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蜡为艺术——传统蜡染与现代蜡染

蜡染在古代被称为“Waval”。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时至今日,在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中仍十分流行,礼服、毛毯、包袋上也经常用蜡染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图案,然后浸入靛蓝大桶中(以蓝色为主),用水脱蜡,即可显出图案。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性强,民族风格鲜明。

王爱军《骏游会集》“蜡染”释义: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方法,在印尼或马来西亚称为蜡染,在日本称为蜡帷幔(又称蜡染)。用这种方法染出的图案既有艺术装饰趣味,又有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二仪记载,秦汉时染,六朝时开始流行。隋朝的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出现了特殊的图案。至于出土实物,早于文献记载。长沙战国楚墓有一床图案不明的被子。还有一件金代出土的成品,花纹是重叠的斑点花,就是唐宋时期所谓的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特别流行,技术也成熟很多。当时的蜡染可分为单色染和多色染两种;多色染色可以注册多达四个或五个颜色。后人可以从临摹的张玄《夯图》中两个女子的衣服和《郭夫人游春图》中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上,窥见唐代蜡染图案的华贵和精美。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奈良的正仓所保存了唐代以来的各种中国工艺珍品,其中包括一套蜡缬草屏风,也是唐代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来的。蜡染在中国从宋代开始衰落,但同时在南亚各地(尤其是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非常流行。至今,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普通衣服几乎都是用蜡染布做的。

主要来源于苗族生活。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古称瓦瓦里,苗语称乌图,意为蜡染服装。

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恶劣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得以保留。按照苗族习俗,所有女性都有传承蜡染技艺的义务,每个母亲都要教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女从小就学会了这一手。他们种靛棉,纺纱织布,上蜡,浸染裁剪,代代相传。在这种形势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风俗文化,如服饰、婚丧习俗、社交方式、丧葬习俗等。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求而创作的艺术,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包括女装、床单、被子、裹布、头巾、背包、包、背带、殡仪床单等。

工艺对现代蜡染画的偶然产生,揭示了艺术家有意识或无意识控制和无节制自律的创作状态。蜡染艺术家特别注重蜡料的运用,绘画中媒介的转换,蜡纹的质感。强调艺术家使用的独特蜡以及作品中展示的蜡料本身的质感。用蜡造型是以蜡为主要材料,防止染色,用蜡塑造艺术家构思的表现对象。着色后呈现出艺术形象,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蜡造型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蜡染绘画的一种新风格。艺术家用蜡覆盖或遮盖画布表面。覆盖是将蜡像其他颜料一样永久附着在画布上,作为作品的一部分。遮盖是将蜡质材料临时附着在画布上,作为绘画的媒介,起到转化的作用。这种覆盖方式是传统蜡染的常规工艺,覆盖工艺在现代蜡染绘画中的应用有其传承的意义。现代蜡染绘画中覆盖绘画技法的运用有其颠覆传统的创新意识。蜡染艺术突出了蜡和染料在蜡染绘画中的独特作用。蜡染画是借用固体蜡经热熔制成的蜡液,用蜡液图绘制图像。根据蜡液冷却后还原成固体蜡层的物理化学原理,对绘画图像进行造型。固化后的蜡层容易开裂成线,染色后出现自然开裂的蜡纹。所以叫蜡纹,蜡纹和冰纹很像,所以有人叫冰纹。由于其在蜡染中独特的艺术价值,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称之为蜡染的灵魂。

显然,蜡模在蜡染艺术造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审美价值。利用蜡的特性和作用,实现这些特殊蜡裂痕迹的质感。蜡的特性:加热时融化成液体,冷却时凝固成固体,这使得蜡染画的造型和制作蜡像成为可能。固化蜡防水防染,涂上或画上蜡形图像后仍能保留清晰的蜡纹。这种转移图像在造型艺术的其他绘画门类中从未使用过。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是绘画领域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以特别独特。这种有意义的形式表达是由依赖蜡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引起的。蜡的品种选择、蜡的配置、蜡的温度控制、蜡的涂抹方法都会对蜡染画的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蜡的种类很多,熔点也不一样。经过几千年的实际操作,防蜡染选用蜡和石蜡为主要材料,在实践中加入松香增加脆性或蜡和石蜡混合成脆软不同的软蜡和硬蜡。国内外现代蜡染艺术家也探索使用米浆、树脂、油脂、树胶脂等具有防染性能的物质作为蜡染艺术创作的防染材料,非洲人也使用粘土作为蜡染绘画的防染材料。染料防护是蜡染艺术核心技术的主要内容,任何具有防染色性能的材料,只要适合作为蜡染绘画的任何绘画材料,都可以作为蜡染或任何染色材料,其核心功能就是防染色。只有具有防染特性的物质在蜡染绘画创作中才有实质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