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土家灯笼

钱进在线消息思南土家花灯起源于唐宋,流行于明清时期。徐家坝、温家店、大河坝、大坝场、汤头等地的灯笼很受欢迎。《灯歌》里的土家花灯是这样唱的:“灯从唐朝来,戏从唐朝生来……”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表演形式多样。起初是“二人转”,其中门道、鹰展翅、鱼戏水、膝上花、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非常感人。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个人,或一男两女叫“双峰朝阳”,或“两男一女叫“双狮戏球”。有些地方把两男两女称为“双灯”。丹娇,又叫姚梅,女扮男装,扎着假辫子,戴着头巾,穿着花裙子,右手拿着一把绢边折扇,左手拿着一条彩色毛巾。小丑,也叫干哥,穿着皮大衣,系着腰带,头上戴着瓜帽,右手拿着一把大蒲扇。干哥围着妹妹转,互相载歌载舞。甘哥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风趣。

到清末,思南土家族灯会发展成为灯会——高泰戏,这是灯会史上的一大飞跃。清道光年间,思南土家灯会由室内表演变为院坝低级表演,土家人称之为低级戏。清朝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回到家乡,在家乡罗家坝搭起了正式的戏台,把土家族的短舞台剧搬上了高台。高泰歌剧院由此得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泰戏的形成,立即震惊了全县,甚至跨越了县界。无论婚丧喜庆,人们争相邀请戏班上场。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节目繁杂,传统花灯有“盘灯”、“赚钱”、“万事大吉”、“谈园十二姐妹”、“烧香”、“打梁山”、“拜闹孩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族喜庆吉祥,过春节,借古喻今,劝人廉洁,勤劳致富,吟咏花草,送物抒情。

新中国成立后,思南土家族灯会发展迅速。1956,县人民政府组织灯会。1958年,在充实扩充的基础上成立了花灯剧团。思南土家族唱花灯从来没有女人参加过。1956年,全县灯会,要求妇女唱主角。土家老艺术家田英熙四处动员,终于请到了徐家坝15的两个姑娘徐朝珍和徐一夫。田颖熙也把自古以来的“夫妻”唱法改成了“兄妹”。这种“兄妹”唱法一直保持到现在。1958年参加省文艺汇演,田英熙等人创作的大型歌舞《社会主义好》获得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1995年,花灯话剧《喜迎》和花灯歌舞《龙凤花烛》参加全省花灯展演,均获优秀节目表演奖和创作奖。

1993思南县徐家坝镇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彩灯艺术之乡”。作者:田永红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