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因此,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办公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的建设离不开信息人才。但由于公共部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财力有硬约束,人才流动缓慢,使得公共部门成为信息人才的“低地”。很多公务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信息技能培训,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新发展的要求。新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都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受阻。这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高素质的公共服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政府上网”是对行政人员的挑战,对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知识存量,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自己吸收和学习先进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综合型行政人才”。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
公务员是一个肩负更大社会工作责任的群体。为了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以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当前,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措施,广开门路,拓宽公务员培训渠道,努力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高素质公务员。
1.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务员培训是指学习和掌握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的公务员培训相比,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务员培训具有以下特点: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培训内容是具体的;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务员的培训是部门性和多样化的。
现在90%的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很多公务员都有便利的学习条件。一些公务员通过自学和同事,逐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具有分散性、地方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2.电子政务培训的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培训体系建设,统一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和培训大纲,编写一批优质实用的培训教材;将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举办短期培训班,开展公务员在职培训,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分级考试制度,将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纳入公务员业务考核范围。
3.加强和改进公务员培训。
(1)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治理的过程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依赖于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必须重视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让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
(2)加强公务员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公务员中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熟练应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进行现代化管理、提供全新服务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3)加强公务员信息道德的培养。只有加强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教育,将信息道德规范内化为公务员的信息道德品质,使其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信息道德义务,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合理使用。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要牢牢把握公务员招录、选拔、使用、保留的关键环节,精心营造留人的人才环境,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各类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营造一个把人放在心上,关心公务员成长的工作环境。要充分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爱护人才;要吸引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各级领导要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扬长避短,包容他人的错误。
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和激励公务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任人唯贤,既要优越,又要亲近,既要听话,又要完整。不仅仅是文凭理论水平,还有年龄,技能,成绩。要把那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让中青年人才担当重任、冲锋陷阵、增长才干、出成果,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和工作能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要解放思想,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敢于提拔使用敢于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要善于激发人才活力,对中青年优秀人才要大胆使用,真诚相待。要让人努力,但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既要多压担子,又要释疑解惑,做好传帮带,排除前进中的障碍。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动态管理。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要打破部门界限,对各类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注重人才交流,用好人才。人才交流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度;注意人才的及时交流。把握交流的时机,一般以完成一部重要作品或全年为宜。对交流后暂时不能适应工作的,要让他们有一个熟悉期和考察期,不能“走马灯式”地调过来。注意人才交流的方向。要鼓励和提倡机关与基层、城市与边远艰苦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人才交流要灵活。可以采取换位、替代、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单位、多部门、多岗位的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