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尔斯场论说了什么?

杨-米尔斯场论是现代规范场论的基础,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物理突破,旨在用非阿贝尔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为。它是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米尔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的。

这个在当时并不被物理界重视的理论,通过1960到1970很多学者引入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和渐近自由的概念,发展成为今天的标准模型。该理论中的Young-Mills方程是一组数学上从未考虑过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扩展数据:

Young-Mills理论是基于SU(N)群的规范理论。1953年,沃尔夫冈·泡利首次写出了这类规范理论,并总结出五维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然而,他发现不可能使规范玻色子具有质量,所以他选择不发表他的结果。

虽然这一成果没有正式发表在论文上,但他在后来的演讲中谈到了这一理论。

1954年和robert mills写了现在的杨-Mills理论,把交换群的规范理论(应用量子电动力学)推广到非交换群来解释强相互作用,所以也叫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起初,这个想法并不成功。原因是Young-Mills理论的量子必须具有零质量才能保持规范不变性。如果它的粒子质量为零,它的作用就是长程力。然而,在实验中没有观察到长程作用力的影响。所以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1960s、等人开始利用对称性破缺的机制从零质量粒子理论中得到有质量的粒子,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

百度百科-杨米尔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