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速高,与整体就业形势没有明显好转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解决人才缺口的对策。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从1999开始,全国高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扩招。2003年,毛入学率达到17%。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增加20万人。马丁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03年,第一次扩招后,已有21.2万大学生走向社会。2004年,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离开校园,比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为32.1%。2005年达到340万,比上年增加60万,增长21.4%。届时,毕业生总数将是扩招前的2.9倍。[1]同时,再加上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富裕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据教育统计,自2002年以来,随着大学生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在下降。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6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5438+0。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毕业生人数为265438+20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规划和多方协调下,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最终就业率为本科70%,高职55%。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初次就业率61.3%本科院校,40%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2004年9月公布的数据,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就业率为61%。[2]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尽管如此,专家仍然认为上述数据是“水分”。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第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的逃离序列。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一些传统生产领域日益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减少甚至停产,许多专业岗位被淘汰。与此同时,其他新兴部门和企业迅速崛起,相应的工作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社会的实际社会需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的,表现为“各领风骚几个月”的各种“发烧”,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的结构和质量做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复杂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那些萎缩、淘汰的老行业岗位要求所对应的传统专业没有及时减少,甚至借扩招之机大量扩张,造成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的不需要,有的不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第二,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有错误的择业观念。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希望去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愿意生产第一线。毕业生缺乏拼搏精神,就业观念陈旧,就业导向偏颇,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就业导向偏差。追求“精英岗”,忽视“大众岗”。这种择业取向的偏差,必然会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要面对“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职业选择取向上的偏差,就很难走出职业选择的误区。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大部分毕业生都满足于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个好单位,做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己创业。/pview-64-17778.html其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