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一份关于政府经济学的论文。

给点分布。

针对金融危机驳“中国责任论”

无论是私有制国家还是公有制国家,社会生产的目的都是制造商品,制造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商品,获得利润。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购买商品,购买力来自于人们的工资和利润。所以社会生产的本质有两个:一个是制造消费品,一个是制造社会购买力。

在社会生产中,当制造出来的消费品和社会购买力达到平衡时,经济就会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失衡,经济就会出现问题。当制成品超过制成品购买力,就会出现商品积压,当制成品购买力超过制成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是资本家,我们存在银行里的货币资本会通过银行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从而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如果要维持商品供给和社会需求能力之间的平衡,人们必须把自己的利润和工资放在消费之外,然后充分投入社会生产,再转化为新的社会需求。但社会生产的现实并非如此,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无法消除。

在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生产中,经济规模以货币形式表现,经济增长伴随着同样的货币增长,商品由生产性商品和消费品组成。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总量的增加会超过消费品总量,这些超发的货币会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转化为工资和利润(如各种福利或对非商品生产性领域的投资),最终转化为全社会的需求能力,而这个过程并不会增加商品的供给。此外,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投入到非商品生产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最终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这时候社会需求能力会暂时超过消费品供给。

利润的再投资也会转化为工资和利润,而消费品的扩大再生产具有滞后效应。在某些特定行业,商品产出的滞后期还很长,比如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房地产,汽车等领域,一次性转化为工资和利润,但其消费周期很长。这种滞后效应还会使社会需求能力暂时超过消费品供给,造成社会需求能力相对过剩,表现在消费领域,即通货膨胀。当投资停滞时,社会生产领域产生的社会需求能力会急剧下降,而商品供给会不断扩大,最终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会爆发,造成经济危机。

在市场经济下,利润的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总是流向生产成本低的商品生产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流向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的商品生产方式。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为了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资本开始流向高科技生产方式。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科学技术在商品生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充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升级。商品生产是由很多企业完成的,每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用效率高的企业利润率高,高利润率可以进一步促进这些优秀企业利用自身利润或吸收外部资本扩大再生产。这个时候同样的资本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商品的增加会使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开始下降。一些低效益、低利润的企业开始亏损、倒闭。这些低效率企业的关闭,为优秀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空间。随着这些优秀企业的壮大,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此时,人类可以开采和使用更多的生产资料,创造出更多利用率更高的商品,这是人类财富因剩余价值的扩大和再生产而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中,虽然利润率在下降,但随着投资的增加,总利润会继续增加。这时,各行业的剩余价值仍然会投入到商品生产领域,从而维持商品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平衡。当各行业利润率降低到一个临界点时,增加投资会进一步降低利润率。这时利润总额不增反减,于是投资急剧萎缩,使各行业的剩余价值停滞不前,无法再投入商品生产领域。商品供给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就开始了,然后经济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变,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会维持这种简单的再生产,维持供求平衡,从而维持商品的产销平衡。这就是公有制的优势。自由资本主义生产的逐利性使得这种简单的循环生产永远不会出现,这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即决定竞争成败的不是生产效率,而是商品的生产成本,所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会阻碍大机器和先进技术在商品生产中的应用。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中最为明显。以中美贸易为例。中美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不是中国的生产效率、水平和技术高于美国,而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美国。所以中国虽然在生产效率、水平、技术上低于美国,但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却远低于美国。在劳动力成本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会流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造成全球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生产同样多的消费品会消耗更多的生产资料,同时污染也会更加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产资料的浪费最终会阻碍人类的发展。第二,大量资本流向低成本地区后,生产同样商品所支付的工资总额会减少,即全球需求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整个世界的商品供给大于人类的实际需求,从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或衰退。

