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价值迷茫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迷茫、道德的迷失和存在的迷失。不仅表现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还表现在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望。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正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意识”。它呼唤大学精神的弘扬,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是人文精神创造和传播的源泉。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动态的时代和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立场,在消除困惑中不断成长,在超越自我中走向成熟。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科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区、校园文化、人文讲座、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设。

了解传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大学教师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无知,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大学教师应自觉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理解作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人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么来的,不知道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不知道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视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创造活力和对话权。

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宝贵、最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其要点是客观理性原则、求实精神、不断求知、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不断追求真理、不盲目跟风、不迷信权威的怀疑主义。富有团队精神、民主作风,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是两者的结合,更不是用一种精神消灭另一种精神。融合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协调自然、改变自然的科技活动中,或者在探索人类世界、应对人文社会的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引导,使科技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建议。如果能在占学生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就能在师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这取决于教师的品格和素质。

建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一个技术娴熟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心智、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都有不同表现的人;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谋生知识、洞察力和技能,而且拥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广阔的宇宙视野。这样的人应该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等教育教学要根据上述培养目标,进一步研究学生认知能力、抒情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智力、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培养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不断提高自律能力的手段和形式。在这方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善良孝顺、谦虚有礼、诚实忠义、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诚实宽厚、勇敢坚韧。真正建立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对以上方面稍加提炼,还包括以下人文内涵:(1)发展学生追求和谐、正义、博爱、仁爱、自由的倾向;(2)培养学生的理性能力和待人接物的善心;(3)培养批判反思而不失同情、怜悯、羞耻、尊重和是非的态度;(4)培养学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和谐的价值取向;(5)培养与人相处的善意和理解能力。

提高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改变了60年代提出的“知识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结构的三维特征,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化、集成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涉及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人文社科课程仍然较少,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简单、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这是由于缺乏合格的教师。现在高校里能把西方哲学这门课讲好的老师很多。相对而言,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