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学论文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是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情绪或情感。”显然,当我们使用情绪这个概念时,它总是有一个含义,指的是个人的和主观的情绪。就人脑的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或两个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常常不加区分地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但是,这两个概念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内容。
英国哲学家g·赖尔指出:“情感被说成是意识流中的汹涌澎湃。有情绪的人避免不了直接表露情绪,但对于外部的见证人来说,情绪是必须隐藏的。情绪不是发生在开放的物理世界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你我隐秘的心理世界的事情。”【1】这是因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与认知活动不同,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哀、惧)、外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和独特的生理基础(如皮层下部位的特定活动)。美国心理学家艾扎德(C.Izard)认为,情绪的定义必须考虑三个参数:生理基础、表达行为和主观体验。情绪与生物体的需要有关,在种族发生中具有明显的生物适应价值;情绪也是生物体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人不仅具有生物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如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还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高级情感或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美感)。情绪影响着人们心理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所有的交际行为。
“情”字包含一个“情”字,意为感觉、感受;还包括一个词“情绪”,有不同于感觉的情绪解。可见,情绪作为情绪反映的范畴,重在表达情绪过程的感受,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美国心理学家k·普里布拉姆(K.Pribram)指出,人类的经验和感受在评估和监督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如果说,情绪侧重于表达情绪的过程,侧重于情绪过程的外在表现及其可测量的方面,那么,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活动时,往往会用到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生理条件相互复合的过程。就主体系统而言,它们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神经活动、面部姿态活动和主观内部经验。有两个重要的辅助系统:网状激活系统,放大或减弱情绪;内脏系统,为情绪和情感准备场所并维持其活动。情绪和情感的一般过程通常以整合的方式与认知系统和行为动作系统共同作用,人类具体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情绪和情感不是人的简单心理体验形式,它的激活和发动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性格的人的情绪和情感差异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风气、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人际关系、生活状况等。所以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情绪和情感问题。
关于情绪-情绪的非理性认定,学者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大多数人对情感的非理性因素——情感亲近是没有疑问的。但也有人认为,情绪-情感不能完全归入非理性因素,只有建立在无条件反映基础上的一种本能反应,才会产生喜、怒、燥、拒、受、欲等各种表现,可称之为非理性。也有人认为,任何一种情感既不是纯粹的非理性,也不是纯粹的理性,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依我拙见,在正确认定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理解抽象因素的分析和具体因素的活动应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就人类精神系统的具体活动而言,任何系统中的要素和因素都是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统一。我们不能说人的感情在这一刻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能说人的感情在这一刻是完全非理性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理论研究中还要区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我看来,理论的抽象是知性分析阶段不可或缺的,即客观性的规定性确认了一定的概念区间,从而使认识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清晰的状态。就因素本身的性质而言,情绪-情感属于非理性因素,因为它是一种心理体验,没有过多的概念思维和认知过程,与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有关,没有任何理性逻辑。就因素的活动而言,它离不开人的认知因素的介入,因为现实人的心理系统不可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被机械地肢解成某一因素或因素片段的运动,而且心理系统的活动极其复杂,系统是交感互动的。第二,即使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时也表现为高级的思维情感,如美感、道德感、正义感、崇高感等。,而且它们不应该完全表现为理性的情感。虽然这些情绪的内容中夹杂着理性的因素,但其表现形式仍然是非理性的。毕竟情感表达不同于理性认知表达。
