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特征?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主要体现了成品文化的思想和观念。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思想来看,墨家主张科学技术的应用,强调器物的实用功能,拒绝任何“增费而不充实”的装饰功能成分。各种陶瓷物件都要简单、平淡、朴素、干净甚至单调、枯燥、重复,这就是墨家认为的“好”。把墨家的实用主义和纯粹的绝对平均主义运用到陶瓷器皿和成品的行为上,是墨家思想的典型,也是墨家思想得以传承的基础。

儒家崇尚礼仪,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陶瓷器皿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显示出“礼仪”的价值。新年时节和庆典仪式上使用的官方或民间礼器或墓葬中使用的随葬器皿都被认为是合理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民间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甚至赞美各种繁琐的没有实用功能的装饰图案和细节,以及能尽善尽美的豪华陶瓷器皿。此外,孔子所说的“温雅”,既表现了君子内心的平和质朴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与和谐,又强调了在陶瓷器物的制造、欣赏、交换、收藏中陶瓷创作的标准。换句话说,只有当陶瓷器皿表现出自然肌理、外在造型、色彩、质感等“下等品质”,工艺、创意思维、工艺独特、形神兼备等审美特征,以及等级身份、家世、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上等品质”的多重“品质”,同时结合一切可能的装饰性”。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无为”“空”之说,认为陶罐的壁、底、盖等实物的流动不是创造的目的和价值,真正带给器物使用者的终极意义是“陶罐所围成的空间”,为酒、饮、食的保存提供了依据。建筑也是如此。墙壁、地板、屋顶这些有形的物体并不是建筑创作的根本目的,只有被建筑包围的“空间”才是真正为人所用的。这个“空间”的位置、大小、形状乃至温度、湿度、亮度,都是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事物的原始价值载体。道家强调“减损”的作用,认为人类甚至不需要制造器皿,只需要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物品,就可以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当然,这种人文虚无主义也不完全可取。道家在陶瓷器皿领域的“减损”思想,不应该使人们放弃陶瓷创作活动,把现有的器皿砸碎后再把这些亲手制作的物件埋葬,而是在回归自然的纯粹理想基础上,教育陶瓷制造者和使用者尊重自然的力量,使用天然原料,维护生态平衡,尊重环境约束,保持资源的原始性。这种创造的理想,恰恰符合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生态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