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潜简介和详细信息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带着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图纸南下。五岁的张克潜随奶奶和妈妈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市耀克斯小学、华钥中学(初中)和南开中学(高中)。张克潜小学时代,国难深重,人民水深火热,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暴行,他在幼小的心灵中唤起了爱国主义。六年级时,他遇到几个同学,在课堂上公然撕毁了几页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历史教科书。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
1952年夏天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53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3-1961年清华大学无线电与电子系助教。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到成都电信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伊维列别捷夫教授学习微波(当时叫UHF)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教授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真空器件,研究微波管。
1962晋升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清华大学无线电与电子系大部分师生搬迁至四川清华大学绵阳校区。
65438-0977全国高考恢复,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电真空专业新生,并参加了研究生招生。
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系。从65438到0979,张克潜被提升为副教授并担任副院长,主管科研。
1983确认为博导。1984晋升教授。1985-199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系)主任。
1981~1995,担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8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2000年任全国工程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教材编委(1995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物理电子学与电子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 1-7月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任教师。
1962-1966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6-1971年清华大学无线电与电子系讲师。
1972-1978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讲师、教研组主任。
1979-1984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1984-2000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副主任。
1985-1991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
1988-1992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1-1995兼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90兼任国家“863”项目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1995兼任全国物理与电子技术教材编委主任委员。
1995-2000兼任全国物理与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简历:1953-1961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助理教授1962-1978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讲师1979-1984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副教授65438+1985-1998
1980-中国,《电子物理与器件》编委会主席,
1980-1995全国工程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
1981-1995教育部世界银行项目专家委员会电子组组长,
1985-中国,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员,
1987-199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中国,信息技术首席科学家,
1995-全国电子信息物理电子技术数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张克潜教授完1978课程后,为本科生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电动力学》。
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电动力学》。
研究方向:微波声学显微镜研究
张克潜指导下的课题组从1980开始从事声学显微镜的研究。1984研制了300~700MHz透射式声学显微镜,分辨率为2μm,穿透力不低于66 μ m,同时指导研究生发明了一种新的声学显微镜换能器-聚焦系统。1988研制了500MHz反射式声学显微镜。1991~1993研制了一台具有计算机处理和存储声显微图像功能的150MHz声显微镜,在不透明样品6mm深度内分辨率为10μm。到目前为止,研究组已研制出多种声学显微镜和无损检测装置,为国内外科研生产部门制作了十余套,为材料科学和无损检测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
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研究
张克潜与课题组其他教师一起,指导研究生开展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集成光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3篇。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共同建立了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后来清华大学集成光电子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张克潜被任命为第一实验室的主任。该实验室在许多全国性比赛中一直处于前列。
手征介质波导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型的介质材料或结构——手征介质或双各向同性和双各向异性介质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这种材料具有螺旋分子结构,材料的电磁本构方程是耦合的,导致电磁波在其中传播的模式、传播特性、极化特性都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性。由手性材料制成的介质波导将为微波或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并有可能开发出新的器件。张克潜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材料在电磁波领域的发展前景,并指导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系统研究了平板和圆柱手征介质波导、手征铁氧体波导和手征等离子体波导。在克服了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中的诸多困难后,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篇学术论文,其中14被科学指数(SCI)和工程指数(EI)收录。近年来,手性材料和结构已经成为微波和光波领域的研究热点。
主要贡献学术成果在微波电子学、声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手征介质波导方面有创新研究成果。
1978kW连续波注入交叉场放大器,
1965周期磁场聚焦行波管,
1980-参与了各种光波导器件的研制,
1979-1984开发了声学显微镜。
1961-1965研制了周期磁场聚焦的宽带行波管。
1958-1966主持研制大功率行波管,峰值功率1 MW。
著作包括5本专业书籍和30多篇关于微波和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的论文。
多年来,张克潜教授了七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张克潜与同事合作翻译出版了速调管和反射速调管。编写出版了《微波电子学》、《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波与光导波技术》等教材,被同领域师生广泛使用。