情绪-情感的非理性特征表现为:一、无序。情绪——情绪障碍是由能量水平极高或极低的行为引起的。情绪包括我们的感受以及如何应对预期的情况。期望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果主体的欲望被阻挡,就会有愤怒或恐惧。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绪状态必然包含能量水平的变化。兴奋代表高能量水平,沮丧代表低能量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情志失调并不是情绪的作用造成的。因为这种紊乱也可以在能量水平还没有达到情绪状态的时候发现。第二是波动性。人的情绪——情绪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而低落,时而冲动,时而平和,时而暴戾。情绪的波动主要来源于情绪作为人的心理系统中最直接的本能反射功能,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感受的最初形式。被人的感官接受,也通过感官传递、“消化”和反射外界的刺激信号。情绪总是随着外界刺激信号的变化而波动,我们很难准确分析和把握主要的情绪——情绪状态参数。第三是突然性。因为情绪的变化受外界环境镜像的影响,很难预测情绪的发动。另外,情绪过程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容几种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绪形式,因为外显的情绪形式总是掩盖了灵魂深处所包含的各种方向向量的情绪内容。一旦形式被一种潜在的形式所替代(这种替代往往可以在瞬间完成),这种改变对于其他任何人的记忆来说都是突然的。经济学家很少关注人的情绪、情感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偏见:从情绪的角度研究市场主体的行为,“只是一种‘人格化’的方法,是腐蚀政治经济的毒药。事实上,如果我们想在内心感受的意义上理解,我们是个性化的。在其他科学中,这种拟人化是占星术、炼金术和活力论。也就是说,占星家、炼金术士和活力论者用他们的感觉、意志、智慧和理性——简而言之,用他的理想模型——来描述自己,而不是观察运动,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运动,而不是像天文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后来问的那样,只问他们如何运动和运动多少。”[2]显然,理论家对经济方法的理解似乎仅限于对市场运动的过程描述和量化。至于市场主体的自我深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也有少数理论家对情感和市场有浓厚的兴趣。被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阿尔伯称为“情绪经济学”的研究者莫里斯·奥巴迪亚(Maurice Obadia)曾写过《不花钱的经济学——关系经济学导论》一书。[3]就理论研究的范式而言,马克斯·韦伯似乎更关注情绪与市场行为的关系、情绪因素与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
在韦伯看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不是机械体或有机体,而是人。这些经济主体既主观又受环境支配。他们的情绪、动机、痛苦和快乐都是主观的,而他们与他人的交易则受环境支配。为了了解他们在经济研究中的真实活动,研究者除了衡量市场活动本身或其结果外,还必须“设身处地”地研究特定时空条件下行为活动主体的精神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只问“如何”、“什么”、“多少”之类的问题。然而,在经济科学中,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理解起作用的动机以及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原因。人在商品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动作没有商品少的时候那么迫切,因为这符合我们自己在同样情况下对情绪变化的体验。如果我们真的想理解人们那样做的原因,我们必须研究的是这种情绪的作用。经济学应该建立在对人的情感功能的分析之上。这是经济学家必须具备的“历史意识”:要开始研究,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心智图像,这个图像不仅要显示人们如何行动,还要显示他们为什么在自己选择的特殊情况下行动。只有这种“历史意识”才能解释市场行为者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在过去,而且是在不同于他自己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台机器或一个有机体的位置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因为它缺乏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情感。韦伯如此重视人的情感因素,是因为他把人的基本行为取向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4】所谓情绪行为,是指在某种情绪状态波动下发起的行为。位于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的边界。在韦伯看来,情绪行为和传统行为只是概念类型的一种解释图式,旨在说明通过理性类型的应用,需要衡量非理性偏离的程度,以达到对社会的最佳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卡索纳[5]致力于市场消费行为的研究。受格式塔心理学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库尔特·莱文解释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他提出了“消费者情绪指数”理论。他认为,市场行为作为生活空间的函数,是由个性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C=F(P,S))。在他看来,市场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购买者的经济状况、可利用的资金和财力,还取决于他的心理情绪和他对状况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经济人格的特征。这种感觉(乐观或悲观)是大多数人共有的,它影响着人们购物、储蓄或投资的决定。为了获得消费者的期望,用沃纳·立德的话说,就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对未来的主观概念”,卡索纳根据聚合技术制定了消费者的情感指标。他是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问卷有八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问题要回答:“为什么?”该调查要求受访者指出他是否认为自己的情况在过去一年有所改善,他是否认为自己的情况在明年甚至五年后会进一步改善,以及现在购买一种商品是否及时。调查结果的计算中,Kathona尽可能采用情感消费态度的算术符号,如使用(++;Or =+或-+)表示消费者的乐观情绪,用(+-;=-;偶数-)表示悲观,用(+=;= =)表示谨慎。百分比是根据回答总数来计算的,所以从他的情况来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市场调研对象的消费个性。有资料显示,10年的人所做的统计,似乎已经证实了这些情绪指标的主观取向主导着具体的市场行为这一观点,只要用6个月到1年的时间,就可以预测:在1973到1974之间,在1978到65438之间。如下图所示,Kathona在1981中制定的消费者情绪指标显示,消费者情绪指标的变化与美国近30年的经济衰退是一致的。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卡索纳情绪指标的图式可以作为指示市场商业周期变化的警报。
还可以引用类似马克斯·韦伯和卡索纳的有价值的观点,如西蒙关于现代决策理论中“直觉与情感”的论述,梅奥“社会人假设”理论中的“情感”概念,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关于“理性人与情感人”的论述等。,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情绪-情感与市场行为者的关系,情绪-情感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当前中国初级市场发展时期对情绪-情感影响力的评价。
