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问题

工业能力比较

(一)营销能力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高科技的支撑下,以音像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文化,但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多还停留在博物馆和研究室,成为无声的摆设,缺乏商业运营能力。近20年来,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创造了一系列“奇迹”:《泰坦尼克号》收入近20亿美元,是同期中国文化产业年收入的近1/4(1,998年中国文化产业收入仅为81亿元);日本娱乐业营业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的影视产业出口额仅次于其航空航天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是整个经济的近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农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和建筑...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40%左右,文化产品产值的比重也大大增加。目前中国人均GDP接近65438美元+0,000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这个标准低6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一致,即两者的比例维持在1: 1左右,而我国约为1.7: 1。我国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5%)比发达国家低50%左右。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2.5%)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大约低30%至60%。

如下图所示(图5)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似乎乐观地认为,我国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开始突破思想上的束缚,渴望了解新思想,体验新生活。由此,我国文化产业市场空前繁荣,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约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3%。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在美国,文化消费约占家庭消费的30%,也就是说每花10元,就有3元花在文化上。这些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图6:中外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比例

另有专家分析,虽然我国文化消费逐年增长,但近年来教育支出比重最大,这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结构过于单一,暴露出市场化能力弱的软肋。

从古代的音乐唱片、电影胶片到录音带、录像带,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DVD、MP3、MD等视听激光电子播放器,甚至到多功能彩屏短信手机等最时尚的视听产品制造业,都堪称当代正宗文化产品的主要产业,也是近30年来全球最具稳定性和增长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是领先的。2000年,全球音乐唱片市场的总价值为385亿美元。美、日、英、德、法的音像业实际上垄断了全球音像制品市场,唱片市场总值分别为6543.8+04.3亿美元、64亿美元、29亿美元、28亿美元和2654.38+0亿美元。这个时候,中国的视听行业还在为打击盗版而头疼。

在文化产业经营过程中,市场化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的内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才能真正搞活文化产业市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公众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声音。是文化产品顺利流通、扩大消费、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好办法,也是凸显文化产业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文化产业植根于中国这片肥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虽然目前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激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以追求感官愉悦为文化主流,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全商业化。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和文化需求的上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政治宣传,更是一个可以赚大钱的经济范畴。中国文化产业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单一的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充分实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

产业政策比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展了跨学科研究,系统论述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文化”成为“产业”的可能空间和发展特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许多发达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1990.以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对各类媒体实施“放松管制”政策,导致了像时代华纳公司这样的超大型文化产业组织的大规模合并趋势,进而开始全面进军国际文化市场,使得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文化上,在法国,在公共场合举行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免税;英国政府给予一些大学出版社“慈善机构”的地位;近二十年来,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基本国策。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发表了重要报告《建设新文化的国家: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学术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和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业通过与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寻求发展。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推动的全球化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柱之一。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政策,使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大势所趋。

与西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文化产业是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产业意识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过去文化单位的人“吃皇粮”的观念根深蒂固,压制了创作文化产品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产业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政府逐渐从“经营”文化产业过渡到“管理”文化产业。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政策,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政策引导。2001,11,中国成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的一员。由此,中国文化产业面临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遇和挑战,允许“有限进入”。2001中国政府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方面作出的承诺主要涉及音像制品、电影、图书、报纸和旅游,主要包括: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音像制品发行,允许外国投资者拥有49%的股份并参与管理;在中方拥有经营控制权的条件下,允许外资参与影院改造,外方可持股49%,参与经营管理;准入后进口影片40部,3年内逐步增加到50部,并增加分账形式销售的进口影片数量,其中分账形式销售的进口影片数量由10增加到20部;入世一年后,国内报纸零售市场将对外开放,三年后,国内发行、批发企业的外资可以进入;旅游业方面,三年内允许有能力建设100%外商独资酒店的经营者进入中国市场,准入后允许多数股权;承诺在所有重要的服务行业,经过合理的过渡期,取消大部分外资股权限制,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现有的市场准入和活动。

入世一年后的党的十六大上,文化产业这一战略性产业得到了最高决策层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并将这一任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这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报告不仅提出了发展国家文化公益事业的“一个支持”、“四个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科学结论,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2003年8月,中央组织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讨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会上明确提出,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政府可以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如文化艺术基金、电影基金、图书出版基金等。,奖励和支持具有民族和民间特色的音乐、戏剧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排练。政府可以通过注资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文化信息网络和文化产业集团,以及各集团的设备设施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控文化产业的总规模和水平...

在这方面,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开启了新的篇章。

产业实力比较

(一)人力资源比较

在文化产业上,我们虽然号称“文明古国”,但并不等于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的张力。我们的文化没有吸引力吗?没有市场?当然不是。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国家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每个行业都有其对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作为一个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人才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还需要能够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链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为懂得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是基于市场经济的产物,真正的文化产业人才也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从所谓的礼物制到肥料分配制再到文官制(竞争制)的过程,这意味着文化产业人最终选择了市场竞争。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正先进的用人理念。社会越市场化,对人才越开放。只要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都渴求人才。如果脱离竞争,就会发现文化产业的大量人才把希望寄托在少数英明的领导者身上,坐等“学人学马”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单位被视为事业单位,缺乏文化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力,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虽然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开放,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经营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从人力资源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图1:1995中,世界不同地区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存在明显差异。

图2:在2004年的一项全国高等教育调查中,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和适龄青年入学率较前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与美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13亿,人力资源8亿,但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人员少、精英少、结构不平衡、分布不均等问题。建国50多年来,直到1993,上海交通大学才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每年只招收30名学生,这对于中国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来说,是杯水车薪。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是大学的传统专业。以美国为例,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文化管理、艺术管理等专业。丰富的人才是美国拥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建立独立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备优秀文化产业知识和市场管理理念的人才是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提高竞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