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滋是哪里人?
莫树滋,出生于1941,江苏常州人。65438年至0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吕、黄仙芝、等著名画家。1965至1974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74后在江苏省常州市文化局创意办公室从事美术创作工作。1980参与常州书画院筹建工作,后以专职画家身份从事专职艺术创作。莫树滋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常州书画院专职画家。他的作品关注生活、传统和创新,出版了《莫树滋画集》。
中文名:莫树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41年6月。
职业:画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主要成就:国家一级美术师
代表作:《理想》、《花鸟处处闻》、《路——瞿秋白雕像》、《三杰图》。
轮廓
莫树滋,出生于1941,江苏常州人。1965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著名画家吕、、。从事美术教育1965至1974。1974调入常州市文化局创作处,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级出版社出版,《理想》印数165438+万余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作品。65438年至0980年参加常州书画院筹备工作,成为中国画创作专职画家,注重传统、生活、创新。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第六届全国美展、第七届全国美展、全国科普美展、深圳中国画展。多次举办联展,多次获得省级美展奖项,也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艺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刊物;多幅作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展出。作品入选《江苏省中年中国画作品选》、《江苏省花鸟画作品集》、《中国当代水墨精华》,论文编入《花鸟画论文集》,出版《墨堆子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常州书画院专职画家。
艺术特色
莫树滋的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画传承的独特思考。他在方法上师古,但不拘泥于古。他笔下的江南水乡,奇幻、平淡、空灵,给人以悠长的回味。莫树滋山水画中的线条都是因时而生,内涵丰富。特别是他自由组合了劈斧、折带、卷马等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了以骨为本用笔、慎而不慎的鲜明特点,具有“青彩、强枝、咸商”的效果,为画坛开辟了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山水画风格。
人物评论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争取厚积薄发
莫树滋是一个自认为能静下心来的画家。几年不见,他完成了一批杰作,一批很有境界感,底子很好的杰作。
莫树滋是一位非常全面的画家,他对人物、山水、花鸟都感兴趣,并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如《为瞿秋白雕刻》曾获省展创作奖。他的许多花鸟画已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这使他认识到绘画可以在雅俗中欣赏。晚清的任伯年是典型,吴昌硕、齐白石也是* * *雅俗共赏的例子。
莫树滋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近年来,他创作的一批南方河山,获得了明清各派的神韵,可见他在传统上的努力。常州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沃土,除了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云南天、“四大天王”和李悟,其他人都住在离这里数百英里的地方。这六个在绘画史上被称为“六清”,将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推向了一个完美的境界。莫树滋从小就受到这里人文风情的熏陶,山水风光的熏陶,对自然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更需要的是学会观察,在认识论上得到名师的开导,那么方法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研究传统,也研究前人认识论的成果。从怎么看,怎么画,传统留下了科学严谨的体系。的山水,取黄之气,学、沈乃至“四王”。其布局严谨,用笔细致,气息沉静。不管是五天还是十天,没有一丝浮躁。传统里愿意这么努力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莫树滋对传统的热爱和他从中获得的审美标准将使这位画家受益终生。
莫树滋实现了石鲁先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原则。他热爱生活,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创作了许多年画、海报和漫画书。那些充满生活情趣和激情的作品让普通人非常喜欢。正是这种艺术实践,使莫树滋了解了普通人的审美心理,自然也就解决了人们为什么创作普通人的问题。
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是所有艺术家的共同点。莫树滋是一个理性很强又不失情趣的画家。他心态比较稳定,意志坚定,不急不燥,慢慢写下“五天一石,十天一水”,是中国士大夫画家精神状态的延续。在绘画史上,确实有一批充满激情和情感的画家,比如梵高和徐文长,他们确实留下了一批鼓舞人心的作品,但这些画家往往过早地结束了生命。艺术家的生命矿藏可以像火一样迅速烧尽,也可以慢慢烧,直到火完全烧光。在中国美术史上,黄和沈。吴昌硕、齐白石、黄都是这样的大师,他们一生都在实践,直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好几年没见到你了。莫树滋沉稳的笔法,不带一丝浮华的词汇,慢慢地写出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树一石一花一鸟的细腻体验,像一支笛子和笛子管谱写的乐曲。虽然没有给人激情,但是给人回味悠长。可以断定,再过十年二十年,莫树滋的音乐将进入一个更令人难忘的魅力状态,作为同道,他期待着自己更新的境界。