1.情感——情感与市场参与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涉及到市场的人性和行为的情感特征。经济学家兼哲学家休谟在《论人性》第二卷中深刻揭示了经济行为者不断追随财富积累的人性原因。他说:“财富的本质在于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舒适。这种能力的本质在于它发挥的可能性,它使我们能够通过一种真或假的推理来预测那种幸福的真实存在。这种对幸福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既然这种快乐的原因是我们所享受的东西,因而也是与我们有关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前的系统(指情感在对人性的精神感知中的表现形式——引论注)的所有部分都非常准确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6]休谟其实已经明确指出,人类追求财富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人性中不可磨灭的情绪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绪——情绪成分,从市场行为者的角度来看,是行为者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和心情,以及对象引起的主体的情绪反应。厂商对一个产品项目的选择,投资者对一个投资对象的定位,营销者对一个商品品牌的推广,消费者对一个消费品的持有观念等等。,都离不开各自对对象的情感态度。在市场上,各种媒体传播的广告功能,其实就是给消费者、投资者、营销者对于一种商品或一个项目的感受和心情引导。态度对象刺激主体,使人获得情感体验:喜欢或不喜欢,尊重或轻视,喜爱或憎恨,同情或冷漠等。它是人们市场决策的一个首要部分,也会激发市场主体的各种动机和利益。情感——情感成分表明市场行为者对市场操作对象的喜爱或厌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方向。如果情绪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感觉,它可能会引起消费者、投资者和营销者的良好反应,而如果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感觉,它将对制造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市场行为者的情绪(包括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将为市场运行目标和趋势的确定提供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上,我们很难区分两种人:一种似乎是“理性人”,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拥有完整的信息并善于精确计算,能够推导出纯粹客观的结论。另一种是“情绪化的人”,缺乏理性,情绪冲动,轻视事实,高度偏颇。事实上,任何市场行为者都不可能将自己绝对划分为“理性人”或“感性人”。有人说,人的理性信仰可以完全消除人的情感因素。你在做市场决策的时候,只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不要把个人因素带进问题里”、“只考虑事实就好”、“冷静下来客观考虑这个问题”。然后,你就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意志、焦虑、敌意、攻击性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这种做法受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挑战。
研究人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思考、分析、推理、与他人交易,还是从事商务谈判,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绪——情感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麦独孤指出,所有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人的复杂情绪决定的。达菲进一步解释说,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没有动力就没有行动,情绪代表了极端的动力——能量。美国学者杨指出,人的行为离不开人的感情。当一个有机体倾向于行动时,有一个积极的中枢情绪过程在起作用。情绪过程的作用是产生动机,影响行为。人的行为其实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刺激引起感觉,产生感情。第二,情绪的觉醒使机体接近或离开刺激。第三,情感过程导致动机。第四,动机的强度与感情的方方面面有关(如坚持、强度、频率、新鲜感)。第五,情绪过程通过影响选择起到调节作用。第六,从积极感受的激活到消极感受的激活的组织模式是广泛的神经行为模式所遵循的终极原则。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看,情绪-情感是消费者对某一客体商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也是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果消费者能从购买某种商品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对该商品有很高的评价,并有主动购买的倾向,这就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情感,商品就是情感的对象。情绪作为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动机,它激活个体采取相应的行为,作用于对象。行为主义者菲什宾曾提出了一个多属性态度-情绪模型,该模型清晰地揭示了情绪与行为的内在联系。见下图:
注意:-影响-反馈
在菲希宾看来,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态度)是基于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信念,也有消费者进行各种行为的意图,消费者的意图也与他们相应的行为有关。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行为又反作用于消费者的信念,一旦形成对商品的一种情感(态度),就会作用于新信念的形成。菲希宾进一步对消费者的情绪(态度)提出了如下公式:
普通
Ab=∑WiBib
i=1
其中:AB =消费者对特定品牌b的情感(态度)。
Wi =消费者认为品牌属性I的重要性。
Bib= =消费者对品牌b属性I的评价信念。
N =消费者在选择特定品牌时考虑的重要属性的数量。
