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泽时嘉
平民女性指的是身为平民的女性,包括皇帝、总督、做奴隶和杂工的大臣,以及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书记载的平民人数不多,大约25人。因为平民女性与政治事件的关联较少(除了缇萦,一名医务人员的女儿),所以按政治对她们进行分类是不合适的。按照性格和精神面貌,可以分为普通人的妻子、高养母和孝顺女儿。太史公笔下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
一、普通市民妻子的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具有普通市民特征的平民女性。他们为《史记》的人民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幽默的亮色。所谓的小市民特征,从《史记》中的人物来看,往往是指一种势利、功利、虚伪、心胸狭窄的小市民作风。《史记》中涉及的普通人的妻子很多,有王维、吴孚、刘邦嫂、淮阴亭长的妻子、苏秦的妻子等。
著名的势利眼是嫂子苏秦。苏秦回来落魄,小姨子讥讽他;苏秦衣锦还乡,带着财富而来。我嫂子恭敬地侍候着他,不敢抬头。当苏秦开玩笑地问她为什么前后鞠躬时,小姨子回答说:“看季节高富帅。”话简单,直白,俗。俗话说,丑到极致就是美。苏秦的嫂子很漂亮。
还有一种势利,就是小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刘邦嫂和淮阴亭长夫人为代表。刘邦没发迹的时候游手好闲,经常带人到嫂子家吃饭。时间长了,大嫂就不耐烦了。刘邦再带人来的时候,大嫂故意用勺子刮锅底,刘邦只好走开。他讨厌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给大嫂的儿子封号。无独有偶,淮阴亭长的妻子对白跑来吃饭的韩信很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了。韩信到的时候,锅里已经没有米了。刘邦嫂和亭长夫人的小心眼,充满了山野农村妇女的单纯和荒诞。这种踏实的地方妇女,太史公写得简单可爱。
刘邦家乡酒馆老板王维、吴福的势利,透露出一种唯唯诺诺的世俗气息。
(刘邦)“好酒好色。经常从王维和吴福那里看到上面有龙,都是醉卧的。奇怪的是,吴福和王维经常在上面看到龙。高祖每村不停地喝,酒是好几倍。很奇怪,但是在10岁的时候,这两家公司经常折叠他们的优惠券,放弃他们的责任。"
王伟和吴福是两个小旅馆老板。太史公虽然写了刘邦是真龙附身而生,但他绝对不会相信刘邦真的是真龙之子转世。而太史公却在不经意间用严肃的语言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夫、王维“见”刘邦首级“总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是对所有人大喊大叫,说出来。刘邦是真正的龙帝的神话广为流传,于是“高祖每村不停饮,酒数遍。”也就是说,自从“奇怪”之后,高祖每次喝酒,都要给吴福和王维分几次账。两人虽然在年底“折券弃责”,但其实得到了不少好处。在这个小把戏里,刘邦是导演,王五福是演员。
二,高一木的形象分析
在普通女性中,还有一群光辉动人的普通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养母。春秋有介子推母,战国有吴起亡母,秦末汉初有浮母。
首先,遵循义气原则的是介子。介子推为保护晋文公做出了贡献,而晋文公因他的贡献奖励了他,但他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有怨言。史记?金家族记录了他们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他妈说:“你自讨苦吃,谁死啊?”Tui说:“怎么了?”。并且抱怨,不要吃他们的面包。”妈妈说,“如果我知道呢?”对:“言,正文之文也;想隐藏就安全使用?课文的意思就是要表现出来。”他母亲说,“会是这样吗?和女人藏在一起。“到死都不会再见你。
俗话说,母亲比孩子更珍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得富有。然而,为了儿子的远大抱负,介子推木慷慨地提出隐居深山,直到被烧死,并拒绝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懂大义的母亲,介子推才有这样一个干净的人。
吴起的母亲,战国时期魏文侯人,是吴起士卒的母亲,军事家。吴起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兵同甘共苦。士兵为他们的服务而战,他们愿意去死。吴琪为一名皮肤坏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感人的战绩:
如果一个卒病了并且坏疽了,那他就是在吮吸。母亲听了哭了。那人说:“我是小卒,将军吸他的坏疽。你为什么哭?”母亲说:“不,不是的。前几年吴宫吸他爹,他爹没马上打,就死在敌人手里了。吴又吸了他儿子一口,也不知道他死在哪里。就是哭。”
也有人认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吸坏疽,应该是士卒及其母亲的荣誉。为什么母亲在哭?卒母的回答让人唏嘘:“前些年,吴公为丈夫吸坏疽,结果丈夫战死沙场。现在吴工正在给儿子吸坏疽。我想知道他的儿子会死在哪里?!于是我哭了。”对此,台湾省蔡世信评论说:“说两次‘武功’以示由衷的敬意,并不容易,因为生前有丧夫之痛,事后又担心失去儿子。”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报国,士卒拼命报恩吴。需要时接受滴水,我将用泉水来回报你的好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的单亲妈妈能从大义出发,忍痛放弃所爱,夫死子继,可谓大义凛然。
秦末,她与母亲渐行渐远,乐善好施,恩爱有加。韩信饿了,就在大门口钓鱼。漂泊的母亲觉得对不起她,连续几十天都来河边涮,每次都给韩信带饭。韩信表示将重申这份报告。浮母大怒:“君子不能为己而食。我为我的孙子吃饭。我该怎么报答他!”不报答他们,这就是一个单纯真诚的平民女子。钟鸣·兴对此评论说:“如果你相信幸福,你会报告它,你的母亲会生气。这一怒,怎么会好?”愤怒的流浪母亲,愤怒于韩信把她当成一个平时报恩的人。多么高尚高尚的村庄啊!而且,也许是漂泊的母亲很有看人的眼光,看出韩信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尽力帮忙。浮母的照顾给了韩信很大的奋斗勇气。韩信被封为楚王,首先想到的就是报答浮母和后人记住她慧眼识人,雪中送炭的温暖。一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在感到孤独和压抑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思念母亲。唐代诗人崔有一首五言近体诗《漂在母亲的岸上》:
泗水流入淮河,南方古岸存在。秦朝的时候,有个浮母,在这里吃王孙。王没有遇到他,那么喂他有什么意义?后来楚王来了,金子答谢了母亲的恩情。留在这里的事迹,千百年来伤害灵魂。茫茫水中有一座孤零零的码头。远处看不到,灰烟树隐隐。几年崩葬,日见退潮痕。古代地方多,不敢说。傍晚落泪,留在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飘零母亲的怀念和遇不到人才的孤独。李白甚至大声疾呼:“沙丘里没有漂泊的母亲,谁愿意吃国王的孙子?”他深深怀念着漂泊的母亲,在《五松山恋,去荀家》、《赠一新平童子》、《一虎行》等七首诗中,用漂泊母亲米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暖,一种相知。浮妈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深识人、善良睿智的母亲的代名词。
三、贤妻的形象分析
在庶女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个贤慧贤淑的妻子形象,即《严观传》中燕的妻子。史书记载如下:
晏子出生在同一个阶段,他的皇家妻子从门口偷看她的丈夫。她老公是亲戚,盖的很大,很嚣张,很自得。当他回来时,他的妻子被邀请。老公问他原因。妻子说,“晏子不到六英尺长。他处于和合状态,以诸侯闻名。今妾望之,志深,常随底。我的儿子有八英尺长,他是一个仆人。然而他自以为心满意足,妾欲去。”之后,丈夫抑制住了失落。晏子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他说的是实话。晏子推荐他当医生。
颜的妻子是个聪明的女人。首先,她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从丈夫的驾车姿势中能看出她的浅薄和自满,从晏子的谦逊和平庸中能看出她深刻的抱负。其次,作为妻子,她可以果断决定,要求离开,激励丈夫进步。使丈夫不断改过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普通的马车夫成长为医生。严羽的老婆比男人聪明。虽然历史记载中只有一个这样的平民妻子,但她光彩夺目。
第四,孝的形象分析。
在普通女性中,还有一位孝顺勇敢的才女,那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太仓御医之女,其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臧宫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春雨大夫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被要求到长安接受体罚。汉代体罚断肢,使人残废,重者必死。五个女儿在后面哭。太仓的男司令会做,骂女儿说:“生孩子不生男孩不好。有优先就不好了!”小女儿缇萦为自己哭泣,于是随父亲来到长安,上书文帝说:“我父亲是做官的,齐国人都叫他连平,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伤夫之妾不能复生,施刑者不能复职。虽然她想改过自新,但是没有理由。我愿意做一名公务人员,赎回父亲的惩罚,重新做人。”书里演的是天子,天子可怜他,写了一封废除体罚的信。
缇萦写了一封信,说体罚已经做了,他愿意在政府里做丫鬟,为父亲赎罪,让父亲有机会重新做人。情与理俱在,感动了孝,从而废除了体罚,免除了父刑,一次造福了百姓。缇萦是一个机智勇敢孝顺的才女。正如太史公所赞:“缇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父将来更好。”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具个性的平民女性:卓文君夜奔,大胆卖酒当灶,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抬高哥哥的名声,远赴朝鲜指认聂政。他雄赳赳气昂昂,呼天抢地,悲天悯人,英勇豪迈。
太史公还记录了两个有能力的女商人,令人钦佩和尊敬。四川寡妇青,经营祖传朱砂矿业,深得秦始皇尊重,为她搭建怀女平台,抵制各种骑行,名扬天下,被太史公称为苏凤。女人陈俊甫,以马闻名天下,堪称少女的伯乐。
《太史公》也充满了同情,记录了被压榨为贵族做杂务的妇女,如北的服务员韩女和高级技师舒。这女人舒是韩姬北王收买的高级技工。她被剥削被压榨,没日没夜的努力,最后吐血而死。
除了上面的贵族和平民两类,还有一部分女性充满了神秘感,因此被归为其他类型的女性。有三个人:白蒂·子木,夜里在田野里哭泣。周妙王见之“忘欢而归”的西王母,应该是长生不老的美人。但在司马相如笔下,西王母已经变成了“白头”,是一个白发苍苍却能指挥三尺五尺的老太婆。素女神秘而愤懑。泰帝让素女弹50弦的大键琴,素女弹的是悲苦的大键琴。泰帝听了不忍心,于是禁令停止了,素女不听。泰迪把它掰成25串。后来李商隐的无题诗以素女的苦涩和叛逆开始:“我奇怪为什么我的锦瑟有五十根弦,每根都有一个青春的间隔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普通女性个性突出,充满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史记》中伟大而成功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版
[3]韩·。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韩·。史记鉴赏收藏[M]。成都:巴蜀书店,1988版。
[5]杜·。女性观念的演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6]任虞姬。中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7]季羡林。先秦两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聂石桥。司马迁杂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张克。历史人物词典[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版。
丁士。司马迁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1】于蓝。《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中国知识,2005,(2)。
[12]于蓝。论《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中文世界,2005,(11)。
[13]王小红。论《史记》中的女性人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张颖。尊重历史尊重女性——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J]。安康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5]姜。司马迁对女性的塑造——论《史记》中女性形象的意义[J]。零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6]田论司马迁《史记》中的女性人物描写[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