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简介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寻求和推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世代可持续发展。

用于指导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能脱离这一主题。全党全国要增强推动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本文由论文先生整理。com,欢迎转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内容措施及其实施。

2003年6月5438+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很多学者都有同感。只要涉及到发展,除了人类之外,它的行动者似乎不可能承担责任。这是一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整体社会进化,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满足人类生存”的道德诉求。以此为起点,其合理的延期逐渐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源头。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越来越被视为社会灵魂的觉醒”。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上述发展观的延伸。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 * *生产者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 * *生产者党章程(修正案)》,决定本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体党员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引导全社会向科学发展的热情,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紧围绕两条基本主线: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存在。同时,我们必须将人类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的威胁联系起来。其本质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进。

第二,努力做到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通过法律约束、社会秩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实现人际关系(包括代际关系)的调整和公正。综上所述,全球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协调。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有三个最明显的特征。

首先,它必须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这种程度强调的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态特征,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真正在发展。是否健康发展?是否在理性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发展?

其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协调度”,这种协调度强调的是内部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合理优化和控制财富的来源、积累和分配以及财富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保持?能否维持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能否保持市场发展与政府监管的平衡?我们能保持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平衡吗?

第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更注重从“时间维度”把握发展与协调的程度。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建立呈现出三个特征,即数量维度(发展)、质量维度(协调)和时间维度(持续),从根本上代表了对发展的完美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目标出发,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目标出发,几乎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辩证关系,表达了这种规律和关系在不同时期或地区的差异,包括在整个时代的演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战略必须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群)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计划和方案,从而形成完善的战略体系,从理论和实证上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发展的科学衡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和宏观认识:

一、发展的动态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态表征。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禀赋,以及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和创新竞争力的积极培育。

其次,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演变、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它包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撑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衡量。

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 * *拥有财富”的程度和克服贫富、城乡差异的程度,构成了该国家或地区对“发展”判断的公平表征。它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之和。

只有将上述三大宏观标识纳入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现有的“发展模式”才会有统一、可比的依据,发展的追求才会有可衡量、可衡量的* * *内容。

本文由先生论文网科学发展观小组收集整理。欢迎转载。

中国科学发展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以下六大基本挑战:三次人口高峰(即总人口高峰、总就业人口高峰和总老龄化人口高峰)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非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反转:实施城镇化战略压力巨大;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国际竞争力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实质上是催发了“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这个总课题。所有这些挑战都严重制约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才能有效克服这些挑战,实现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七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这里特别强调经济增长处于“健康状态”。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不反对主张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度增长。所谓健康增长,一般是指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等理性约束下,在相应的发展阶段,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的“财富”扩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衡量。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味着新财富的内在质量要不断提高和改善。除了结构的不断合理化和优化,新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会越来越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越来越小;知识化、非物质化的含量要越来越高;在整体效益的获取上越来越好。

3.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将全球、国家和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的水平之内。通过开发基础资源,提供充足的生存保障;通过就业的比例和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和储蓄的结构合理性,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身心健康。

4.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年均增长率应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进而逐步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在此之前和之后,人口素质的提高应该被纳入首要政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质是使人口的自身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从人口资源到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力”的合理配置置于一个可接受的状态,以达到人口与发展的理想平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在可预见的未来,地球资源基础仍将是支持世界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其物质基础主要依赖于对地球资源的维护、深度发现、合理利用乃至循环利用。

6.聚焦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协调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科技进步可以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将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体系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通过宏观调整和优化,实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容量,也不赞成单纯为了维护环境而不积极开采自然资源。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类型进行调控,使环境容量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一些地区正在建设“循环经济”、“生态补偿体系”、“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工体系”,这些都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由纸先生网科学发展观工作组整理,欢迎转载。

专家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目前,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的还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还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觊觎国外,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以“统筹”为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比如,一些地方打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往往提出“世界一流”、“超一流”,扭曲和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一些人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用口号代替“五个统筹”的具体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非常困难。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着力提质增效;二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排放和循环利用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三,要有科技进步的支撑。

第三,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改革:一是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民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四,推进就业和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第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紧建立新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GDP的增长,还要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创新,在群众中探索新方法。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只有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先生网建设——科学发展观研究文先生网调研报告地点:市教育局小会议室调研人员:文先生网党支部书记——郭先生网编辑部全体人员调研主题: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文先生网建设有新的飞跃。研究目的: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分析解决温先生网络存在的问题:1,分组讨论2,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对温先生网络党支部书记——郭某某做最后总结。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温先生网站建设——关于温先生科学发展观网站的调查报告

调研地点:市教育局小会议室

调查人员:文先生网络党支部书记-郭某某

文先生编辑部全体人员。com

研究课题: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温先生网络建设新跨越。

研究目的: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分析解决温先生网络存在的问题。

调查流程:1,小组讨论

2、各抒己见。

3.温先生的党支部书记——郭某某作了最后的总结。

随着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温先生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转入第二阶段。经过温先生网各部门的深入调研和集体探索,认为只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和必要性,才能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和特点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分析,使温先生的网络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所有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