菲希宾的模型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反应虽然有时是无意识的,但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人们的外显行为离不开个人意图,而个人意图是由消费者的情绪(态度)直接驱动的。没有情感的存在,就不会有消费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在人们市场行为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孤家寡人”的,不受任何理性的约束和控制。菲希宾的模型,一方面强调人的情感因素对外显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不把情感因素作为行为驱动的终极因素,人的情感态度取决于信念的支配。信仰往往以目的和动机的形式贯穿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和意志相结合,形成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众所周知,人的信仰,说到底,无非是人内心对理性认识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确信。理性不能等同于信仰,但理性在信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理性不能取消行为决策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意味着理性对情感因素没有控制作用。事实上,市场行为者仍然可以通过掌握市场的理性逻辑来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达到控制行为的作用。这个过程是在理性决策中发现情绪存在和缓解情绪障碍的过程,也是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的过程。在证券交易所中,政府有责任通过交易的理性原则来调节交易者不健康的交易情绪,从而维持积极的投资情绪,产生规范的交易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运行的规范机制要求所有参与市场竞争或从事消费行为的人尽可能地抑制或弱化情绪:敌对情绪、对抗情绪、反抗情绪、反竞争情绪、轻视情绪、不合作情绪、不忠诚情绪、奸诈情绪等等。此外,还有与心理相关的情感力量,比如恶毒、自私、不成熟、不讲道理的行为等等。
2.情感——情感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市场的认知过程。
市场信息总是通过市场行为者的感知和记忆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情感——情感是一种监控组织,时刻关注着信息的流动。它可以促进或阻止市场行为的发生和市场运行的过程。这是因为情绪——情绪体验形成的不变的心理或者当前的心理环境,都在市场的信息处理中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根据情绪-情绪的适应性,帮助市场行为者选择信息以适应环境,控制行为以改变环境。当一个投资者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他的好心情可能会带来好的投资心态。好的心情和良好的外在形象相结合,大大增加了他人对投资者的信任,缩短了陌生感带来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加强合作感。在项目决策中,往往能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的效果。当投资者处于极度恐惧、沮丧、抑郁的时候,他们的投资心态往往是非常糟糕的。有可能在投资谈判中,过于执着于细节,人为制造障碍,甚至导致谈判中断,不利于项目的成功。当然,思维受阻,操作缓慢的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怕”字,只是指害怕失去。如果投资者过于担心投资回报率,那么对亏损的恐惧往往会影响投资者的市场分析和理性判断,结果往往是“不断的打断,反而是灾难。”
当投资者处于过度冲动和激情的状态时,往往容易出现异常的思维或行为。一方面,激情有助于突破思维惯性,拓宽投资意向的空间和缩短投资决策的时间,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参与市场投资的一切积极因素,扫除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中的一些障碍。持久而火热的激情甚至可以激发出足够的能量来完成预期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冲动情绪容易导致决策不稳、计算粗糙、操作失误、风险系数增大。
其次,情绪-情绪可以协调市场沟通和人际关系,提高经济人的工作效率。在市场经济中,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情感——情感往往处于人的市场活动的最前沿,情感因素在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心理作用。众所周知,市场主体总是带着一定的情绪与其他经济人交流。情感是主体的基本生存状态,没有情感就没有主体间的交流。主体的情绪通过对其传播效果的影响,间接影响其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的存在,然而,情感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语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感——情感总是通过表情的中介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效果。它可以为经济主体相互合作建立情感纽带,并及时传递彼此所知的市场信息。它还可以为经济人识别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交易者的态度。人们常说情绪——情绪是“润滑剂”,做生意讲究“一次生两次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制造商来说,从情绪-情感方面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在企业中,情绪-情绪是员工作为人的满意度的函数。满意度越高,员工的情绪就越高,情绪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员工的满意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员工的个人情况,即其个人历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的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工作环境,即员工在工作环境中与同事和上级接触形成的情感氛围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个称职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两种技能:技术经济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前者是企业效率的逻辑,后者是满足员工感受的逻辑。学习情绪-情绪逻辑的技巧可以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平衡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高效率的关键。工人通过社会机构获得他人的认可、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自愿合作实现企业目标。学习情绪-情绪逻辑的技巧,使得缩短厂商最大化目标与员工最大化目标的视觉距离成为可能。
第三,情绪——情绪对市场主体的认知动机、价值取向和客观选择有重要影响。首先,情绪——情绪可以通过放大或削弱主体的需求来影响场域行动者的认知动机。经济人的活动总是由自己的需求驱动的,然而,人的需求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产生和变化的。情绪产生和变化的需要,必然受到当时情绪的影响。90年代的中国大陆,股票热、债券热、房地产热、土地租赁热、期货热、外汇热等等。接踵而至。在众多投资者中,有人在一年内换了几种投资形式,其需求形式的变化与市场投资情绪波动的影响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在某种需要的驱动下从事对客体的认知活动时,如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