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鉴赏论文
1.手艺是指生活必需的知识。
2.工艺是指人类制造日常生活用品的东西。
3.工艺是指通过考虑材料和加工工艺,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
4.工艺是指技术熟练、精湛。
从上面列举的艺术定义,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区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工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在民间形成、发展和广泛传播的各种民间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和艺术能力,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切割和雕刻、木偶、魔术、杂技、土著文化等。,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戏”是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景道具和布景)产品的总称。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中国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精美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透过白色幕布观看平面木偶表演的光影,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人物和道具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和刀雕绘制的皮革制品,因此被称为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之一。其表演设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几千年来,雷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流传很广。而且皮影戏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的地方戏很多,都是从各种皮影戏的唱腔中衍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的表演原则和皮影戏的艺术手段也对现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艺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西方世界,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以及其他世界文化名人,都对中国皮影戏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领导人曾多次以皮影戏招待国内外来宾。然而,文革灾难之后,皮影戏艺术濒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和制作,则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其艺术风格在国家艺术园林中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影子表现,它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剧化等大胆的综合处理。其脸谱和服饰生动传神,夸张幽默。或简单粗暴,或精致浪漫。除此之外,流畅的雕刻,华丽的着色,贯穿全身,灵活的工艺,真的让人赏心悦目。皮影戏产品(简称皮影戏)不仅用于皮影戏的表演,也供大家用手把玩。也可以放在窗前或白墙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中国的皮影戏因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家和皮影戏爱好者所拥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国际交流中,中国人经常把中国皮影戏作为头等礼物送给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镂空的金银箔、皮革或丝绸做装饰品。后来在105年,蔡伦对之前的经验进行了改进和推广,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雕刻形式诞生于现在的剪纸艺术,因为它找到了更受欢迎的材料。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风筝界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科学家翟墨制作的。早期风筝主要用于军事,晚唐以来逐渐用作玩具。现在中国的一些风筝出口到日本、韩国、欧洲和其他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装饰艺术之一。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效果明显、适应性广而受到普遍欢迎。因为它最适合农村妇女的休闲生产,既可以作为实用对象,又可以美化她们的生活。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剪纸不仅表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了民族深层的社会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造型特征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最早的剪纸实物已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但学者们认为它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妇女将金箔和银箔剪成碎片贴在太阳穴上的习俗。蔡伦之前的东汉时期的纸品虽然已经找到,但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未必早于汉代。早期的剪纸与道教对神灵的崇拜有关。比如杜甫的诗里就明确记载“温汤煮我脚,剪纸唤我魂”。苗族至今仍有在大年初一剪鬼神贴在牛棚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过去,人们用纸制作不同形状的物品和肖像,然后和死者一起埋葬或在葬礼上烧掉。这种习俗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有时仍然可以看到。剪纸艺术一般是象征性的,剪纸也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仙的装饰品。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以用来装饰墙壁、门窗、柱子、镜子、灯具等。也可以作为礼物的装饰,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过去人们用剪纸作为刺绣和绘画的模型。
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只需熟记手稿,直接用剪刀将纸剪成图形,而专业艺人则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称为“刻纸”。它是通过打稿、裁切、粘贴、剥皮、修边制作而成,可以一次切穿多层纸,提高产量。
剪纸因为材料薄,所以采用对称布局,物象串联的平面构图法。形象装饰丰富,避免大块黑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主要人物。聪明的艺术家在表达“猫抓老鼠”的时候居然创造出了“老鼠在透明的猫肚子里”的奇特效果,天真的画风十分耐人寻味。平面叠加的方法不仅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气息,而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并不追求严格的写实,而是表现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陕西剪纸中的牛,将牛身上的旋毛夸大,成为牛身上的装饰图案,既增加了视觉的动态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的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
春节前后,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比如接神拜天,是迷信的。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被淘汰,一些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放鞭炮、贴春联和年画、打龙灯、舞狮等。,至今仍广受欢迎。
舞狮
每当“鞭炮杀旧岁”的时候,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伴随着热烈的春风和欢快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对于一年一度的春节来说,更是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相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胶州刺史奉命进攻林逸,林逸的王范阳也用象兵参战。由于这支象军的士兵骑在一只长着长矛的高大大象背上,只有短武器的敌人很难靠近它,宋军的士兵开始吃大亏。后来,先锋军官真武将军宗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所有的动物都害怕狮子,大象可能也不例外。于是,很多假狮子都是一夜之间用面条和麻做的,涂上五颜六色,嘴巴张得特别大。每只“狮子”都被两名士兵披上,藏在草丛中。他还在预定战场周围挖了许多又深又大的陷阱。敌人驱赶象军进攻,宗彝用弓放出假狮子。这种“狮子”一个个转过大血口,直奔大象而去。
大象惊恐地转过身来,宗彝趁机命令士兵们把所有的弩放在一起。受到惊吓的大象立刻拼命地四处奔跑,很多都掉进了陷阱,人和大象都被活捉了。.....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流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出使西域记》,其中有“蒙面蛮子与蒙面狮子,雕木为头尾;镀金的眼睛镶着银牙,上升的毛衣镶着耳朵……”。可见唐代就有了现代舞狮。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舞狮?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了一个妖怪。每年都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毁坏庄稼,危害人畜。农村的人苦不堪言,把竹箅子扎成几个狮子模型,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怪物出现时,锣鼓齐鸣,狮子齐舞,向怪物扑去。怪物吓坏了,掉头就跑。因此,每年春节都会敲锣打鼓,人们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除穴除虫、预测吉祥之意。
除了春节,舞狮还经常在喜庆的日子里用来娱乐。在民间舞狮中,两个人扮演一只大狮子(有的地区叫太狮),一个扮演小狮子(有的地区叫邵狮),一个扮演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先踢腿诱导狮子跳舞。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狮子突然抬头,转头向下看,转头俯卧,摇头摆尾,各种方式,趣味十足。在模仿动作中,有舔毛、擦脚、挠头、洗耳朵、拜、滚等动作。技巧方面,有楼梯、天桥、三山、洞、下坡、滚球、吐球、摘青。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竹签,糊上纸,涂上颜色制成的。竹马分成两半,绑在表演者的腰上,使表演者看起来像骑马。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到处都是中国式的裤裆裤,一头是马头,一头是马尾辫。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分,加上马头,称为“裤马”。
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跑竹马通常在广场或街道上举行。山西省各地参加竹马跑表演的人数不一,活动形式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