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医学名人。
1.华佗
(?~208)
汉末医学家。字,裴国桥(今安徽省郝县)人。外科尤其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针灸。针灸和药物治疗简单有效。用马飞散治疗胃肠积滞等疾病,麻醉后进行腹部手术。反映了公元二世纪中医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以行医闻名于世。他还创作了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他相信“人体想要工作,...血液循环,有病不能生,如胡舒,而其不死。”后来因为没有招到曹操,被杀了。医书已经失传,现存的《汉藏经》是后人的杰作。
2.张仲景
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名机,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在同县的张伯祖学医。相传他是长沙知府。当时伤寒流行,死了很多人。他研读古代医书,如《内经》、《难经》、《孕医录》,普遍惧怕有效的药方。《伤寒论》(杂病)的作者。他的著作被后人多次散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分别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倡导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以及发汗、呕吐、泻下、温通、清热、和合的治疗方法,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扁喜鹊
战国时期的医生。姓秦,名岳,渤海郡墨莲(今河北任丘)人。在常桑军学医。他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疗。他走遍全国行医,擅长各科。他是赵魏(妇科)大夫,周代是耳鼻喉科大夫,秦魏(儿科)大夫,医名非常有名。后来,由于对秦武王病的诊治,他被秦医生李益杀死。他的传记和病历载于《史记》、《战国策》,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今天,测试他们治疗的人的年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有人认为扁鹊是古代名医的称号,其病历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包含了扁鹊的《内经》、《外经》和《佚录》。现存的《难经》是秦越人名下的后人的作品。
4.陶虹静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家。字亮,名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石齐在左后厅拜将军。入梁隐居,服刑曲山(茅山)。武帝礼不可聘,迁朝时咨。当时他被称为“山中宰相”。白真先生去世了。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融合了儒家和佛教的观点。用草书创作尤其美妙。他对历法、地理和医学有一些研究。曾编纂古代《神农白草经》,并增补魏晋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纲目》七卷,载药730种。开创了玉、草木、虫、兽、果、菜、米的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书失传,现敦煌发现残书),其内容被收集流传于历代本草书中。此外,还著有《真专利》、《真灵位图》、《陶良方》、《百阙肘方101首》、《医学通方》等。
5.葛洪
(284~364)
东晋的理论家、医生、炼金术士。字之川,自号抱朴子,是丹阳句容(今江苏)人。来自太阳的葛轩。少贤仙的指导方法,来自葛玄的弟子尹正炼丹术。司马睿是宰相,他被用作官吏。他还担任顾问并参军。因在镇压史兵领导的农民起义中“立功”,被封为关内侯专员。闻足趾朱砂,求勾漏令。带着子侄去广州,停在罗浮山炼丹。死在山里好几年了。由*“抱朴子”所写,内篇说“仙方,鬼变,养生长寿,邪为祸”;那篇外国文章说,“世间的得失都是隐藏的。”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主,儒家要外化于世,而把道家的术语附加在仙丹和神仙的教义上;一方面,他坚持儒家的“名教”思想,对魏晋以来的玄学风气表示不满。论文主张言必有助于教育,同时主张文与德并重,反对重古轻今。他对化学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抱朴子·内篇》专门记载了炼丹的方法,是现存历史时期的早期炼丹著作。《金匮要略》方一百卷,最后一节缩写为三卷,称为肘后急方。内容包括各种医学,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天花和恙虫病的记载。除了以上作品,还有《神仙传》。他还以辛的名字写了《西京杂记》。
6.苏颂
(1020~1101)
宋代的天文学家和药剂师。子,祖籍株州(今福建)。官至右仆射,为中书侍郎。天文学方面,袁其友在“1088”第三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建造了水运仪相机。他写了《新仪器和图像方法》一书,描述了水运仪器和图像平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学上,编纂了《图解本草》一书,对药物学的考查和修订有很大的帮助。
7.孙思邈
唐医学家,花垣(今陕西省耀县)人。年轻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涉猎经史学术数百种,还能教佛经。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了方剂、针灸等内容,撰写了《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他的著作首次列举了妇孺疾病,并倡导脏病和脏病的分类,新而系统,为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8.刘·
(约1120 ~ 1200)
金医生。字守贞,河间(今河北)人,人称刘河间人。他根据《苏文病机十九条》阐述了六气过盛可以降火的理论。因此,他使用寒凉药物,创造了许多治疗热病的方剂,启发了后世的热病理论。著有《苏文玄寂原发病型》和《宣明论方》。
9.许
宋医学家。字可知,周振(治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所以后人也称赞他为学士。著有《伤寒论》、《伤寒杂病歌》、《伤寒论九十篇》。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内容有所发展。此外还有*《普济技能方》,记载了医案和经验。
10.王
元医师。字金枝,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他在张家界和李东垣学医。他曾经是肇州的医学教授。他著有《医学基础·荣源》、《煎药本草》、《真难知》、《阴疾举要》等。,并阐述了脾胃学说。
11.王冰
唐医学家,自称。相传他曾经是一个仆人,所以后人也称他为王太傅。他学医十二年,注释了九卷《黄帝内经苏文》。由于原书第七卷失传较早,故以旧集卷(即现在的19-22卷中的七大论著)为补充,改编成24卷,为古代医学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贡献。此外,朱轩的《秘语》和《元和集经》也被后人视为著作。
12.李东垣
(1180~1251)
金医生。本名高,字,老人名叫东原,是真(今河北)人。向张结古学医。认为饮食不当、劳损、情志失调,容易造成脾胃损伤、气息衰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并指出发热症状也应区别于“外感”或“内伤”,治疗上应注意调理脾胃,滋养元气,扶正祛邪,丰富了脾胃内伤的理论和经验。著有《脾胃》、《内伤》、《石兰秘藏》。
13.李时珍
(1518~1593)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东碧这个词来自湖北周琦,它的名字就在湖边。一个世界医生。继承家学,更加重视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倡导创新。他们在群众的帮助下,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钟医等请教,同时查阅了历代800多种药物及相关书籍,对药物进行了鉴定和考证,纠正了一些古代本草书籍中药物名称、品种、产地的错误,收集整理了许多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丰富了内容。经过27年的努力,他们写出了《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用药经验,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著有《令狐脉学》、《奇经八脉》,流传于世界各地。此外,还有五脏图论、三焦柯南、命门考等。已经失去了。
14.杨继洲
明代针灸师。成名时是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他以前是泰医院的医务人员。著有《针灸名著》,该书精选了明代以前针灸文献的重要资料,在《保健针灸秘方》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和医案编撰而成。他的著作内容丰富,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