叶鹏飞,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常州刘海丽美术馆馆长。
把握脉络,汲取教训,推陈出新。
清初常州画派创始人云南天论画曰:“笔墨书无情,笔墨者不应无情;画画是要有感觉的,一定不能让画家难受。”看了莫树滋先生即将出版的大量新山水画,如临其境——他的山水画不仅让我赞叹不已,反复阅读,更让我觉得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山水画传统并付诸实践的画家。
莫树滋先生在山水画中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在于他对中国画传承演变脉络的把握和对传承的独特思考。
当今画坛有许多令人困惑和遗憾的现象。不难发现,是对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割裂,甚至是对历史文化更为极端的抛弃。因此,要消除这种疑虑或遗憾,我们必须承担起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莫树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
从晚唐的郝静开始,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之首。为了全面把握山水画发展的脉络,先生以、管同、董源、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南北画派的渊源,从而了解宋代画家李成、范宽、郭、的继承与差异,的特殊性,明清画家尤其是吴派的地域特征,理清山水画的演变脉络。特别是董源的“山川峰峦之姿,阴沉沉的云,巧趣的布,秀丽的景色,湛蓝的颜色,刚强的枝干,咸涩的生意,桥上的鱼塘,洲上的眼影,江南”(米芾《画史》)对他的影响很深,促使他以“南宗”为体,“北宗”为体。
莫树滋先生对传统语境的把握体现在他对“自然在外,心在内”的认知上。
从莫树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学习方法上是一个古老的老师,但他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其实学习传统制度只是一个了解和积累的过程,也只是一个方面。为了追求高水平的表达,我们既要向自然学习,也要向古代学习。只有在向过去和自然学习的双重道路上,我们才能到达新的目的地。因此,多年来,莫树滋先生经常写生,走遍名山大川,以陶铸心像,与名家名画共鉴名山大川,以诚悟心。古老的山水和自然景观在他心中不断融化。因此,在莫树滋先生的笔下,虽然表现的是江南山水。看来不仅仅是江南的山山水水。这是他师法上古、师法自然的双重结果,也是他“师法于心”之后的一种脱衣的精神状态和一种浴雪的精神。他山水画中的自然之物,不是他眼里看到的,而是他心里得到的。
莫树滋先生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体现在他对笔墨技巧的把握上。程大利先生看了莫树滋先生的山水画后,评价说“布局严谨,用笔细致,大气恬静”,“传统中愿意做出这样努力的人,如今已不多见”,这恰恰说明了莫树滋的独特性。现在很多画家都抛弃了笔墨技巧,而莫树滋却经过长期的锤炼,熟练地掌握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笔法,在传统的巅峰实现,确立了自己的个性。因此,莫树滋山水画中的线条都是因时而生,内涵丰富。特别是他将传统的劈斧、折带、皮马捻合在一起,突出了骨法的笔法,成为莫树滋绘画线条的特色,具有“青彩、壮枝、咸商”的效果。
莫树滋先生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语境的把握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人文精神中。清代的画《谈》说:“表身之言,亦画心之言。学画首先要修身养性,修行平和,能应对一切。那些能画能写而不安心的人。”莫树滋先生是一个和平的探索者。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他能够直面因东西方文化碰撞而发生巨变的画坛,面对利益和地位之争所诱惑的画坛,不急功近利,不为各种时尚画风和新颖形式所动。“他胸中有千古之念,腕下有万里之势,立于画中,刻意作画”(唐代清句),在他所追求的绘画世界中自由遨游。
正是因为莫树滋先生的山水画创作能够把握中国画传统演变的脉络,并对中国的文化本体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在传统绘画受到挑战和冷落的情况下,为画坛开辟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山水画风格。这就是莫树滋山水的意义所在,也是让人看了之后感觉不错的原因。
人物文章
年画与中国画特征之比较
作者:莫树滋
年画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特别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年画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们本土的艺术瑰宝。
年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其风格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在本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沉默特征,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东方绘画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年画是中国画的“土特产”,两者都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画至今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影响很大,题材也很广。它们是最根深蒂固的造型艺术。没有一幅画能出版几十万或几百万,所以年画不是昙花一现的艺术..从历史上看,宋代的百家春图,宋徽宗的瑞和图,张泽瑞的龙舟中标图,苏汉臣的旅行商图,都可以算是年画,永垂不朽。周昌谷的《两只小羊》、顾源的《和农民说话》、江淹的《考妈妈》、的《主席走遍全国》、江的《给爷爷读报》、刘文西的《欢乐时光》,这些作品都是名家之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石鲁、亚明、程世发、陈之佛等国的画家也创作了许多有分量、有影响的年画。
在中国绘画史的长廊中,人物画是最早的,长沙出土的帛画《龙凤图》就是证明。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表现手法从装饰色彩强烈的工笔转向水墨画,画风也从写实转向写意。民间年画的特点是由服务对象(即欣赏者)和作者的审美观决定的。时至今日,年画的个性和特点更加明显。
