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女性传记的论文。

中国古代书籍的雕版和插图艺术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片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补之,图不足以述之》,图文相得益彰,是中国书籍的优良传统。

中国历代刻书不计其数,许多刻书附有精美的插图,不仅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资料。

一、中国古代书籍雕版插图的起源和出现。

中国的古籍,就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著书和印书。汉代以前,人们在竹简、木简等自然载体或丝绸等丝织品上抄写书籍。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一幅帛画。上面绘有类似青铜器铭文的彩色图像和描述,周围绘有十二尊雕像,象征十二个月。这是中国早期丝绸插图的遗迹。

所谓雕版插画,是指通过雕版印刷获得的画的复制品。雕版印刷又称整版印刷,是指将文字或图画刻在整块木板或其他材料上,然后用油墨印刷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大量插图和图纸的副本。因为古籍主要是梨和枣,所以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叫木刻。

雕版印刷发明后,首先应用于佛经和插图的印刷。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大师曾经雕刻印刷过佛像。唐朝末年,冯至引用《云仙三录》卷中《僧园》路易说:“玄奘将普贤之像印在背纸上,施于四面八方,年年无载。”可见数量还是蛮多的。

现存较老的雕版印刷艺术品是《达拉尼经》,出土于1953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代墓葬。这一件是在墓主臂上佩戴的银手镯中发现的,刻有古梵文佛经,周围和中央印有小佛像。据考证,该书出版于唐肃宗来德二年(公元757年)。

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唐宪通九年(公元868年)出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画。这张纸长约16英尺,由六页纸组成。文末画了“赠树孤园”的图。整幅画面华丽,布局稳妥,线条细腻,是一幅雕刻技艺成熟的杰作。卷末有“贤同王君,九年四月十五,拜施二父母”的记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出版日期的雕版插画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巨著。中国以雕版印刷的形式为书籍印刷插图,这至少比欧洲早500年。这幅画是中国早期雕版印刷插图中最著名的杰作。

唐初皇帝采取儒释道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迅速。武则天皇后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作为女主人受命于天的象征,声称自己的“龙兴”是佛教的预言,也是佛教的大发展。当时全国各地都建有雕像和寺庙;学者出典,蔚然成风。从这一点来看,当时一定有大量的佛教版画。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唐代的版画留存至今的不多。此外,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上书毁佛,所有经书刻本,均被劫灰。流传至今的佛教版本就像吉祥的羽毛一样,很难找到。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可以初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发明后,首先广泛应用于佛经印刷,佛教作品成为中国雕版印刷和插图艺术史上最早的门类。

二。五代、宋、元插图,承前启后

唐以后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是艺术史上相对衰落的时期,但始于唐代的版画、插画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代遗留下来的篆刻插图,佛教题材仍然只有一种,数量也很少,但与唐代相比,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圣人毗沙门天像和观世音菩萨像。两幅图均刊于晋末四年(公元947年),后者题有“归一军节度使校史曹所作”字样,并有篆刻人签名。这是现存最早的雕刻插图,所有时间,地点,出版商和雕刻师的名字都可用。前者是现存最早的观音刻本和插画,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丰富。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征服北方,征服南方,统一全国。到了宋代,文志受到重视,雕版印刷全面发展,雕版印刷和插图艺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宋代的版画、插画艺术遗存仍以佛教为主。其中,宋太宗时代杂志《御藏解读》中有四幅插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雍熙年间出版的弥勒佛、文殊菩萨等四幅图(现存日本)都是佳作。达拉尼的曼陀罗和达拉尼的咒文也是世界著名的遗产。比如南宋临安出版的《文殊导图赞》,图版放在页首,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画组画,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传世漫画作品。南宋建安于勤出版的《列女传》,更是当之无愧的一部巨著。徐康《往事如梦》评论说:“自绣像诸书以来,宋代出版的《列女传》最精。”这本书的版式和《文殊指南·图赞》差不多。

与宋朝对抗的辽、金、西夏,都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版画插图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辽国首都燕京是北方佛教雕版插画艺术的重要创作地,1974年7月,山西应县佛殿寺释迦牟尼佛塔发现大量辽代佛经,其中插画十余幅,均为精品。金代大藏经《昭澄藏》(又名《金藏》)的题画本,篆刻工整有力,深邃苍劲,背景古朴明快,人物性格鲜明,是佛教篆刻插图中不可多得的结构。

从以上不难看出,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木刻插图在雕刻技艺、雕刻队伍、绘画区域、表现内容和技法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以后木刻插图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也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代出版的书籍插图与宋代相比,不仅不逊色,而且有所改进。就宗教疆域而言,元代完成的寨上,题画工整美观,远超宋代。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多种书籍插图在元代开始出现。如元代出版的《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五种全相平话》是最早出版的平话插图,《石闻广记》是一种图画书的开端,都不愧为版画插图史上的一部巨著。因此,宋元时期是我国版画和插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第三,令人眼花缭乱的明代插图

明代,我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工众多,作坊众多,刻插图艺术进入繁荣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这是明代版画插图的第一特色。经过唐、宋、元三代的探索,到了明代,雕版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武林、苏州和吴兴的其他雕版插图也各具特色,围绕三大流派,如繁星拱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流派、各地区争奇斗艳,却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为中国版画艺术向更广阔的世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雕版插画艺术的第二大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画种类繁多,如双面接、多面接、月光接等。,此外还有宋元时期的单面方式,这为画家以同类造型提供了充分的选择。

