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治人物访谈

2005年底,北京科技大学。年近七旬的周国治院士,在他雅致简朴的家中,脸上挂着微笑。阳光照射在客厅里,温和的科学家坐在沙发上,平静地讲述着他的回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在“洪流”中勇往直前,似乎印证了他自己的一句话,“自强不息才是我们潮汕人的本色”—

第一篇论文:敢于挑战部门成员的问题。

1964,北钢青年教师周国治做了一件让学术界印象深刻的事:他大胆进军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

当时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邹元熙在《金属学报》上发表了一篇从化合物相图计算活度的论文。由于被积函数趋于无穷大的困难,影响了这种方法的使用。碰巧读到这篇文章的周国治,一个星期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高兴地跳下床,打开灯,趴在桌子上直到天亮。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马上送给邹教授。

邹元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科学家(1981当选为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出于对青年学者的热爱,他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回答,并热情地称赞这种方法“非常巧妙”,并无私地将他所拥有的所有资料都给了周,以帮助他写论文。周国治的第一篇论文《θ函数法的应用》就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怀下诞生的。15年后,这种方法实际上被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利奥特教授用来指导博士研究。

这个看似“小”的举动,就像是周国治闯入科学殿堂的加速器。无畏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他人生中最强烈的底色。

“我要战斗到底!”周国治院士打地板说:“一个科学家的成长,首先在于勤奋,在于从不满足于收获表面的果实,而要勇敢地钻进去,深入下去,以最快的速度捕捉科学的前沿!”

第一个100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周国治说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是他的青年时代。

周国治出生于南京,1937。他的父亲周秀琦留学德国,回国后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他一生教导子女:“以实业报国”。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周国治不爱读书,却是捉蛐蛐和斗蟋蟀的能手。

孩子的“好胜心”成了他蜕变的动力。初二之前,他一直靠姐姐帮他写作业。有一次,他因为和妹妹吵架,请求帮助,被迫“自己”解决问题。他花了近一个小时解一道几何题,几乎想放弃。他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解决了。这件事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培养了他的毅力和自信。从不擅长做作业的周国治,在课堂上突然解决了一道难题,成为班上唯一能解答的学生。“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后来几何考试我考了100分。”

“这100积分对别人来说是小事,对我来说却是大事。从那以后,我努力学习。这一年对我来说是突变的一年,成为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我觉得,不要老是骂孩子,多给点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有自信。”

1955年,周国治,18岁,以第一志愿和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钢铁精英云集的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大炼钢”时代随之而来,他在动荡中结束学业,留校任教。那个时候,年轻教师被推到了讲堂的第一线,而不是“批判老教授”。只上过一年半基础课的周国治,居然要面对讲台下一双热切的眼睛。感觉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他开始自己补课,这给他带来了新的飞跃。“自学,自信,自我鼓励,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