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玩区域游戏?

游戏材料在活动区的摆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要保证幼儿获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有目的地在活动区投放和积累素材,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儿童区域游戏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只能间接进行。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有法可依”,并尊重孩子的差异,对孩子的活动做出科学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让游戏区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园!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经成为全面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地域空间里,孩子会形成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他们学习与他人交流、与同伴合作,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但现实中,很多小班的孩子并不玩区域游戏,只是摆弄区域内的素材,老师很难在游戏中引导小班的孩子。他们只是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游戏角来吸引小孩子。但是地区的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老师的指导越详细越好。区域游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是否得当,二是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否到位。活动区域的游戏素材分配既重要又复杂,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没有素材,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材料越多越好,但既要满足孩子的探究兴趣,又要保证孩子获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儿童区域游戏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可见,老师的引导是否得当,是孩子能否在活动区得到更好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小班孩子的针对性引导。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恰当地投放相关素材,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我们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感受:一、有目的地在活动区摆放和积累素材,吸引孩子积极参与。角落活动的素材是操作的工具,是探索的学习工具,是孩子学习和玩耍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儿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积累各种经验。材料直接影响儿童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儿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求,在材料的传递上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靠真实的玩具来玩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资料的提供上,尽量考虑其真实性。比如“娃娃家”提供人造果蔬、小沙发、燃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品,营造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再如:在“生活区”,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各种真实、新颖、吸引孩子的童装,变以前的“学着给娃娃穿衣服”为“学着给自己穿衣服”,让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并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力,不断寻找同一种材料的多种玩法,如:在《小手》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废弃的“竹席”,他们发现“竹席”在游戏中可以变成一块块美味的“糖果”;一串漂亮的“项链”;神奇的图案;美味的“排骨”...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把材料放在活动区。很多活动角都是在主题活动实施的基础上设置的。因此,在准备活动区的作业材料时,如果能结合主题活动,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角的作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比如在实施“春天里的花”小班主题活动时,我们会在美术区及时添加各种适合不同能力孩子的材料制作向日葵,可以体现孩子不同的剪、贴、画的方法。能力弱的孩子可以直接粘贴或上色,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装饰花瓣或花心,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从切割花瓣和花心到组合粘贴到装饰花瓣或花心。儿童装饰可以是水彩画、绉纸糊、吸管、羊毛糊等。各种材料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孩子参与到活动区的活动中来。根据主题活动在活动区摆放相应的材料,可以在活动中加深孩子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以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孩子,让孩子对所学有一个外在的认识。3、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活动区取材。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少,与人交流的能力差。活动区是孩子们学习交流、满足兴趣需求的自由天地。所以我们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及时投放各种素材满足孩子的需求,并根据孩子的兴趣不断更换素材。有一段时间,孩子们似乎对“医院”这个游戏不太感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医院”里的资料太少,于是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兴趣。我们在角落里加了一些消过毒的药瓶,给他们配备了医用手套、针头、输液瓶和管子,给孩子们提供了白大褂和白帽子。结果孩子兴趣立马就大了,觉得真的。还有一次我们在装修教室的时候,画了一些纸筒,涂上了黄绿的颜色,用于墙面装饰。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都围着老师提问,“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师,这是为了好玩吗?”“老师,这像望远镜!”孩子们似乎对这些纸桶很感兴趣,所以我们把各种颜色的纸桶放在艺术区,让孩子们可以利用它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用纸桶和彩纸做了很多有趣的东西。齐海鹏做了可爱的小鸟,大宇做了小手枪,小麦克风,向日葵等等。我们及时投放的材料得到了孩子的认可,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第二,注重活动区的引导和评价,形成有序的活动套路。在儿童区域游戏中,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是手把手指导还是旁观者?如果老师的引导过多,不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放手也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小班的孩子个体差异很大,失去老师的引导会让他们在区域游戏中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从区域活动的自主性、自主性、群体性,以及依托作业材料、情境设置和相应活动的教育价值等特点来看,教师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1,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孩子“有法可依。”因为区域活动规则所承载的独特教育价值,如有机渗透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它能最大限度地组织、约束和调节儿童的活动行为,保障儿童的活动权利,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平时的转角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爱玩的角落经常会很拥挤,不玩的孩子很不开心,甚至会闹。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对搭建积木游戏的兴趣越来越大,搭建区域成了孩子争相选择的地方。没有参与游戏的孩子争抢玩具,追逐打闹,破坏别人的作品,往往导致活动无法进行,被我们强行终止。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让我强烈意识到规则的必要性。于是,我在活动区用图片、照片或文字记录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在黑板上展示给孩子观察讨论:这样玩好吗?应该怎么玩?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要根据脚印进入区域,脚印满了就不能再进来了”;有的说“坐下来安静地玩,不要大声说话,会打扰别人”;有的说“应该和孩子一起玩,不能自己去占积木、争玩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讨论,很快决定了活动区的规则。我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把规则做成图文并茂的漫画书,贴在每个活动区最醒目的地方,让每个孩子都能清楚地看到规则,让他们成为不会说话的“老师”。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觉并很好地遵守规则,相互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也让我体会到了“自由”和“规则”的深刻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师的参与和引导,避免了学习区的吵闹和破坏场面。除了提供有序、翔实的环境设施,还有赖于我们的老师有效引导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区域活动不是随意的“自由”和“放纵”的活动,适当给予幼儿“有法可依”是幼儿园区域自主活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做出科学的评价,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老师的评价也是一种引导形式,实际上是对孩子参与活动的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科学的评价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以更愉悦的心情参与活动,而不恰当的评价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失去参与的兴趣。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的限制不会做自我评价,大部分以老师评价为主。教师要在活动中肯定孩子,并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做出不同的适当评价。对能力强的幼儿进行下一步更高层次活动的评估。所以,老师需要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等等,让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对于能力弱的孩子,评价是为了他们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建立和提高:“你今天真的很有能力,这个问题解决了,太棒了!”“你的想法真好,以后孩子肯定会向你学习的。”这种评价会激发孩子在活动中继续探索的欲望,自然产生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孩子们在活动区更加“活跃”,兴趣盎然,回味无穷,好处往往是老师意想不到的。以上是我对幼儿园小班活动指导的理解和简单看法。教师在关注儿童区域活动的同时,也能发现儿童的特长,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尊重个体差异,关爱每个儿童的发展,让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玩耍求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才能的机会,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本论文获韶关市学前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