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小故事(少于50字)
这位科学家的短篇小说是50个单词。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获得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德温教授建议他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不,我要把我所学的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复工,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来有一次出国,他还是坚持出国搞地质研究。到1950,他放弃了国外的有利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候,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他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科学家小故事(100字)有一天,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回家,边走边思考问题,不知不觉走过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当地人发现自己迷路了,他们想问别人,但他们只是忘记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幸运的是,他记得他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并给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他怕秘书笑话,假装问道:“请问,爱因斯坦住在哪里?”秘书听不出爱因斯坦的声音,说:“对不起,爱因斯坦博士不想被打扰。他家地址不能说。”然后爱因斯坦不得不说:“我是爱因斯坦。”他的话让秘书大吃一惊。
如果你家里有客人,请他坐下,让他站着,这一定是非常不礼貌的。别人会说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居里先生为了从事科学研究,拒绝在一起社交,经常在室内呆上几十天。有时他们忘记做饭,吃胡萝卜充饥。虽然居里夫妇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但他们的家庭非常贫困。一天,他们收到父亲的来信,询问他们想买什么家具。
居里先生说:“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再加一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但是他们一坐下,就不想走了。”。于是两人约定为了不让客人占用自己的研究时间,不加椅子。
65438年至0946年,著名数学家华被美国一所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为了选择真理,为了国家和民族,我要回国!””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还走遍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被誉为“人民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宇和化学家唐敖庆...他们都充满了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在美国待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新中国诞生后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有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回到可爱的祖国,为新的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然而,回国之路一波三折,这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走到哪里都配得上五科”的学者,在将自己的科学书籍和研究笔记打包交给美国搬运公司装运回国时,被美国移民局刁难。他们对这位中国的爱国学者百般威胁,并把他关进看守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五年来,他几乎生活在软禁中。然而,诸多磨难并没有摧毁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准备每天随时飞回中国。1955年,在归心似箭中饱受煎熬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的呼声,中国出面试图通过谈判解救他。终于,在今年9月,钱学森夫妇经过5年多的奋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瓦特出生在英国的格林诺克。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他先是在一家钟表店当学徒,然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经常抽时间去听教授们的讲座。再加上他整天摆弄那些乐器,见识也不浅。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纽科门蒸汽机需要修理,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修好后,看着他多么努力,就像一个老人气喘吁吁,负重行走,觉得应该改进。
他注意到主要问题是缸体每次随蒸汽忽冷忽热,忽冷忽热,浪费了大量热量。能不能保持低温,活塞照常工作?于是他自费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造一台新机器。
从此,瓦特整天摆弄着这些机器,两年后,他终于有了新的面貌。但是试着点火的时候,缸里漏的到处都是。瓦特尽力用毛毡和防水油布把它包起来。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他蹲在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他不小心带着热气冲了出去。他慌忙躲开,右肩又红又肿,就像被热刀割了一样,难受极了。他真的很沮丧。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她的鞭策激起了她继续研究的雄心。
他回到地下实验室,再次浏览过去的数据,振作精神,继续工作。累了就一直让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在喝茶的时候,他看着移动的壶盖。他看着炉子上的壶和手里的杯子,突然有了灵感:茶要凉了,倒进杯子里;如果蒸汽是冷的,为什么不把它“倒”出钢瓶呢?
考虑到这一点,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热效率提高了三倍,而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个关键地方一突破,瓦特顿时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他去大学问布莱克教授一些理论问题,教授把他介绍给发明镗床的技术员威尔金。技术人员立即通过镗孔炮管的方式制作了气缸和活塞,解决了最麻烦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装上了曲轴和飞轮,活塞可以被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驱动,阀门不用人力调节,于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少年时代的牛顿并没有像高斯和维纳那样,在早年就表现出卓越的科学天才。也没有像莫扎特那样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和普通人一样,他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是一辆可移动的水车;做了一个可以测量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制作了一个水车风车联动装置,使风车在无风时可以靠水力驱动。
15岁时,一场罕见的风暴袭击了英格兰。狂风呼啸,牛顿的房子摇摇晃晃,好像要倒了。牛顿被大自然的力量迷住了,他想测试飓风的力量。他冒着暴风雨来到后院,逆风奔跑,随风跳跃。为了接受更多的风,他干脆掀开斗篷跳了起来,确定了起点和落点,仔细测量了距离,看风把他吹了多远。
牛顿1661考入剑桥大学。虽然他在中学时是个优秀的学生,但剑桥大学集中了世界各地的尖子生,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尤其是数学。但他并没有气馁,就像少年时喜欢思考问题一样,稳扎稳打地学习,直到彻底理解。
大学前两年,他不仅学习了算术、代数和三角学,还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钻研笛卡尔几何,熟练掌握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1666年的一天,牛顿邀请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到他的房间。房间里一片漆黑,只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上的一个小洞照射进来,在墙上反射出一个白点。牛顿告诉他们注意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一个自制的棱镜,放在光的入口处,让光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光点附近突然出现一条瑰丽的丝带。如同雨后晴空中的彩虹,这条丝带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他的亲戚们观看了自然场景的人工再现。后来牛顿用第二个棱镜将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布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和颜色的奥秘,同时也在探索引力的奥秘。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事实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力学确立为一门完整、严谨、系统的学科。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同构的,形成了宏伟的机械建筑的主要支柱。这座机械建筑是现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唯物主义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机械建筑。
