中,“谁”指的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我们需要明确用户画像;“问题”对应的是上面所说的需求,“方法”是我们基于需求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
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其实我们在问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在服务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你设计了什么产品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用户分析,可以从用户身份和用户特征两个角度入手。用户是什么群体,年龄、性别、地域等等都是构建用户画像的基础材料。
目标用户的特征是什么,比如职业特征、文化特征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用户。
其次,需求场景,说白了就是用户使用我们产品的环境和状态。
“场”是时间加空间,“景”是场景和交互。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场景交互触发,包裹用户的意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需求,评估满足了哪个层次。
需求,或者说通过用户体验的五层模型来划分需求层次。
用户价值从体验和效率两个方面衡量。一个需求可以改善现有的体验,可以提升用户价值,提升使用效率,提升用户价值。
如何衡量体验有没有提升?你可以从新的经历中减去旧的经历。比如改善一个体验,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把新旧体验相减,得到用户投诉率。如果是正面的,说明用户价值提升了。
效率可以用用户完成一项任务的平均时间来衡量。比如在电商产品中,提单的效率是否有所提升,是通过新旧平均交易转换时间的差异来衡量的。
商业价值更直观,与成本和利润有关。互联网传统的商业化方式有广告、游戏、会员等等。目前有很多增值服务和第三方产能输出服务,都是商业手段,也会对应一些产品需求。
2.马斯洛的框架与营销方法相结合。
做需求调研和分析,最尴尬的结局是:用户以为自己说清楚了,我们以为自己听清楚了,结果两边相差那么大。
?在产品上线之前,甚至在进入产品设计阶段之前,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过的需求分析足够深入?
?业界给出的通用方法是MVP(minimumvable Product),用于收集线上实际数据。但MVP只能告诉你你是错是对,仍然无法解决“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且MVP还存在覆盖面的问题。如何设计才能让MVP覆盖所有应该测试的场景?
1959之后,马斯洛认为“以人为本”的取向会导致“自由主义”倾向,从而导致自私、不负责任、不顾他人、自我放纵等自我中心倾向。因此,马斯洛在1969发表了《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一文,根据“跨人文主义心理学”将需求层次划分为X理论、Y理论和Z理论三个子理论。
反过来:
z理论
最高需求(超越的精神需求)
y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求
?尊重需求
?社会需求
x理论
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市场营销中的需求分层
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15期全球版)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
表达需求:客户需要一辆便宜的车;
真实需求:客户需要更便宜的车,而不是更便宜的车;
未言明的需求:顾客希望零售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愉快的需求:顾客希望零售商为他们配备车载GPS系统;
秘密需求:客户希望自己的朋友把TA当成有知识的消费者;
有了前两套框架,我们就可以保留需求的来源和表达过程。但是两套框架的用法正好相反:马老师的框架是“5:1”——从五个级别中选择当前级别;但是营销的需求理论是“1:5”——获得一个需求是从五个方面分解的。
我们用卖苹果的例子来还原需求分析的过程:
用户说:“我想买个苹果。”这个时候,不要直接摆出马先生的需求层面,因为这根本不是“根本”需求,而是结合了一个具体产品——苹果的具体需求。
这时,应该使用营销中的五个分类:
?表达了需求:我想要一个苹果;
?真实需求:可能是为了解决饥饿,可能是为了解决贪婪,更可能是为了解决低血糖的症状。
?等等;
?无法解释的需求:想填饱肚子,需要大的;想充饥,就要味道好。
?有;想解决低血糖,需要甜一点的;
?愉悦需求:当然,如果你吃饱了,满足了,头晕(低血糖的症状之一),如果你买一个。
?免费拿一个,免费做成苹果汁,额外加点糖,可能更好;
?秘密需求:可能是工作忙,接下来还要赶去外地,实在没时间吃别的;或者也许
?最近长胖了,需要吃水果当饭吃;
第六,判断需求的价值
1.广度:受众和观众。
2.强度:用户需求的紧迫性。
3.频率:间隔时间和可持续性
七、削减需求能力
?1.评估和量化需求。
2.集成了关联性强的需求。
?区分轻重缓急
所有对产品的价值判断都是基于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程度;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发现没有,对人性的把握始终贯穿于产品的各个层面)
八、需求的分类
9.区分需求的优先级
可用性是基本要求,可用性的标准是产品功能齐全、无异常、逻辑闭环。如果功能或流程缺失,或者产品有bug,就不能满足可用性的标准。
易用性对应一些锦上添花的需求,在满足可用性的前提下,进行流程优化和交互优化,使产品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爱是让用户形成习惯和依赖。比如我们在朋友圈发布很多内容。随着内容的增加,我们的离职成本会更高,每次都能收到朋友圈的正面反馈。这个闭环可以形成习惯和依赖。
传播能力使产品具有价值扩散的属性。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市场认可后,就需要延伸价值来吸引更多用户,这是建立在基础功能齐全,体验优秀,满足用户价值的前提下的。
X.如何提高需求分析的能力?
1.听
首先,听着。面对需求端,无论是用户、运营商还是工程师,先听,这是放下自制产品的前提。
真相是什么?客观原因和现象就是事实。基于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再基于原因形成观点。
观察
其次是观察,观察是洞察用户需求的最佳方式。去找用户,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行动往往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3.神入
如何感受并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用户的环境里,感觉用户还不如用户。
只有亲身感受,尤其是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用户。
附言:
需求沟通:需求中的需求?
?至于怎么说,我们也可以套用之前的框架——老板对你说“做个需求分析”。
?所以:
表明了需求:老板需要你做一个需求分析;
真正的需求:老板可能正在计划下一个新产品,或者他将淘汰一个竞争对手,或者老板的老板要求,或者......
未言明的需求:时间呢?质量呢?形式呢?报告在哪里?什么,你不知道?赶紧问!
愉悦需求:老板可能想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员工角度、跨行业角度、年轻角度等)给出不同的答案。);也许我希望你能直接做成他可以用来汇报的ppt格式,也许吧。......
秘密需求:老板需要在公司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寻找突破口,老板“可能”有自己的升职加薪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