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认知理论论文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在教育领域广为流传。虽然该理论形成于皮亚杰晚年,但其思想萌芽于他早期对儿童的研究,并贯穿其一生。此外,由发生认识论导出的“儿童游戏论”,也是我国教育部最近提出的“幼儿园不允许上学前班”的“鼻祖论”。
知识不是客体的复制品,也不是主体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意识形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感性建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它是思维与其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感性建构。
-让·皮亚杰
01
“科学神童”:引发对认识论的兴趣
让·皮亚杰于1896年出生于纳恰特。他的父亲是纳恰特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历史和文学,非常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更注重培养皮亚杰对事实和爱好的重视;皮亚杰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研究哲学的教父。
皮亚杰年轻的时候,途远网
1907年,11岁的皮亚杰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只白化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麻雀的文章,发表在纳恰特的自然科学史杂志上。因此,他在当时被称为“科学神童”,受到纳恰特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邀请,一起收集标本,参与软体动物的研究。
皮亚杰中学时期,经常和教父一起度假,激发了他对认识论的兴趣。
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还学习了生物学和哲学课程。1919期间,皮亚杰在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产生了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然后对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开始转向心理学。
02
儿童心理学导论:持续半个世纪的研究
1921年,皮亚杰获得了法国的理学博士学位,到比奈的实验室工作。阿尔弗雷德(比奈。阿尔弗雷德(Alfred: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创始人)在巴黎担任智力测验学者助理。这份工作给了皮亚杰丰富的实验心理学相关知识。
比奈。阿尔弗雷德实验室位于一所小学里。皮亚杰在工作期间每天下午都会和7岁到12岁的孩子谈话。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皮亚杰非常尊重他们。他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途远网络
同时,他接触了精神分析和临床精神病学。皮亚杰在学习了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课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后,用精神分析理论写了一篇《孩子的梦》的文章。据说当时弗洛伊德本人也很关注这篇文章。
在巴黎工作和学习期间,皮亚杰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寄给了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的院长。皮亚杰本人被聘为卢梭学院的研究主任,从而创建了日内瓦学派。后来皮亚杰在自传中写道,他只打算花大约5年的时间研究儿童的思维,但在潜心研究之后,研究工作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
03
自己的三个孩子成了观察对象,博弈论就这样诞生了。
当他回到祖国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工作时,皮亚杰与妻子瓦伦蒂娜·查特尼结婚。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丝安娜分别出生于1925和1927,皮亚杰的儿子劳伦出生于1931。
皮亚杰和妻子婚后一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他们仔细观察并记录了孩子在发育和学习中的行为。随后皮亚杰向世界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建构》和《儿童象征主义的形成》三本书。皮亚杰的三个孩子杰奎琳、露丝安娜和劳伦也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中的经典婴儿案例。
皮亚杰和他们的三个孩子
皮亚杰的“博弈论”是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小时候的行为而产生的。皮亚杰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巩固认知结构和发展情绪的机会。换句话说,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我安全”地反复练习新的运动、社交、智力和情感行为,而不会受到某些结果的阻碍。因为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体验某种角色的机会,ta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正和改变活动的方向,自己安排事件的发展,从而获得兴趣、需求和情感的满足。
因此,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儿童智力活动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整个心理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看似抽象的博弈论,实际上与我国教育部最近提出的“要给孩子减负,幼儿园不要开展学前班”的理念不谋而合。
现在的社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远远超越其他孩子,错误地把孩子智力的发展等同于学习知识,认为孩子的玩耍是不学无术的,“不配”。所以,过分强调孩子的阅读素养,注重知识灌输。教育部4月9日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幼儿园不得举办学前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阅读、写作和作业。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设为适应期。
04
认识论的成熟: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皮亚杰晚年,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已经成熟。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要经历四个固定的发展阶段:知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正式操作阶段。
他指出,这四个阶段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获取信息的数量上,还体现在知识和理解的质变上。简而言之,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改变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当孩子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有了相关的经验,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皮亚杰认为,没有这些经验的过渡性发展,儿童就无法达到认知的最高水平。
第一阶段:
婴儿期(0.2岁)知觉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用图像、语言或其他符号感知世界,只能触摸、吮吸、拒绝、摇头、操纵物体。皮亚杰把玩具藏在黑色窗帘后面,观察婴儿的反应。皮亚杰发现,通常9个月及以上的婴儿能够准确地指出玩具的隐藏位置。通过这个阶段,儿童逐渐从一个具有反思行为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对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第二阶段:
学前(2 7岁)计算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语言的运用。儿童逐渐用内部表征系统来描述人、事件和情绪,可以用符号来玩象征性的游戏,比如把棍子当马骑。前操作阶段的孩子往往处于自我中心的思维,即以自我的视角观察世界。比如玩捉迷藏的时候,3岁的孩子可能会把脸贴在墙上,闭上眼睛。这个时候他看不到别人,所以他认为别人也看不到他。
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比感性运动阶段的孩子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但他们无法理解简单守恒原理,即物体形状和轮廓的变化不会影响物体的数量、体积和长度。
第三阶段:
儿童期(7 11岁)具体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守恒原理,比如重量守恒、体积守恒,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几年。同时,孩子开始发展自我中心的过程。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在逻辑思维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对具体的物质实体极度依赖,对抽象的、假设的本质理解有困难。
第四阶段:
青春期(11 15岁)正式操作阶段代表认知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重要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青少年的认知会发生重大变化。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可以掌握一种抽象、形式、逻辑的新思维。不需要依赖实物,可以直接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
直到1972,皮亚杰退役回到瑞士休息,仍然没有放弃他的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儿童思维、语言和心理的实验,出版了近50本书。他一生致力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东西方儿童教育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本人也获得了荷兰的“伊拉斯谟”桂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