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300字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伟大发明。19世纪以前,人们使用油灯和蜡烛照明,突破了黑夜,但仍未能将人类完全从黑夜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能用各种电灯把世界照亮,把黑夜变成白天,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赢得更多的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其发光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一个铁路工人的孩子。他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靠在火车上卖报纸为生。爱迪生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他喜欢做各种实验,制造出许多精巧的机器。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了电动机,爱迪生就决心要制造电灯,给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以往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测试计划,分两个方面进行实验:一是对1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进行分类测试;二是改进抽真空装置,使灯泡具有高真空度。他还研究了新的发电机和电路分流系统。
爱迪生逐一测试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只有铂丝的疗效好,但是铂金贵的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替代。1879年,爱迪生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决定用碳丝做灯丝。他在一块棉丝上撒上碳粉,弯成马蹄形,放入坩埚中加热,制成细丝,放入灯泡中,然后用抽气器将灯泡中的空气抽出。灯亮的时候可以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碳丝白炽灯问世了。1879除夕夜,爱迪生电气公司所在的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实验好几天。他发明碳丝后,先后用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最后他选择了竹丝,在高温密闭炉中燃烧,再加工,得到碳化竹丝,放入灯泡中,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灯泡可以连续点亮1200小时。电灯的发明一度导致天然气股票在三天内暴跌12%。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人柯仁奇发明了钨丝代替碳丝,大大提高了电灯的效率。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荧光灯、碘钨灯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灯光把黑暗变成光明,让世界更加炫目多彩。
曾经有一次,我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50年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被一个老师邀请。见到这位90岁的教授后,曾老非常惊讶,但他仍然不确定这位老教授是否真的记得自己。“你为什么不记得了?你就是那个夜不归宿的中国留学生!”原来,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刻苦和勤奋,是当时学校里最有名的。“那时候,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是尽人皆知的!”老教授亲切地回忆道。
科学家的短篇小说1
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茨的父亲在他只有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茨由此广泛接触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从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入学,他就在大学二年级学习了标准的人文课程。他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听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门课,莱布尼茨对数学产生了兴趣。17岁时,在耶拿大学短期学习数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茨转学到奥尔特多夫大学。今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将理论的真值论证归结为一个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的才华。莱布尼茨在奥尔特多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外交界。从1671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与外界发展了广泛的联系,尤其是通信成为他获取外界信息和与人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在巴黎访问期间,莱布尼茨深受帕斯卡事迹的启发,决心学习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尔、费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1673年,莱布尼茨被推荐为皇家学会会员。这时,他的兴趣明显转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研究无穷小算法,独立建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算法,与牛顿一起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1676年去汉诺威公爵家做法律顾问和图书管理员。1700年当选巴黎科学院院士,为柏林科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并担任首任院长。
1716 165438+10月14日,莱布尼茨在汉诺威逝世,享年70岁。
二、原始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技发展迅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和历史的积累,基于函数和极限概念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微积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希腊的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牛顿在1665年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也在1673~1676年期间发表了微积分方面的著作。以前微分和积分是分别作为两种数学运算和两种数学问题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获得了求面积(积分)和切线斜率(导数)的一系列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茨和牛顿真正沟通了积分和微分,清楚地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两个互逆运算。而这正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只有建立了这个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微积分。从各种函数的微分、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公式相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通用化,发展为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规则。因此,微积分“大部分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完成的,而不是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但是,关于微积分创立的先后顺序,数学界一直有激烈的争论。其实牛顿对微积分的研究早于莱布尼茨,只是莱布尼茨的成果发表早于牛顿。莱布尼茨于1684+00年6月发表在《教师杂志》上的论文《寻找极小极大的一种奇妙型的计算》被认为是数学史上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和第二版中也写道:“10年前,在我与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和W·莱布尼茨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了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切线法之类的方法,但我在信件往来中隐瞒了这一方法...最杰出的科学家回信了。他还描述了他的方法,这种方法和我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辞和符号。”(但在第三版及以后的版本中,这段话被删除了。所以后来公认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建立了微积分。牛顿从物理学出发,用集合的方法研究微积分。他的应用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比莱布尼茨更高。而莱布尼茨则是从几何问题出发,用解析的方法引入了微积分的概念,得出了运算微积分的规则,比牛顿的更严谨、更系统。莱布尼茨意识到,好的数学符号可以节省思维劳动,使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所以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比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茨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建立微积分的思想,阐述了自己成果的独立性。
第三,高等数学的许多成就
