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政党文化论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血脉的根基,也是中国多年来认同国家的重要标准。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似渴”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贯穿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始终,始终是团结、动员、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中国不自重,中国就不立,民族尊严就丧失,关系就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中国人民不会原谅他!”开放环境和视角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真正走向繁荣的源泉,它始终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的独立之上。只有保持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继承和弘扬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这种情怀,往往体现在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赴汤蹈火,哪怕粉身碎骨的崇高气节。同时,它还表现在人们对国家政治和历史发展的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态度和朴素感情。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的旗帜不仅唤起、聚集、引导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而且使一代又一代人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使我们这个一直充满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最终建立了今天这样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言志,文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表达和包容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和枢纽作用。那种贯穿长虹、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挥之不去,不胜枚举:古有屈原“鸟飞反故乡,狐死必先。”司马迁的“常思国之急”。曹植的“舍身赴国难,见死突然如归”。李白的“国耻未尽,何以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岳飞的《你不能为国做什么?和“忠诚地为你的国家服务”。文天祥的《从古至今谁的人生没有死过?让我们照顾好我们的历史。”。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谚语都表现出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歌变得更加鲜明而凝重:从林则徐的“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何必因祸得福而避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笑天,留两昆仑山”;出自孙中山的《中国不革命》和《敢有帝制者,必遭天下攻!》,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的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的新长城”。所有的思想都在激荡和吞噬山河,都把“救国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寄托着民族命运之心的精神,倾注了华夏大地的思想,凝聚了国家富强的希望。国家强大,人民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朴素的价值取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