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的一般性经济危机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危机之间的间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19世纪,几乎每十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从1900危机一直到1937 ~ 65438+。用于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当一项关键技术出现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开始迅速提高。随着关键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充分应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甚至停滞。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随着蒸汽机技术的充分运用,整个社会的发展开始放缓甚至停滞。当内燃机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技术革新出现后,以石油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开始了,世界经济开始高速增长。随着这些技术的充分运用,整个社会的发展开始放缓,停滞不前。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彻底改造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包括其管理),人类的整体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经济危机周期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科技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当科学技术在商品领域的应用减缓甚至停滞时,商品生产的利润率也会降低,而以追逐利润为直接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会进行利润率趋近于零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而投资急剧减少,从而导致供求矛盾爆发。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是靠蒸汽机和煤驱动的。与以前的经济模式相比,这种经济的商品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生产规模迅速增加,这是商品供给相对过剩的内在根本原因。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以内燃机、电力和石油为动力。此时商品生产的规模、能力和速度都大大扩大,经济危机的时间也相应缩短。19世纪是以蒸汽机和煤炭为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这种经济模式的经济危机周期时间在十年左右。进入20世纪后,以内燃机、电力、石油为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这种经济模式的经济危机周期时间是七八年。

1929 ~ 1933的大危机是最严重的一次,它震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了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这场大危机的内在原因是:以内燃机、电力、石油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出现后,这种科技迅速应用于社会生产领域,此时社会生产领域的管理体制有了重大突破。影响最大的两次突破是:亨利·福特的移动装配线引发了新的工业革命,即如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使现有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泰勒将管理分离为分工,使管理成为真正独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效率有了质的飞跃。此外,以内燃机、电力和石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引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如修建公路、飞机制造厂和发电厂等。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泡沫。当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都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无法取得新的突破时,商品生产的利润率开始急剧下降,投资开始大幅度减少,以致社会需求能力急剧萎缩,最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危机。

传统经济危机:当投资高潮结束时,那些投资型生产企业的生产开始萎缩,整个社会需求能力的增加会放缓。经济高涨时期积累的大量沉淀的社会需求能力,会让我们的消费维持一段时间,不会马上萎缩。此时,社会需求能力的总增量开始低于实际的社会总消费。比如,失业者虽然暂时没有收入,但为了生活,还是会用之前的积蓄继续消费。沉淀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这种供需矛盾首先表现在金融体系中,沉淀的财富规模开始萎缩(即金融体系开始失血)。这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股市大跌。这个时期银行暂时没有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银行有一定比例的资本储备,少量失血不会给银行带来危机;第二,股市受心理预期影响很大。股市经历繁荣期,一旦下跌,就会造成人们过度抛售。

商品生产的产出落后于投资。此时,虽然投资放缓,但商品供给仍在增加,最终导致商品供给超过社会需求能力,出现商品积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开始出现问题。一些企业开始亏损甚至破产,工人失业开始增加,以至于银行回流的资金远少于流出的资金。当银行的资本储备耗尽时,真正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投行的资本准备金率相对较低,所以危机通常首先从投行爆发。随着危机的不断扩大,当危机传导到商业银行时,人们沉淀的大量需求能力将消失,整个社会的需求能力将急剧过度萎缩,从而使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固有特性会扩大危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投资大幅萎缩时,投资主体的生产会大幅萎缩,此时社会失业率开始上升,但商品生产的滞后并不会减少消费品的供给,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增加,从而加剧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第二,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存货,即库存商品。当社会需求急剧减少时,为了消化库存商品,商品生产会暂时停滞。这时候社会的失业率就会被过度放大,导致社会需求严重过剩,真正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只有消化了商品存量,才能有效恢复社会生产。库存商品的消化周期一般需要4-6个月。在消化期,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实体企业没有大的损伤,经济就会疲软,所以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度过存量商品的消化期,是其快速摆脱经济衰退的关键时期。

滞胀期:自1929 ~ 1933大危机以来,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被人们所接受。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各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个人收入,转移支付的形式主要是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和非商品生产领域的投资。比如增加对非商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不增加商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大量社会需求,从而暂时维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和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供需平衡可以有效保持企业利润率不大幅下降,使社会平均利润率维持在临界点以上,使社会投资不至于大幅萎缩和停滞。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后来的干预政策增加了防止过度投资导致经济过热的目的,使社会需求的增加更加合理和持久,从而使经济发展相对更加稳定。比如1929之前,美国人几乎没有从政府获得任何收入,所有的收入都是通过在商品生产领域的工作和投资获得的。到1999,美国人个人收入的13%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只增加了社会需求能力,没有增加商品供给,从而有效维持了。

