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兆武《学校实录》有感
上学严格来说不是文学名著,也不是学术名著。是根据何兆武先生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写成的一部类似回忆录的短篇。学生时代永远是最难忘的,这本书因为校园,因为同学,因为师生,因为读书的人和事,显得特别真实和动人。当时正值战乱年代,何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大的七年学习生活是全书的重点。何老师说那七年是他人生中最愉快最难忘的时光,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
虽然不可能到达那座山,但我向往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也是我最能体会到“上学”乐趣的地方。可以听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穆、朱自清、沈从文、朱自清、华等的教诲。,师者兼主,不分派系,各种思想不亚于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我可以和汪曾祺、张守廉、杨振宁等人一起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那个时代集思广益,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能做到如此包容,不限制师生个人发展,与西南联大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和校园氛围是分不开的。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思想”,学生上了大学,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大学里,他们不应该再像中小学那样局限于课本教条,而是不应该被打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正确看待世界万物、历史进程和身边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
带着这种想法,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上学和受教育可以划等号,但不能完全划等号。古代强调“学而优则仕”。好好学习,自然前途无量。可以当官,大放异彩。上学只是成功的一个途径,和做生意赚钱买房置地没什么区别。到了现代,为了让孩子好好上学,“鸡宝宝”、“学区房”等概念层出不穷,孩子的教育也成了一个让全国各地家长深感厌倦的社会问题。家长往往看重分数,考试成绩决定了能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了那张文凭,“唯分数论”和“提高一分,害死千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的孩子呢?包括我自己,都是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模板化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却被它禁锢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在问题上努力,考上985大学,这似乎就是教育的终点。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一篇标准的高考议论文,以最快的速度解出三角函数,但被问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时,往往一脸茫然。即使你考上了大学,工作毕业或者继续读研,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对自己的终身职业感到有些迷茫,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然后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考试得了高分,人生就不缺沟壑。离开学校,不停止思考,才能越走越远。
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以分数为主导的“解题者”,也不是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是还原人性的纯真。只有天真的人才会一直追问和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相和运行轨迹,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教育”二字绝不是简单的填塞,把学生禁锢在书本里。它只是碰巧扔掉了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然后在书中寻找答案。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在校学习”,用知识充实大脑,学会思考,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