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不同,性格真的不一样吗?

日本人古川竹二首先提出ABO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在1927中,他提出“人因血型不同,性情也不同;同样的血型,同样的气质”的假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到1895甲午战争战败,清朝用一张《马关条约》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三十多年。古川的假设实际上是为日本在台湾省的殖民统治服务的。根据古川的理论,台湾省人口O型血比例高达41.2%,远高于日本人口。O型血的人“大胆、好斗、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有进取心”,所以O型血的人更有攻击性。相比之下,生活在日本东北部的阿伊努人O型血比例仅为23.8%,而阿伊努人比台湾省人更温和听话。古川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台湾省人民要不断反抗日本统治。在此基础上,他还建议当局推动台湾省人之间的近亲结婚,以降低台湾省人O型血的比例。

从古川的提议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有多荒谬。这些离奇的研究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国家并不少见。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对不同种族的血型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种族的血型分布存在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得出“日耳曼种族的血液更高贵”的荒谬结论。试图用血型证明种族优越性的疯狂实验在二战后告一段落,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开始作为一个纯科学话题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但是,要理解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就没那么容易了。通过验血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不同的血型。如何区分不同的性格?

人格是指人一贯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量化这些主观特征并不容易。科学家最常用的方法是各种问卷,通过问卷的结果来分析被试的性格。这些问卷由专业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制作,经过反复的校准和修改,能够客观地反映被试的人格特征。常用的问卷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雅达比-吉尔福德人格测验等。这些测试的结果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受试者从某个角度得到的高分或低分分别代表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比如16PF测验,把人的性格分为16个角度(所谓的“维度”)。在“n:世故”其中一个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坦率、直率、幼稚,而得分高的人非常聪明、能干、世故。另一方面,在“H:敢做敢为”这个维度上得分低的人胆小,缺乏自信,而得分高的人则富有冒险精神,没有什么顾忌。通过逐一分析受试者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研究者可以大致勾勒出他们性格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