这是明代版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的最大特点。总的来说,建安、金陵画派的早期插画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风格。徽州版画兴起以来,成为明代插画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的版画也向它靠拢,与之融合,使中国的插画艺术更加耀眼。这大概是因为明朝万历年间中后期以后,大量的文人参与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得插图不仅仅是书籍的装帧和文字的插图,更有文人案头的乐趣。知识分子的参与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进其质和量的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插画师队伍的专业化是明代版画插画艺术的第四个特征..明代有许多艺术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蔡崇焕、何英、陆、熊、郑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这些人努力工作,留下了无数的作品,比如今天还能看到的王文恒的作品,也就是不下几十部。一些著名的大画家,如唐寅,,钱谷,丁和陈洪绶,也画插图。明代雕刻多如繁星。如安徽歙县黄川有近300名刻工,是徽派的主要刻工。他们父子代代相传,南来北往,为徽州版画风格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他如、郭卓然、吴林香、王、苏明等。,都是大师。如此庞大的雕刻师队伍,成为明代雕刻插画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派和金陵派早期的插画在技法上还是略显粗糙,技法变化不大。徽派兴起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都运用自如,技巧娴熟。同时,雕刻师们也注意总结理论。如陆玉久临摹的《徽州刻工》说:“刻在木板上不稀奇,功夫深而细。想双刀稳涨螺纹,就要多看多刻。多看多想,一切都是聪明的。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塑家活到老学到老。握刀有自己的握刀原理,印刷能力有高有低。□□□□□□大事,先刻人刻山河。”简明,本身就是一本关于篆刻的教科书。

承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画插图艺术的第六大特色..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套印技术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彩色版画的套印已经出现。最初,为了获得彩色印版,根据画面内容在一个印版上涂上不同颜色,并一次覆盖纸张进行印刷的方法称为单板着色法。这种方法在元朝就有了。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或在其启发下,出现了按不同颜色临摹彩图,将每种颜色刻成小版,不同版中颜色分开,一张一张地叠印或重叠印刷的方法,即叠印。因其版型形似钉子,故又称“版”。后来他发明了嵌入凸凹板的方法,使纸面拱起,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插图,色彩鲜艳,深浅适当,阴阳之间到背面,可以混淆。明代画谱插图很多,如胡的《十竹窟画谱》、的《古注画谱》等,都是佳作。

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雕版和插画也差强人意。如果过分强调作品的精细和丰富,有时似乎不如早期版画那样精彩有趣。公式化、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也制约了它的发展。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于的缺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与西方以精美著称的铜版画插图相比,总体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从兴盛到衰落的清代书籍插图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屡推文字之狱。学者为避灾,嗜删节部分,勤于考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兴盛的版画、插画艺术也逐渐衰落。

清代雕版插画艺术的衰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崩塌的。清初仍有一些精美的作品,如景德宝成勋刻的《扬州梦》、《秦楼月》插图,精美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纹章;四学堂的《隋唐演义》、吴三多斋的《神仙传》、《古今女侠传》、李翁的《十首歌》等。,并不逊色于盛世时期的徽派杰作。一些著名的雕刻师,如黄顺基、刘荣、商汤、唐毅、蔡思煌、谭以魁等。,没有辜负名家篆刻的名声,以至于篆刻插图在被清理提炼之前,仍然兴盛了一小段时间。

清代第一个衰落的插画门类,恰恰是明代最受欢迎的小说戏曲插画。这类作品,历次禁书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帝曾颁布诏书:“治天下,必先正人,好风俗。要正直,要有好的风俗,就要崇奉儒家经典。小说中的一切淫秽文字,都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的插画自然也就注定了。干甲之后,这类作品很少精美绝伦,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如此。

事实上,清朝统治者讨厌的是对清朝不利的书籍和图画,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接性和生动性,恰恰可以作为赞美“神圣王朝”的工具。所以清政府刻的书里,有很多精美的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堂,这类书的插图称为殿印。其中有《帝王耕织诗》、《圆明园诗》、《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墨家集》等。都是寺庙版画的代表作品。寺庙版画用细刷打磨,构图优美,变化多端,印刷质量极佳。故宫刻书如此重视插图,前朝没有。但这些作品因为崇拜朝廷,片面追求审慎和稳定,所以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

在统治者对戏曲和小说的高压政策下,清代民间版画插图的两大门类&人物画和山水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凌烟阁的英雄人物,无双谱,晚笑堂传,水浒全图,三国画像,都是这方面的优秀架构。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文官混乱,武将软弱,最终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像古代圣贤和大臣那样的人出来扭转乾坤,重建山河。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多少与这种心态有关。

清代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肖云以凝重的笔触,阴郁的气氛,描绘了这幅太平山川图。他所托付的,是明朝李益对故国秀美山川的悼念,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在古代山水插画中,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皇帝酷爱旅游,画了《南巡》、《西游》等各种插图,上有好,下有坏。因此,《青山水·姬友》等书的插图极其丰富,成就斐然。地方志中的插图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画大多受殿版影响,看不到太平山水图中的磅礴大气。

明代发展起来的套印彩印插图在清代也有很好的结构。清康熙年间沈出版的《芥园画传》,“一幅画的色彩先后,有几十个版本,有的已累积到逾尺”,至今仍被视为绘画的标准。《西湖故事》是金陵王亚彩色套印,画面丰富精美,也是套印本中的一大景观。

清代嘉庆以后,雕版插图方面的优秀作品并不多,除了少数传记书籍和游记的插图外,能被描绘的人很少,技法上的突破也很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光绪年间,西方的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平版印刷印刷图片方便省力,成本低。它很快取代了雕刻形式,成为印刷书籍插图的主要方法。清末有很多画面精美的石版画。虽然这已经不是木刻了,但从技法和构图上来说,仍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