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技术论文
葡萄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
摘要:阐述了葡萄的生产特点、发展前景及生物学特性,并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葡萄栽培技术,以期为优质葡萄栽培提供参考。
葡萄;生产特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S663.1文件识别号商品编号1007-5739(2013)18-0094-01
中国葡萄栽培历史悠久,产区广阔。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栽培[1]。随着安徽省千万亩森林成长工程的不断推进,阜阳市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结了葡萄的生产特点、前景、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葡萄生产特点及前景
1.1适应性强,栽培范围广。
葡萄是适应性很强的果树,抗旱性强,耐盐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适宜种植范围广。
1.2易栽培,结果早,产量高。
葡萄栽培形式灵活多样,种苗易于繁殖,栽培成活率高。可在露地、庭院、设施栽培。一般在种植后第二年开花结果,第三年产量达到15 t/hm2以上。早实高产,见效快,投资回收及时,种植户经济压力小。
1.3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葡萄果实富含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很高。近年来发现葡萄中含有的白藜芦醇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使葡萄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葡萄酿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保健饮品,葡萄酒行业是世界闻名的优势产业。葡萄除了可以鲜食外,还可以制成果汁或晒干,可以从其皮渣中提取许多有价值的物质[2]。
1.4种植经济效益高。
近年来,葡萄因其结果早、产量高、价格好、需求旺盛而成为综合效益高的果树。未来中国对葡萄的需求将继续扩大,葡萄种植将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
2葡萄的生物学特性
葡萄根系发达,主要分布在20 ~ 60 cm土层,再生能力强,能储存大量养分。葡萄芽是混合芽,分为夏芽、冬芽和隐芽。它们在春天发芽,生出大量新枝,然后在新枝的第三至第五节叶腋处出现花序。只要条件适宜,冬芽和夏芽都能形成花序。葡萄花序为圆锥花序,花分为两性花、雌花和雄花。两性花的品种大部分是生产上种植的,开花时经常靠风和昆虫授粉。
葡萄适应性强,喜欢轻松的土壤,最忌讳轻湿黏重的土壤。它对光非常敏感,葡萄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60%以上的全光照强度。葡萄是喜温植物。温度不仅决定了葡萄每个物候期的长短,而且在影响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一般要求极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积温分别为2 500℃、3 300℃和3 600℃。葡萄耐旱,年降水量600~800 mm适合葡萄生长发育。降雨量过多对开花、授粉和果实品质有一定影响。霜冻对葡萄的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无霜期应在130 d以上。
3栽培技术
3.1育苗
扦插育苗是当前生产中主要的育苗方式。它利用藤本植物枝条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形成不定根的特点,将一年生带芽眼的葡萄枝条扦插到地下,人工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将枝条培育成新植株[3-4]。
3.1.1种子带收集和贮藏。一般在冬季修剪时采集种条,选择植株健壮、节间长度适中、芽眼饱满的一年生枝条,将种条切成6-8节间长度,每50-100扎成1束,并注明品种和来源。在地势高、排水好、背风的地方挖一条深50厘米、宽1.2 ~ 1.5米的沟,沟底铺10厘米左右的湿沙,将种子插条平放在沟内,每插条填1层湿沙,最后盖5厘米。注意,在存储种子条之前,需要使用5?b?将石灰-硫磺混合物浸泡几秒钟,然后灭菌。切割的沙子应保持70% ~ 80%的湿度,每15 d检查1次。
3.1.2扦插生根。春季取出插条,选择芽健壮、无霉变损伤的插条,每2 ~ 3个芽剪成1插条。切割时,上切距芽眼2 cm左右,下切距基芽眼不到0.8 cm按45?对角剪切30捆中有1个岩屑。将钻屑下端浸入1 000 ~ 1 500 mg/kg NAA溶液中,然后取出。
3.1.3扦插。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在分好的地块进行扦插。株距20厘米?30 cm,每边2 ~ 3行。切的时候先用筷子或者比插条细的木棍,做成75?在角上戳一个洞,然后把插条插进洞里。插条基部朝南,插条芽在上侧或南侧,深度以插条芽与地面平齐为宜。插入后,立即装满水。
3.1.4苗木管理。扦插苗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肥水管理、取芯和病虫害防治[5]。总的原则是前期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苗木生长,后期采芯控肥控水,促进枝条成熟。
3.2殖民化
165438+适宜10月下旬或次年4月上旬种植。种植时,将幼苗放入穴中,对准株行距,伸根,实用的同时填土,轻轻提起幼苗,使根部舒展,与土壤紧密接触。种植深度应保持原根茎与地面平齐,种植后立即浇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
3.3种植后管理
幼苗种植后约15 d即可生根发芽。对于少数未发芽的幼苗,可以揭盖检查,存活的幼苗要及时补植。种植后,如遇大风干旱,可用细水沿种植穴少量浇灌,不得漫灌。
葡萄的树形要与架相适应,所以葡萄的树形栽培方法要以准备好的架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树形。主要有单干树、多干扇型树、单干横型树。
