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写毕业论文?

论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中。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出的,世界500强公司之所以能打败其他公司,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善于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发现,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股东和员工)、重视各级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好于不具备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调查期内,前者总收益平均增长682%,而后者仅达到166%;前者股价涨幅901%,后者涨幅74%。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756%,后者只有1%。”

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学者和企业家在讨论企业文化建设时非常关心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些基本问题,然后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也叫企业文化。这个词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个新的思想和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企业文化也不例外。纵观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五因素理论

美国迪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五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风俗礼仪和文化网络是其四个必要因素,而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另一个最大影响因素[2]。

2.两种文化总和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看得见的文化,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商标等。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仰、作风、风俗、传统。

3.群体意识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员工的知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4.心理现象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相同的价值观、风格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它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一种“意识形态”。

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不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反映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特点,而且通过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不仅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也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以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论,体现了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经济文化,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通常由四个层次组成: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

1,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用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而确立的。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原来只有人有灵。企业精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企业的人格化,它是由企业领导者的传统、经验、文化和管理哲学所孕育出来的。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而鲜明的经营思维和个性风格,反映了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正如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 .)所说:一个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理念、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和组织、创新和时机重要得多。如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这十二个字,是株洲时代集团公司老一辈企业家和新一代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其含义是: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开创* *大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敢于拼搏,勇于奉献。株洲时代集团的企业精神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价值观。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式、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构成的显性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骨干和桥梁,是企业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与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法律形式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企业制度文化的* * *性质。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反映了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体现了企业制度文化的个性。

(1)企业规定。企业法规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同国家的企业法规是以本国的自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对本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法规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形式,为企业设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是依法管理企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指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划分生产权和经营权,强化企业管理责任,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责任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组织形式。

(3)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没有规则,什么都做不成。一般来说,企业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推动着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然而,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的真正原因是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企业的制度和企业的管理理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合理的制度必然促进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价值观的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会促进制度的正确实施,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管理、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管理、教育宣传、人际交往和文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管理风格、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反映。

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等等。企业的决策方法和行为主要来源于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主角。在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中,最受尊敬的是那些体现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型人物“人格化”了企业的价值观。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往往被作为企业员工模仿的行为准则。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精神和企业文明程度[4]。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以物质文化为外在表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产品信誉以及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和技术进步的物质载体上,还通过厂区的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改造。

(1)生产环境的改造。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心理。如果一个企业绿化好,厂房漂亮,环境整洁,不仅能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还能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优秀的企业特别注重为员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文化设施建设。人有很多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求知、求美、求乐的心理迅速发展,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建立和完善职工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是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要物质文化内容[5]。

三、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企业文化通常形成于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少数人倡导和实践,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渐形成。该过程如下图所示。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中为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比如“顾客至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就是在商品经济买方市场出现、企业间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年的为国分忧、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在中国面临外国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石油生产又散又危的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应该生存和发展,但客观条件存在一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企业文化起源于少数人的倡导和示范。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动态产物,而不是客观环境的负面反映。客观地说,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利益、羁绊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只有少数人先意识到。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理念,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和行为,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正是由于少数领导者和先进分子的示范,企业中的其他人受到鼓舞和带动,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3.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用新的理念和行为克服旧的理念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和观念必须经过广泛的宣传和灌输,才能逐渐被员工接受。比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最终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死竞争的精神。

企业文化一般会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深化的过程。一个新的想法需要不断的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智慧,不断补充和修正,会逐渐清晰和完善。

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所以企业文化一般都是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领导一旦确认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要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企业文化[6]。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

根据企业文化的形成机理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科学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

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结合国家和企业未来的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演进是客观规律,也是实现国家和企业新的目标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企业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 * *性文化和个性文化。比如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合作精神,纪律严明,作风坚决;商品经济需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些都是独立于民族和企业的特点。而企业之间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企业,一般需要有远见、有思想、严谨的态度和作风,而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则需要灵活、机警的作风。

(3)对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现存的企业文化采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辩证的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特别是要善于发扬我们公司的优良传统。

(4)博采众长,吸收其他民族和企业的优秀文化。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聚集世界优秀的企业文化。规定国外的子公司有研究各国企业文化的使命。子公司领导回国述职或参加培训,首先要汇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国外的企业文化,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要采取认真鉴别、分析研究、选择性吸收的态度。找出什么是优秀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同时,借用别人的长处和精华,必须经过改造,才能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比如50年代初,美国人向日本企业家传授产品质量管理的评价和测量技术,很快转化为世界闻名的QC小组活动。

(5)注重个性发展。企业的文化人格是企业在文化上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它只归本企业所有,只适用于本企业,是本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是文化个性鲜明的企业。作为同属美国文化区的企业,惠普的企业文化显示出许多独特的地方。它提倡集体主义,提倡建立宽松、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司的宗旨明确指出:“组织的成就是每一位同事齐心协力的结果。”中国企业的自觉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普通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企业的一些优势,发挥自己企业的文化品质,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自己企业的文化人格。

(6)聚焦企业发展战略,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的内容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比如,40年来,株洲时代集团公司员工艰苦奋斗,锻造了“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宣传、实施

(1)广泛宣传,形成* * *知识。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生前由“铁人”王进喜带领。虽然以后领导班子换了很多次,人员也不断更新,但因为坚持宣传工人艰苦创业的传统,“铁人精神”一直保持并发扬光大。

(2)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者,企业领导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为了塑造和维护企业价值观,领导者自身应该成为这些价值观的体现者,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将企业价值观灌输给所有成员。首先,领导者要重视企业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和倡导。其次,要以身作则,把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3)完善制度,保证制度。企业文化是软硬管理技能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软硬”并举,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取向,又有制度化规范。同时,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4)以身作则,典型引导。发挥榜样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以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式,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迪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将英雄视为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之一,并认为

没有英雄的企业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难以传播和传递。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如果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保证。在松下电器,每个上班的年轻人都要先接受职业道德、经营理念、集体意识、自我修养的培训,接受语言、为人处事的礼仪教育。只有通过考试,他才能被录用。

3.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风格、习俗、礼仪等文化元素,都是不断正向强化的产物。强化是指人的行为被某种刺激继续或中断的过程。获得行为延续的结果的强化称为正强化或正强化;打断或暂停行为的强化被称为负强化或负强化。正强化刺激使人获得奖励性的情绪体验,负强化刺激给人带来惩罚性的情绪体验。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在构建企业文化以积极强化员工行为时也应遵循这些规律。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企业的长期行为,短期突击不行,而且有害。由组织中少数人创造和倡导的某种文化品质,传播到组织中的每一个群体,再由一个群体传播到每一个人,使之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企业文化的模式,既要长期积累新的文化品质,又要与旧的文化品质的“惯性”进行反复较量和长期斗争。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品质,不仅需要对其进行鉴别以决定是否选择,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加工和消化,才能吸收到自己的文化中去。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长期努力,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