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来维持利润率的增长,最终商品生产的利润率将为零,没有利润就没有扩大再生产。此时商品生产是简单的生产-销售-再生产模式,国民财富(商品生产规模)将保持不变。自由资本主义生产的逐利性决定了商品生产根本不会维持这种平衡。因此,任何国家干预政策只能延缓矛盾的爆发,削弱矛盾的破坏性,加快危机后的复苏,而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停滞和扩张并存(滞胀),是凯恩斯政府干预政策实施后的经济现象。在滞胀时期,如果突破性的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领域,可以有效防止经济危机,社会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最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储蓄存款,而美国是一个储蓄率很低的国家,甚至有时候是负储蓄率。因此,低储蓄率和过度消费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那些沉淀下来的社会需求能力,本来是为了平衡滞后的商品供给,却被错误地提前释放了,使国民经济(即投资和消费)严重过热,从而造成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国民经济过热时,要注意控制储蓄和过度消费。比如,当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幅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从而有效抑制过度消费。

美国金融体系的私有制性质是美国过度积极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国人不储蓄,而是私有化的逐利性使得美国人的储蓄全部被释放,以至于美国基本没有净储蓄率。具体来说,通过两个方面来释放。一是商业银行通过尽可能多的放贷和投资,将公众存款释放到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第二,过多的债务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吸收了大量的公众存款。美国这种激进的金融政策,提前释放了本该沉淀的社会需求,一部分作为投资资本释放,另一部分作为社会需求释放,从而造成经济严重过热。

一旦世界经济和投资放缓,社会生产中产生的社会需求就会低于实际的社会需求。此时流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总量会小于流出的货币总量,金融体系开始失血,而美国并没有大量的净储蓄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最终,这种收支失衡会造成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即流动性不足),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那些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们只能让金融危机更加剧烈。金融体系的崩溃会使社会积累的沉淀需求化为乌有,但商品生产中产生的社会需求能力总量远远低于商品供给总量,进而在实体经济中爆发经济危机。比如,如果中国采取美国的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将释放出10多万亿人民币的净储蓄,中国的商品生产(GDP)规模将减少20%左右,导致商品生产严重过剩。一旦出口和投资减少,就会爆发激烈的经济危机。

股票作为一种虚拟资产,与货币(包括债券)有着本质的区别。股票的市值主要反映货币的流动性。同市值同币种的股票有本质区别。股票的市值并不能反映财富的真实情况。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泡沫,如:2007年底至165438+2008年10月28日两市总市值* *。股市的本质:股市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当净资本流入股票市场时,股票的总市值就会增加,反之亦然。虽然货币的个人市值变了,但社会的货币整体市值不会因为股市的涨跌而改变。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说,只是货币的再分配,所以股票市值的变化并不代表社会财富的变化。股票市值变化规律:股票换手率包括净换手率和反向换手率。净换手率指有损益的股票交易换手率,相反换手率指无损益的股票交易换手率。如果股市总市值30万亿,流通市值10万亿,当净换手率为10%,市值增减10%时,只需要100亿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当净换手率为1%时,市值增减65438+。

