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随笔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生物学有一个专有名词解释——“性食人”。在这些动物交配之前、之后或期间,雌性会吃掉与之交配的雄性。这种现象常见于蜘蛛、螳螂、海蛞蝓等物种。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用饥饿理论解释了性吃人现象。
饥饿理论
1984年,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关于性食人的科学实验。科学家斯科特和戴维斯认为,雌螳螂因为饥饿而吃掉了雄螳螂。
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所有的雌性螳螂被喂食后,与雄性螳螂交配。结果发现,在整个交配过程中,没有一只雌螳螂吃掉她的交配对象。
但是这个实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因为更严谨的科学实验需要在实验组之外再成立一个观察组,这两个组的数量要足够积累足够的数据,避免误差。这个实验只设了一个实验组,显然没有说服力。
然而,Riske和Davis进行了第二次实验,他们设立了三个小组。
第一组是饥饿多日的母螳螂。结果显示,这组雌螳螂几乎在交配开始前就选择吃同类,以至于最后不交配。第二组是半满的母螳螂。结果显示,雌螳螂在交配过程中或交配后一直试图吃掉雄螳螂,但大部分雄螳螂还是逃脱了。第三组是很丰满的母螳螂。结果显示他们对公螳螂不感兴趣,交配后会放走。
由此可见,大自然之所以选择性地吃同类,最根本的原因是饥饿。
至于有人提出母螳螂吃同类是为了让公螳螂分泌更多的精子,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饥饿的母螳螂会在交配前吃掉公螳螂,让公螳螂不分泌精子与之交配。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公螳螂的蛋白质可以为母螳螂提供更多的营养,从而保证母螳螂能够更好的受孕。也有人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爱的奉献”。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并不是公螳螂心甘情愿被母螳螂吃掉,而是它们在被母螳螂捕食之前无法逃脱。而且一般来说,母螳螂在捕食完猎物后,并不会马上选择吃掉公螳螂。
公螳螂为什么不跑?
2008年,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根据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对狼蛛的研究,体型较大的狼蛛在交配后从未被母蜘蛛吃掉。较小的雄性蜘蛛有80%的几率在交配时被雌性蜘蛛吃掉。
研究论文认为,体型是性食人的主要原因。如果雄性比雌性小,发生性同类相残的概率较高,如果雄性比雌性大,发生性同类相残的概率较低。
这在螳螂身上也很明显。
通过对比公螳螂和母螳螂的体型,我们发现公螳螂明显要小一些,所以从力量上来说,母螳螂可以很轻松的抓住公螳螂吃掉。公螳螂避免被吃掉也很简单。有的公螳螂会选择刚捕食完的母螳螂靠近,与之交配。或者小心翼翼地与之交配,交配后选择立即逃跑。
总之,交配时,公螳螂是在努力避免成为同伴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