首先,年画的主题是喜庆。
1951文化部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对于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对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美景和优秀历史故事的欣赏和爱好,民间戏曲的故事和画面都可以妥善保存。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都在努力改变长期封建迷信的旧年画充斥农村市场的局面。山东潍坊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都是推陈出新,继承发展。年画十分重视象征、寓意、谐音等技法,如常见的《鹤延年》、《喜气洋洋》、《花一年多》、《花一月圆》等,而《霸王别姬》、《黛玉葬花》、《渔家杀亲》等则往往冷门。这是因为年画的内容往往和自己的前途、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有着盼福避祸的心理。
流行的年画可以是国画,好的国画不一定是年画。有个农民朋友曾经看到过苏轼《古木竹石》的印图。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很有趣,用了很少的笔墨。有人说古木笨拙而有活力,竹子苍老而有生气,用笔潦草,不求形似。但这位农民朋友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弯曲的古树在农村只能用来做饭。石头是圆的,方的,墙不好用。从他的审美角度来看,根本说不通。国画中的山水画强调意境,也可以有多重风格含义,如山水画《古木竹石图》、《宋劫》、人物《国丧》、《山鬼》,花鸟画中用一些所谓的大白花或乌鸦等不吉利的东西,表达一种“神”感和“天意”。
二、年画构图要饱满。
作文与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密切相关,内容是喜庆的。只有构图饱满,平衡变化,才有形式上的刺激感。比如获得第四届全国年度美展一等奖的《鸿福满堂》,四代人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共十一个人。这幅画充满了四季的鲜花和各种水果。背景是鲜红的祝福和假梅花。整个画面是鸿福满堂的热闹景象,和国画有些不同。中国画里很讲究以少胜多,以一百黑,以虚代实。一般来说,年画不要太空白,内容要简单易懂。中国画中的空白,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个“象”的空间,是一种“藏境”的方法。古人云:“疆域越藏,疆域越大,意义越深。”宋代马援的《冷谈孤钓》通过半露的船和渔民的动态,表现了浩荡的河水,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藏法。齐白石的虾,背景是空白的,但是通过半透明的头部、身体和脚的运动、触须的运动等等,给人以在水中一样的感觉。李奇《主席走遍全国》的背景也是空白。画面通过主席飘动的头发和手中的草帽给人以广泛的联想,用有限表达无限。
第三,年画明亮而温暖。
在年画色彩的问题上,油画和国画作者常常感到头疼,这也是人们称年画“俗”的原因。其实还得说说年画欣赏对象的习惯和条件。年画的广阔天地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很多地方的房子还是低矮的草房,采光条件差。这就要求年画要鲜艳明亮,才有喜庆的气氛。如果用“灰色调”或者淡淡的朦胧感来表现,或者用浓墨重彩的画面来表现,可想而知在光线较弱的低层房间里效果会如何。另外,年画挂一年,时间长了,高雅的画就更不适合了。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的欣赏习惯也不同。在农村拍照最好不要过分强调反光和强烈的明暗,正面平的容易被接受,否则年纪大的人会认为自己拍的是包公那样的“阴阳脸”。画中花与花之间的对比非常强烈,又因为有墨线作为依据,画面的深浅在对比中调和,产生美感。在六法中,“以类设色”讲的是表现对象的固有色彩,但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主义描写,而是为了画面和主题的艺术效果而进行的色彩变化。比如红岩村的红岩,齐白石的莫牡丹,色彩都没有完全还原。年画和中国画的色彩差异是由民族习惯、历史条件、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心理要求和年龄决定的。
第四,形象要健康
年画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鲜明的爱与恨。不仅景色要美,人画的画也要美,要达到形神兼备的画面效果。《女排冠军》是第三届全国年度美展一等奖作品。画面由国旗、女排姑娘、奖杯、鲜花组成。画面中有一个年轻、美丽、稳重、大方的女排姑娘形象,开朗明亮的眼睛,蓬松的卷发,庄严的国旗,抢眼的球衣。笑的表情透露着为国争光的自豪。这样的作品很快就和观众的感情搭起了桥梁,激起了观众的* * *。老画家李慕白先生对年画人物的塑造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幅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画中儿童画的题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形象一定要天真可爱,活泼可爱,南京话是“讨喜”的意思。农民经常喜欢在他们的新房子里张贴胖娃娃的电影照片。据说女同志平时经常看,和这些图像朝夕相处,希望以后生出来的孩子也漂亮。这说明了人们对美的向往。除了任务的健康形象,山水花鸟画中的枯木、瘦石、病梅、残莲、败竹、怪鸟等负面元素最好不要出现,因为农民不喜欢。年画中的月亮不喜欢有任何东西。俗话说“花满月”,所以月亮要画圆。国画中的人物更强调神韵,各种情绪的表达更为宽泛。例如,颜的《唐代帝王图》就是根据十三位皇帝的才能、素质和性格绘制的。清代,任伯年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如在城头上送炭乞食,黄慎笔下的纤夫、乞丐、渔夫等下层劳动者形象;元恭·凯画了许多奇怪的形象,如魔鬼、钟馗和瘦骨嶙峋的马,以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对年画的比较,因为两者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年画发展到今天。从广义上讲,它们不仅仅是木刻年画、毛笔年画,还包括油画、国画摄影、剪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告别是改革开放后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年画和中国画这两朵奇葩,必将在艺术的花园里越来越耀眼。
1998江苏年画研究会会员交流稿(安徽滁州)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