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没有好的参考方案?

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乡村规划。比如浙江安吉县每个村都做了很好的设计,农业部也出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和模式,可以借鉴。另外,也可以参考一些书籍,去网上搜索\x0d\x0d\农业部发布了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典型\ x0d \每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代表了各自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中的某一类村庄。\x0d\1。产业发展模式x0d主要位于东部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化水平较高,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集聚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琏村。\x0d\2。生态保护模式\x0d\主要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乡村风光传统,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具有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塘村。\x0d\3。郊区集约模式x0d主要位于大中城市郊区,经济条件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x0d\4。社会综合管理模式x0d主要用于人口多、规模大、居住集中的乡镇,具有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特点。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x0d\5。文化传承模式x0d地处文化景观特殊的区域,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巨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x0d\6。渔业发展模式x0d主要用于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起主导作用。典型:广东省广州南沙区横沥镇马风村。\x0d\7。草地-牧场模式x0d在我国主要位于牧区和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x0d\8。环境改善模式x0d主要是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表现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当地农民对环境改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x0d\9。休闲旅游模式\x0d\休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靠近城市,适宜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x0d\10。高效农业模式x0d主要在我国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农作物生产发达,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x0d\\x0d\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目标体系\x0d\为指导和规范“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制定本目标体系。\x0d\ 1。总体目标\x0d\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采取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等方式,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丽、人文和谐”的典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发展。\x0d\ II。分类目标\x0d\ (1)产业发展\x0d\1。工业形式。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集中度高,每个村有1~2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不含农民工)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形成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并逐步扩大延伸;工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率在该县处于领先水平;注重“三品一标”的培育和推广,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x0d\2。生产方式。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稳步推进农业技术融合、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土地等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地区(或行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x0d\3。资源利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产出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95%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0d\100%。\x0d\4。运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坚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到位。\x0d\ (2)舒适的生活\x0d\5。丰富的经济。集体经济条件好,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发展良好,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愿望强烈,有一定投资能力。\x0d\6。生活环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匹配,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沟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x0d\7。生活条件。美观舒适的房屋,大力推广农村节能建筑的应用;清洁能源、农村沼气、太阳能、小风电、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适宜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节柴节煤灶、炕等节能产品广泛使用;环境卫生设施,厨房,卫生间,齐全。\x0d\8。综合服务。交通方便快捷,商业服务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水、电、气、通讯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且维护到位,村民满意度高。\x0d\ (3)民生和谐\x0d\9。权益保护。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发展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x0d\10。安全。守法形成氛围,社会秩序良好有序;无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生产和消防安全无隐患,防灾减灾措施到位,居民安全感强。\x0d\11。基础教育。教育设施齐全,义务教育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可满足需求。\x0d\12。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完善,基本卫生服务到位;养老保险全覆盖,老弱病残贫得到妥善救济和安置,农民没有后顾之忧。\x0d\ (4)文化传承\x0d\13。农村习俗。民风淳朴,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理解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奉献社会。\x0d\14。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业谚语歌谣、生产生活习俗、农业文化遗产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x0d\15。文化和体育活动。文体活动定期开展,有计划、有投入、有组织、有配备,群众参与度高,幸福感强。\x0d\16。乡村休闲。自然景观、文化景点等旅游资源得到保护,传统民间手工艺得到发扬,特色饮食得到继承和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娱乐健康发展。\x0d\ (5)支持和保证\x0d\17。策划。试点村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方案,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措施。\x0d\18。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健全,班子团结,领导有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公益事业建设、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得到有效落实。\x0d\19。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位,村里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高涨。\x0d\20。职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实现全覆盖,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