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报告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报告

一.案例介绍

幼儿园中班孩子,男孩,5周半,转学两个月左右。转学的原因是被之前的幼儿园劝退了。这个孩子的特点主要有:不合群,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定,容易哭,也不容易平静下来;另外,他会在教室外面跑,需要老师一直看着他。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孩子几乎跟不上班里的日常流程,语言表达不清晰。他能听懂别人的话,和别人交流有些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大的攻击性;我有和同龄人交流的欲望,但是我胆小害羞。另外,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孩子在老家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直到上幼儿园。平时妈妈工作忙,爸爸照顾的比较多。由于他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父母总是尽力满足孩子,对待孩子很宽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缺乏父母的直接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的互动和言语行为会影响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显然不是这样。三周前他被他的祖父母照看,然后他来到幼儿园和他的父母在一起。但是因为妈妈工作太忙,除了幼儿园,生活上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他。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很少,孩子从老家过来会有一些语言上的不适应。另外,孩子自身的语言发展可能是滞后的,导致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发展,从而引起他的行为不和谐,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问题有影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是对父母各种育儿行为特点的总结,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四种:专制、民主、溺爱、忽视。研究表明,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成熟,适应性和自制力都很差。上述案例中,婴儿的父亲表示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愿意批评孩子的脾气。这种对孩子的放任和盲目溺爱,也导致了孩子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三)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稳定情绪、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照顾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此外,这些目前处于核心家庭的孩子,与外界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交流不畅,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D)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以上案例中的孩子都是被之前的幼儿园劝退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幼儿园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当幼儿园老师遇到一些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时,要尽量和家长沟通,尽量找出孩子行为有问题的原因,找出孩子的长处,鼓励和引导孩子改掉不良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1)尽可能地抚养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希望父母的拥抱、亲吻和关心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几代人之后很容易溺爱孩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挑战。如果他们适应不好,可能会导致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2)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采取灵活的育儿方法。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总的来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对孩子提出要求,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孩子改正;等你长大了,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们一起讨论,制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3)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态度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家长要多和孩子互动,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又能增进亲子关系,这是预防和改善孩子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和运用正确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的预期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和谐关系的过程,既是教师与儿童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保障。安全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总之,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加强沟通,家长应该有更多的信任,老师应该有更多的责任,这样孩子才会更快乐,更美好。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