在中国2005年6月365438+2月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仅为312万亿元。到2008年6月65438+10月11,沪深股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但实际净流入股市的货币资金只有2万亿元左右。虽然总市值蒸发了20万亿,但货币资金的真实现金(净流出)不到2万亿。所以总市值30万亿和货币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虚拟资产,在价值上远远不能等同于货币和债券。微观领域(个体)的股票套现货币的假象,使人们忽略了宏观领域(整体)的股票缩水,简单地把股票的市值看成和货币一样的财富。股市红火时,虚高的市值使上市公司在股市和银行获得大量资金,导致投资过热;虚假膨胀的市值使得个人消费信心过度膨胀。举个例子,一个市值200万股的人,会多花654.38+0万。但在整个宏观领域,200万只能套现20万甚至更少,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实质性过度消费。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最终会加剧供求矛盾,导致更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银行的私有制和逐利性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根据投资情况控制信贷规模,使投资提前释放的社会需求能力以净储蓄的形式沉淀下来。过度的信贷和投资政策透支了未来的社会需求。当投资减弱时,商品供给的持续释放最终会导致金融和经济危机。第二,逐利的盲目性使这些银行失去了调控信贷方向的能力,最终会导致投资信贷与消费信贷、商品生产中的投资信贷与非商品生产中的投资信贷的失衡。例如,在投资高潮时,银行信贷和投资开始涌向投资领域,导致投资严重过热。当投资退潮时,银行会将投资产生的大量社会需求以信贷的形式涌入消费领域,以维持经济最终的虚假繁荣。其中,个人房贷由于金额大、周期长、奢侈,风险最大。当投资释放的社会需求能力耗尽后,如果没有全新的技术创新来带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供需矛盾就开始显现。最初的表现是金融体系失血,社会失业率上升。随着虚拟资产的缩水和失业率的上升,一些人开始拖欠抵押贷款。在双失血的情况下,一些激进的银行(资金利用率高)最终会因为准备金率低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是美国当初爆发次贷的根本原因。

此外,与利润和收入挂钩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职业经理人为了拿高薪,过分关注企业的扩张,忽视风险。他们的短期扩张和暴利是通过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来获得的。这种行为还会加剧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危机来得更快、更剧烈。比如雷曼兄弟的投资就存在严重的风险。就算是不懂经济的中国农民也不会这么盲目放贷,但是雷曼兄弟的很多经济专家看不出来吗?其实他们很清楚这些风险。他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从2000年到2007年,雷曼兄弟总裁的总薪酬为3.5亿美元。2007年危机爆发前,他开始大量抛售所持雷曼兄弟股票,套现超过2亿美元,这意味着雷曼兄弟总裁在最近7年的收入接近6亿美元。多年来,雷曼兄弟的各级高管和专家从风险投资中获得了巨额收入,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会影响他们的财富。雷曼兄弟信贷的过度扩张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的过度消费。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方式主要有三种: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供给学派政策。以美国为例:美国沉淀的社会需求能力已经提前释放,所以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大量印刷美元来实现其干预政策,货币的过度发行会带来新的危机。所以美国的国家干预政策只能适当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而不能消除。比如,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对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非商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在不增加商品供给的情况下,政府最终将超发的货币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社会需求能力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为金融体系提供新鲜的‘血液’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但滞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超发的货币直接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货币政策是直接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货币,以维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些超发的货币投放到金融体系后,完全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会造成滞胀,但也不能有效缓解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时候,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当商品存量得到消化,社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后,随着超发的货币通过金融体系逐渐转化为社会需求,通货膨胀将重新出现。在纯商品生产领域,制成品的供给大于社会对制造业的需求。所以,供给学派提出的各种减税救股市、救楼市的措施,只会加剧供需矛盾,从而使危机更加严重。

2008年底,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为全球争论的焦点。在做出积极回应的同时,专家们也对中国政府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该计划的有效性持谨慎态度。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表面上是凯恩斯主义,但本质不是凯恩斯主义。2008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6.68万亿元,贷款余额31.48万亿元,净储蓄15.2万亿元。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质是通过释放银行净储蓄来逐步释放社会需求。中国未来两年将释放10万亿净储蓄,政府投资4万亿是计划经济,即政府通过金融干预政策,将释放的净储蓄的40%投资于非商品生产领域,使这些资金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需求能力,以维持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从而有效防止商品生产领域的投资过热。此外,政府不会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只是通过放松信贷政策来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这6万亿资金的流向应该由市场机制来主导,这样才最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

中国的计划经济在金融体系中还体现在信贷的规模和方向上。当投资过热时,政府会以信贷的方式沉淀提前释放的社会需求能力,为经济适当降温,为投资萎缩做准备。例如,2007年,中国政府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从而在银行中沉淀了大量的社会需求,这不仅会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会帮助经济。此外,通过控制信贷的方向来平衡商品供给和社会需求。中国政府的具体政策是通过控制投资信贷与消费信贷的比例,控制商品生产中的投资信贷与非商品生产中的投资信贷的比例,来控制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世界经济下滑,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能使中国经济迅速摆脱冲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