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经济论文3500字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但是,如果把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看作是经济学诞生的标志,经济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这个概念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经济学讨论生产什么商品,怎么生产,为谁生产。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我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等角度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如何公平分配国家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各种论证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维,即经济学就是要让有限的资源以最合理的方式使用,以增加社会的总财富,让社会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有三层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是有限和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地下水等可再生资源和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匮乏,甚至一度被认为取之不尽的空气和河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用途,但一旦用于一种用途,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所以,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涉及到选择的问题。在这里,效率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应当组织其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社会能够获得最大数量的所需商品和服务,并在现行的习俗、法律和制度范围内,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以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的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带来的繁荣将通过机会均等的公平游戏规则来实现。
在短短的200多年里,经济学按照科学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逻辑体系。一套初始的概念,一套公理,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少能看懂经济学论文,尤其是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的人,更别指望能看懂权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经济学成了人类社会的“春雪”,很难普及到普通人身上。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已成为全球流行的思潮。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思潮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已经成为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家认真学习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苦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游荡在大街小巷,书架上摆满了以经济命名的书籍、读者和丛书的大大小小的书店,却面临着泛滥的危险。然而,就连作者本人也不确定所有这些出版物。在繁忙的日程中,人们选择几本书来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看完之后,他们常常会失望。用抽象理论解释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意味着作者在职称评定中增加了砝码。这类书籍和文章通常是为校园里的学者和学生写的,而不是为普通大众写的。即使你已经耐心看完了,对你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除了花时间,你几乎什么也得不到。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也需要对大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人们的经济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走出经济学家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民的实用学问”。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让和寡合唱成为流行音符?这是我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经常想到的问题。在我被授予教授头衔后,这个问题更加困扰我,影响我。特别是在我主持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级精品课程后,我有了写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大众经济学书籍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家,他已经来不及陶醉在烫金的证书中,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于是准备投身于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策划和设计,试图用身边的例子,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基本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像教科书一样系统地灌输。为了让我的研究生能够把接触到的、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束之高阁,自得其乐,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写作大纲后,我安排他们讨论写作内容,写出初稿。在初稿的基础上,我修改、统一、定稿,命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由许昌信、主编,宋敏、林好、许星、王佳、庄慧娟、、、金、张子彬、张孟硕主编。他们的具体工作,在相关章节的后面都明确有作者的签名。
我的好朋友张军打电话邀请我在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考虑到普及经济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欣然同意。
这本书定稿的时候,日历已经悄悄指向1999的元旦,我感到了某种解脱感。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协助和支持,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我是第一次涉足经济学启蒙书籍的写作,所以书中肯定有很多缺陷,但我们希望给读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遗憾。当读者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他们会回过头来反思,希望能豁然开朗:
“哦,这是经济学。”
第二篇文章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复合体,既有消费功能,又有储存功能。
储蓄、投资、获取收益的功能。作为消费者,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啡最大化,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享受和满足。家庭作为劳动者,追求的是收入最大化,也就是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回报。作为投资者,家庭必须考虑如何把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收入用在能赚更多钱的地方。家庭增值收入由之前的收入水平决定。家庭总收入的形成,除了劳动报酬和资产收益外,还有一个来源,即转移性收入,包括亲朋好友的馈赠和父母留下的遗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部分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家庭收入最大化主要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以劳动换取收入。劳动支出越多,家庭收入越大。二是将消费后的盈余进行投资,实现家庭资产的增值。这里指的是工薪家庭。如果家庭也是企业,比如城市的个体工商户或者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那么家庭收入也有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个时候,家庭已经是生产和消费的集合体了。如果变成家族企业,经济学上会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人们总是想尽办法挣钱,为家人更好的生活水平而争取更多的收入。这是经济学中收益最大化原则的自觉应用。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转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是的。一个家庭有多少人?一切都取决于钱。你想买一辆漂亮的车,你想培养孩子上大学,你想交朋友,你想旅游,没钱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工资相对较高的工作,也就是说首先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最大化。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同所有制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劳动报酬差异很大。同样努力一年的收入却大相径庭。比较和选择岗位收入对家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入。包括房屋租金、银行存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获得的股息等。资产的收益取决于资产的规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为人父母、交友旅游。如果运用得当,人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人们经常货比三家,购物时比较质量和价格,这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应用。大家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单品更合适,性价比更高。家庭主妇每天去菜市场买菜。除了讲究品种搭配,营养结构多样化,他们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多少钱一斤,讨价还价最小化锅。然后,他们仔细查看磅秤,看看是否少了两公斤。当然,他们绝不会放过质量问题。他们肯定不会买有问题的食品。禽流感发生时,他们不买鸡鸭鹅。聪明的家庭主妇往往等到下午才买菜,等到换季才买衣服。如果是的话
人们在购买更昂贵的物品时会更加谨慎,如汽车、电视、电脑甚至商品房。他们经常向专家请教专家意见,进行成本核算,更加注重质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人们在投资时,总是考虑投资回报率和安全系数,这是经济学中投资者产出原理的自觉应用。有的人不擅长股票,不是投资者,或者不擅长理财,或者不熟悉股市,或者认为炒股有风险,把钱存银行比较安全可靠。有些人合伙经营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多少利息回报,同样要考虑的是投资项目是否有市场前景,合伙人是否有诚信。很多人在投资时被高收益忽悠或者迷茫,对骗局的账本不认可。人们用手头多余的钱购买国债和保险,是因为他们认为购买国债和保险比在银行存利息划算。有些人为了中奖,明知回报高,风险大,却用手头多余的钱去买彩票,比如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一些
人家连赌博都非法参与,还想赌燕子。人们往往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愿意投资教育,这是竞争法在经济学中的自觉应用。在重视教育的国家,高学历的人比低学历的人挣钱多。根据美国学者对美国的研究,
对英国、墨西哥和印度教育与收入关系的调查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个是学历越高,早年工资增长越快,通常一开始工资越高。另一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达到最高工资的年龄越晚,退休收入越高。在中国,不仅教育投资的私人回报率比较低,而且还存在“脑体倒挂”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大学生和中学毕业生的收入没有太大差别。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去大学读研究生?除了中国家庭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传统文化影响外,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未来的教育投资回报有很高的期望。人们认为,在未来,中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异首先源于教育水平的差异。中国现在挑的是市场经济,说到底是竞争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对家庭和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湖南提出“教育强省”,足见教育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