莱布尼茨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研究和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的数学理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茨曾经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结论:复数的对数不存在,* * *共轭复数之和是实数。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茨证明了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他还研究了线性方程组,从理论上探讨了消元法,并首次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了一些行列式的理论。此外,莱布尼茨还创立了符号逻辑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进行加减乘除和平方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系统,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物理学的丰硕成果
莱布尼茨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的运动原理和抽象的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的物体,无论多小,都会随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一部分运动。他还认真讨论了笛卡尔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形,并在《教师杂志》上发表了《笛卡尔等人对自然规律的明显错误的简要证明》,提出了运动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计量单位,并引入了动能的概念,第一次被认为是一个普遍的物理原理。他还充分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还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空,空间本身也不是绝对的现实。”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像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但这些东西虽然不同,却是不可分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茨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用微积分中的极值法推导出折射定律,并试图用极值法解释光学的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茨对物理学的研究一直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体系的目标前进。
动词 (verb的缩写)中西文化交流的倡导者
莱布尼茨非常重视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是第一个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从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格里马尔迪那里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并编辑出版了这些资料。他认为应该在中国和西方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莱布尼茨在《中国近况》一书的导言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似乎都聚集在我们今天这块大陆的两端,即地球另一端的欧洲和东欧——中国。”“与欧洲相比,中国这个文明古国,面积相当,人口却超过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应对自然的技能上不分上下。我们都有通过相互交流使彼此受益的技能。显然,我们在缜密思考和理性思考上应该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上,也就是在生命和人类现实的伦理以及治国理论上,我们确实相形见绌。”在这里,莱布尼茨不仅表现出不带“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的虚心好学的精神,而且描绘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宏伟蓝图,并大力推动这种交流的深入发展,使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莱布尼茨一生致力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虚心好学,平等对待中国文化,不含“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效仿。
2
1895年春,爱因斯坦16岁。根据当时德国的法律,男孩在17岁之前可以离开德国,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的憎恶,加上独自一人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难以忍受,爱因斯坦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而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是,如果中途退学,以后拿不到毕业证怎么办?一向老实淳朴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主意。他让数学老师给他开个证明,证明他数学成绩优秀,早早达到大学水平。从相熟的医生那里拿到了病假条,说是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息。爱因斯坦以为有了这两个证明,就可以逃离这个恶心的地方了。
谁知,他还没申请,训导主任就给他打来电话,勒令他退学,理由是他败坏班风,不服从学校纪律。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都愿意离开这所中学,什么都不在乎。他只是突然为自己想出了一个狡猾的想法却没有实现而感到内疚,爱因斯坦后来每次提起都感到内疚。也许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性格相差太远了。
三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第一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权威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迅速成为研究和讨论的话题,爱因斯坦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1907年,爱因斯坦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申请联邦理工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看不懂。虽然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界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在一所大学里找不到教职,许多知名人士开始为他叫苦。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第二年成为副教授。1912年,爱因斯坦成为教授,1913年,应普朗克邀请,成为威廉皇帝新成立的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正在考虑扩展公认的相对论。对他来说,有两个问题让他不安。首先是引力的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它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问题。牛顿的引力理论是超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在瞬间传递的,即以无限的速度传递,这与相对论所依据的场的观点和光速的极限相冲突。第二个问题是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和之前的物理定律一样,只适用于惯性系。但实际上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讲,一切自然规律都不应局限于惯性系,非惯性系也必须考虑。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孪生佯谬。矛盾的是有两个孪生兄弟。我的兄弟正在宇宙飞船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根据相对论的效应,高速时钟变慢了。等到哥哥回来的时候,哥哥已经很老了,因为在地球上已经几十年了。根据相对论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地球也相对于飞船高速运动。弟弟看起来比哥哥年轻,哥哥应该看起来更年轻。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回答。其实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我哥要经历一个变速运动的过程才能回来,相对论处理不了。当人们忙于理解相对的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正在接受广义相对论的完成。
1907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文《论相对论原理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不断发展。基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定律,他提出无限小体积内的均匀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封闭盒子的观点:无论用什么方法,封闭盒子里的观察者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仍处于引力场,还是处于没有引力场但正在加速的空间。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观点,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的自然推论。
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主要涉及天体。时至今日,相对论宇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属于相对论天体物理的引力波物理、致密天体物理和黑洞物理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吸引了很多科学家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