1992后,张克潜与同事李德杰教授合作编写了《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1994年底出版。这本书被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参考书。获1996工程电子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来作者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微波和光电子学电磁学理论》,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于6月1998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2001《微波与光电子中的电磁理论》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材,并进行修订再版。第二修订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1年5月出版。
2004年,经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中国台北吴楠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繁体中文版。
在期刊论文中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20多篇被SCI和EI收录。
1994微波与光学导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8微波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
1994电磁理论微波与光电工业出版社,中国,
1988电磁场原理中国,
1986微波电子学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
张克潜在清华大学任教50多年了。从1956的秋天开始,他给清华第一届电真空专业的学生讲授《电真空技术基础》,从未停止过课堂教学。1978之前讲授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电磁场理论,成为国内较早开设微波系列课程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他还应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业余大学、电子部12研究所的邀请,为青年技术人员讲授微波课程。其中,在12研究所向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技术人员讲授的改进课程“微波电子学精选理论”成为后来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又给出了明确的物理概念,对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性质及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到场和波在不同科技领域中应用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狭窄的研究课题范围,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推而广之。根据清华大学的教学评估结果,学生对张克潜教授的课程的评价是“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讲解简单,生动有趣”。每年学生成绩达到或接近90分,在清华大学理论课所有参评教师中位居前列。
张克潜非常重视并善于实验。毕业之初,在孟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制作了实验室急需的10kW高频炉,并在实验室使用多年。1956,微波电子实验室的建立开始了。当时所需的各种微波元器件和仪器国内都没有生产,进口渠道也没有打开,只能自己制造。在孟教授和常勇教授的指导下,参考国外文献的原理图设计,与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波导测量线、波导衰减器、波导阻抗调节器、速调管插座、晶体探测器插座、同轴-波导转换、匹配负载、波长计等。一个接一个地被制造出来。利用这些微波元件,加上孟教授从美国带回来并得到军械仓库支持的微波元件,组成了完整的微波波导测量系统,并在1957进行了第一批微波实验。特别是自制的高压脉冲调制器和水载功率计,为学生开设了脉冲磁控管实验,峰值功率达到了几十千瓦。当时的实验室是国内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在孟教授的倡导下,及其教研组形成了自制实验设备的传统。
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张克潜还承担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务管理和国家电子信息学科科技教育的规划和组织工作。
从1962到1979,张克潜在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期间,倡导的拼搏进取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实、团结”的原则,使他领导下的教研组和课题组成为了优秀的科研群体。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营养不良,师生的身体素质大大降低。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依然重视教育,以科学为乐,孜孜不倦。
1980-1985,张克潜在清华大学任无线电电子系副主任,分管科研;1985-199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系)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提出并带领全系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三个转变,即从分立元件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从模拟信号处理到数字信号处理,从低频无线电波到微波和光波,从而推动了系的现代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科研课题的现代化和教学科研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他引用孔子的话“近者请,远者来”来激励全体师生,倡导形成致力于科学和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海内外有志之士到该系工作。在工作作风上,他提倡从实际出发。他经常告诉自己部门的同事: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想着怎么被表扬,怎么当模范,怎么被提拔,要想着怎么去做。在张克潜担任系主任的七年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56年,国家制定了12科学计划,作为孟教授和常勇教授的助手,参与了电子学组的规划。后来在胡汉全主任的带领下,参与了65438至65438至0966微波真空电子器件国家规划。
1981~1995曾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的张克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招标,为国家电子与信息工程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7-1989年,张克潜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领导智能计算机、信息采集与处理、光电子学三个专家组。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先进性和公平性原则,“863”计划的信息技术领域开了个好头。
1980-2000年,张克潜担任工程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专业全国教材编委(1995后改为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专业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修订国家教学计划和编写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专业专业教材,满足了教学需要,为国家物理电子学与光电技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获奖记录1992新型反射式声学显微镜发明奖,国家科委三等奖;
1992智能THSAM-5 150 MHz声学显微镜进步奖,国家教委一等奖;
1989教育成绩优异的优秀教师北京。
1959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克潜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获得了许多奖项。
1997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6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7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7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