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上的现代美学

1840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使中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美学思想在近代开始萌芽。

近代美学研究梁启超等人正式提出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美学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戊戌变法(1898)前,梁启超、黄遵宪(1848 ~ 1905)提出语言与文字的统一,谭嗣同等人主张时事融入诗歌的“诗歌革命”。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将小说的感染力归结为“吸”、“泡”、“刺”、“举”。他们改造社会的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为生活而艺术的理论。在当时具有思想启蒙的功能。

王国维是传播西方美学的第一人。它崇拜康德哲学,并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从1904到1910,先后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古玩在美学中的地位》、《花刺在人间》等美学著作,将现代西方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中国文学的欣赏和批评中。王国维基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人性就是意志,意志就是对生命的渴望。美和艺术的创造可以缓解这种对生活的渴望的痛苦。因此,“解放”是贯穿其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天才的游戏,是高尚的爱好,追求高雅来隔绝现实社会,都是为了解放。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最为著名。他用“境界”一词概括了中国古典诗词戏曲的审美特征,比“神韵”“灵魂”论更深刻地触及了审美体验的核心问题。

蔡元培与王国维同时期,也是较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学者。蔡元培于1907年赴德国留学,学习了康德哲学和美学,以及西方美学和艺术史,他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此时王国维已转向历史研究。蔡元培的独特贡献在于将美学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1912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时就把美育确定为教育方针之一。1917任北大校长时,曾亲自教授美学。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美育政策的论文,将康德的超功利美学思想与中国“礼乐结合”的传统联系起来并加以发挥。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宗教都是“扩大自己的宗教,攻击异教”,“失去了养育的作用,而转向激发感情”,“提倡养育感情的艺术”无非是“容易放弃宗教的纯粹的美育”,试图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用现实世界的人性信仰来代替幻想世界。虽然蔡元培和王国维都接受了近代西方国家超功利的美学思想,但王国维主张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蔡元培则主张通过美育使现实世界与精神和谐。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倡美育的人。

鲁迅在1907年出版的《摩罗诗论》中赞扬了拜伦、裴多菲等西方诗人的叛逆精神,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改造民族精神,在1913年的《论要播的艺术》中,他肯定了“天体”是艺术的源泉,但他认为必须是“一两人才”才能理解并被感动和复制。五四时期,鲁迅主张文艺为社会、为生活,主张现实主义。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厨师白川方明的《苦闷的象征》,认为人的精神、理想、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形成苦闷,这就是艺术,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但在当时却具有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五四”以后,有人讨论美、艺术、人生,纷纷引进西方美学理论。宗白华等人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主要作品。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研究。《文艺心理学》是他最具影响力的美学著作,该书总结了B·克罗齐的直觉作为表达的理论、T·利普斯的移情理论、E·布劳的心理距离理论、大师们的内在代表理论等。他的《论诗》一书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观点。

1930年前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开始密集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翻译,并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内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会。

1927之后,鲁迅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介绍、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变,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65438年到0929年,鲁迅翻译出版了A.B. lunacharski的《论文艺与批评》。1930,翻译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并写了一篇介绍普列汉诺夫及其美学思想的长篇序言。他认为“虽然他的艺术理论还没有成为一个体系,但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方法和成果不仅是后人研究的对象,而且值得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社会学美学的经典文献”(《鲁迅全集》第四集)鲁迅的这些译著对中国现代美学有很大的影响。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有较多的译介和研究。1932年,在苏联生产主义研究所的《文学遗产》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是《致马·哈克纳斯》和《致鲍·恩斯特》。瞿秋白在同年把它们翻译成中文。他还翻译了一些发表在同一份苏联杂志上的论文,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文学现实主义》、《恩格斯与文学机制》。此外,译者结合中国文艺界的情况提出的论点也加入到译文中。1934年,瞿秋白翻译出版了两篇列宁论托尔斯泰的重要论文,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和《列宁·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在同一时期,冯雪峰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重要美学著作《艺术与社会生活》。65438年至0942年,周扬翻译出版了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原名《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生活与美学》在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外国美学著作。

“左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介绍和研究,是为了解决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学运动的实践而展开的,是当时整个文化战线和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介中,他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文学现象,试图解决文艺的阶级性、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等问题,批判标榜“超阶级”文学的新月派等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击败“民族主义”文学等反动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文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同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学运动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话的目的是解决中国* * *产党在文化战线上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这些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原则,如文艺与时代和群众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等。毛泽东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