3.3.1幼树管理。幼树期是指从葡萄幼苗种植到初结果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将葡萄绑在架子上,快速成型,为果实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幼苗长到20厘米时,选择一根直立健壮的树枝作为主藤,将其余的树枝和藤蔓擦掉。当幼苗长到50 cm时,及时立起杆子,将幼苗绑在杆子上,促进幼苗垂直生长。随着幼苗的生长,每隔30厘米扎1道。对于主蔓上离地面30 cm以内的次生枝,留1片叶连续取芯;对于30 cm以上的二级枝,一级枝留3片叶,二级枝留2片叶,三级枝留1片叶取芯。从7月初开始,对树木喷洒240倍半体积波尔多液1次,防治霜霉病。进入8月后,树的枝藤开始衰老成熟,及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加速树体成熟和花芽分化。8月中旬,主藤开始摘芯,促进枝藤成熟。10个月后施农家肥60 t/hm2,钙镁磷肥750 kg/hm2,之后立即浇水。3.3.2种植后第二年的管理。第二年发芽后,主藤上不合适的、密集的营养枝被抹去。主蔓上带花序的萌条分头状花序时,每隔20 ~ 25 cm选取一个结果枝,其余抹平。总的原则是弱枝不留或少留穗,强枝一般留2穗,中枝留1穗。如果产量控制在15 t/hm2,产量过高品质会下降。开花前3 ~ 4 d,从花序上的6片叶子中取出剩余的果枝。除顶端1 ~ 2伸长枝外,其余枝均在穗下被抹去,上部二级枝取2 ~ 3节。对于果穗,可在初花期去除二次穗,掐掉长穗尖,有利于穗形美观和果粒增加。
3.3.3全果管理。盛果期是指果树已经开始大量结果,产量、品质和经济价值开始达到最佳水平的时期。树木的果实产量逐年增加,营养生长逐渐减弱。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有岁月。因此,树木管理的重点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改善光照条件,保持树势,获得高产稳产[6]。根据品种特性、框架特性和树龄,确定结果母枝的扦插强度和更新方式。一般结果母枝扦插量为:8个绿篱/m2,6个棚架/m2。当枝条已经出现花絮时,应根据品种和树势进行固定,一般为8 ~ 15,遵循多留壮树,少留弱树,多留在架面上部,少留在架面下部的原则。盛果期抹芽分2 ~ 3次进行,原则是留疏留密,留花芽不留叶芽。
最终,新芽将被去芯,次生芽将被处理。蕾期、浆果膨大期和冬季前需要良好的供水,成熟期要控制灌溉。葡萄在盛果期一年需要施肥几次。果实采收后,秋季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混施磷钾肥。氮肥和磷肥是发芽前的主要追肥。磷钾肥是果实膨大转色期的主要追肥。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区,应根据症状增加追肥,最后一次叶面施肥应在收获日期20 d以上。
3.3.4冬季修剪。冬季修剪主要是保持栽培的树形,调整树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使架面上的枝藤均匀分布,防止结果部分外移,保持连年高产稳产,冬季居多。修剪一年生枝条包括疏枝和修剪树顶。剪枝时,剪在节间中部或以上,不要离芽太近,以免剪下的芽脱水干燥。老枝上基枝留3 ~ 5芽结果,下枝留2 ~ 3芽短切,作为来年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数量应根据品种、结构和产量特点确定。
3.4虫害控制
为了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目标,需要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防治重点,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从休眠到萌发和露青,主要防止越冬病菌和虫卵[7]。冬季修剪后,对树木喷洒1∶1∶200石硫合剂1次;待葡萄芽发芽呈绿色时,喷施1∶0.5∶200硫磺石混合液1次,减少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的菌源。从展叶期到开花期,主要防治黑痘病;幼果速生期至硬核期是多种病害和飞蛾的复发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重点是黑痘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和飞蛾。浆果着色至成熟期,主要防治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65,438+0,000倍50%水溶性杀菌粉剂,或64%乳油,用于防治黑痘病和炭疽病。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白腐病;50%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白粉病;喷洒600倍的7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霜霉病;喷洒20%咪咕净乳油2 000倍或73%喀尔泰乳油3 000倍防治红蜘蛛。葡萄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施药时应交替使用农药品种,避免产生抗药性。
4参考文献
【1】赵长青,蔡志波,陆冬梅。现代设施葡萄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孙瑞山。浅谈滨海盐碱地葡萄栽培[J].华北农业学报,1963 (4): 49-54。
[3]董阳辉,王一平。温室葡萄高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 (4): 119,121。
[4],鲍·。温室葡萄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118-119。
刘思宏。奈曼沙地葡萄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5 (6): 20-22。
王京红,王健。江苏沿海地区葡萄栽培设施设计[J].江西农业报,2009 (11): 83-86。
[7]常,张辉,康永义。浅析酿酒葡萄冻害的原因及对策[J].新疆气象,2004 (4): 27-30。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葡萄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