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中国地质调查的先驱——兼论丁文江精神

陈宝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地质科学的故乡既不在东方,也不在中国。然而,20世纪初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因为,在世界动荡、社会思潮涌动、科技发展日益迅速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地质科学应运而生。而且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地质事业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地质的发展也进入了国际地质科学发展的行列。

短短20年间,我国地质科学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诸多因素促成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斗争中,起着自强自立的支撑作用;优秀知识分子科教兴国的崇高信念;中国地质机构的建立和地质教育的发展,等等。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丁文江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之一。

学以致用,师法自然。

把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调查的先行者,是指在20世纪初,中国很少有用科学方法进行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在丁文江之前,中国地质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张曾以《中国杭州及邻区地质》为题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成为中国学者调查中国区域地质并撰写论文的第一人。在张、丁之前,用黄先生的话来说,“走在张、丁、翁前面的中国地质学家,有况荣光、张、王崇友、顾朗。在民国成立以前,他们都写过一些关于地质的文章,或者做过一些地质工作,但是时期很短,影响不大。”丁文江于1911带着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文凭回国。船到海防,丁文江弃船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第一次地质调查之旅,途经云南、贵州、湖南三省,考察了沿途的地质地理和风土人情。他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任何对地质科学感兴趣的人,都必须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亲自去拜访它,拜它为师。同时,丁文江把这次考察作为自己未来从事地质科学事业的亲身经历,以此来检验自己投身科学的意志和毅力。从这次考察开始,丁文江在后来的地质生涯中走遍了山山水水,一次次证明了他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和言行一致的科学态度。

丁文江一生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除了他的地质调查成果,丁文江从精神层面向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人们展示了他作为地质学家严谨的科学认知态度和坚决的科学奋斗精神。1913丁文江、佐尔格和王喜斌对郑泰铁路沿线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地质调查。后来调查结果正式发表,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发表的第一份区域地质报告和图件。1914丁文江只身前往云南、贵州、四川进行地质调查,历时10个月,成果颇丰。需要提到的是,丁文江对徐霞客的研究和《徐霞客游记》的编撰过程,完全是以科学家的科学态度进行的。他不仅认真阅读了徐霞客的游记,还走了徐霞客的考察之路,用自己的实践修正了前人成就的是非,令人钦佩。所以被后人称为20世纪的徐霞客,丁文江当之无愧。

丁文江以他的科学态度,在地质调查中遵循着“近路不走长路,平路不走山路”的行为准则,甚至倡导了他一直倡导的“攀登必登顶,移动必行走”的实践探索精神。这种尊重实践、向自然学习的行为准则,已经成为他作为一名优秀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的组成部分。

有目的的使用和思考。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的先驱,丁文江脚踏实地的实践,穿行于林莽的山沟沟壑,跋涉于江河溪流之间,显示了他的求实精神,科学实践的目的显示了他思考、求知、提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态度。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的中国何去何从?如何拯救中国?这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问题。丁文江也是。丁文江留学9年,深受西方科学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深知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的适者生存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丁文江选择并实践了科学救国的道路。这种选择是他不断思考,对东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比较,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的。就像丁文江留学归来并没有直奔自己的家,而是选择了走云过海,去贵的地方。在丁文江的人生蓝图中,他已融入救国事业,投身科学。丁文江思路清晰,做事坚定。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他脱下西装,扎上假辫子,穿上长袍马褂,留起小胡子,戴上瓜皮小帽,和平民完全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开始他的地质之旅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宏伟计划,用来自自己的毅力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对于这次考察,吴湘湘在《丁文江走遍全国探宝》一文中说:“丁文江的大陆之行,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第一次表现,充分发挥了他的毅力、勇气和观察力。.....从平邑开始,丁就用圆规丈量草图,用气压计丈量高度。没想到,我发现武昌地理学会的地图,商务印书馆最新的中国地图,英法日1:100万地图,都是以清朝康熙年间天主教神父测量的地图为依据的。”通过调查,丁文江发现现在的地图其实是200多年前的数据。为此,丁文江感叹,与西方相比,中国在地理上停滞不前,实际上已经落后先进国家200多年。正是这种感觉激发了他作为科学家不甘落后的激情。1934年与翁、曾世英等合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近代地图集——民国新地图。该图是为纪念《申报》出版60周年而出版的,震惊了地球科学界,被称为“中国地图改革的第一声”。这张地图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图相比,毫无愧色,在国外被称为“V.K .丁文江地图集”。

在1913郑泰铁路沿线地质调查中,丁文江纠正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说法“山西确实是世界上煤、铁最丰富的地方,按照现在的世界销量,山西一个人可以供应世界几千年。”废话。丁文江在《关于调查郑泰铁路附近地质矿产的报告》中指出:“如果在地面上发现,则不适合西部开采,且覆岩矿产分布约有一定规律,文江和佐尔格所见最厚的矿不到两尺。”在考察中,丁文江发现山西的煤确实很多,但铁并不像李希霍芬所说的那样多。为此,他写了一篇文章《名存实亡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对比》,以纠正李希霍芬的误解和误导。

当我们说丁文江是我国地质调查的先行者时,我们只谈他的地质科学生涯。当我们谈到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和有针对性的务实精神时,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因为丁文江时代倡导科学,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丁文江的言行,则是这个社会需求的最好证明。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科学要在中国扎根,有赖于专业科学家的推动,而丁文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正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一位科学的播种者。”或许这就是丁文江的科学思维,深思熟虑,有的放矢,带给后人的一种启发吧!

思考和理解科学的真谛

丁文江15岁出国留学,9年后回国。他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几乎都受到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以至于生活习惯都是西化的。但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丁文江的思想产生了崇尚科学、献身民族、献身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观。这不能忽视丁文江以科学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境界和宽广胸怀。黄先生评价丁文江说:“丁文江学识渊博,通中西。因为他好学,刻苦,结交西方国家,结识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他不仅是受人尊敬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还是人类学家、动物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崇尚自然科学,尤其是达尔文主义,但他也对人文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丁文江先生已经去世70多年了。自他去世后,对丁文江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他对中国地质科学和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启示,产生了长期的积极影响。丁文江的人生只有短短的49年。如果延长他的生命,丁文江的作用将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推测,不可能成真,但在这个遗憾中,丁文江成为了中国地质界和中国科学界公认的杰出历史人物。正如李记先生在评价丁文江时所说:在许多方面,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可以算是中国提倡科学以来的第一个好成绩...他是发起这种风气并使之成为现实的人。”

丁文江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和理想,除了学以致用、瞄准目标之外,还提到了他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思想境界,使他深刻理解了科学的真谛。有了这三点,丁文江就是一个心中有祖国,背负民族希望,以弘扬科学为目的,献身科学的人。他可以脚踏实地专心做一件事,也可以有条不紊地计划和做几件事。虽然他过早地离开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丁文江的不朽精神,这种精神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对中国科学界是鼓舞的,对后人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关于丁文江先生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黄先生整理了中国地质的几个第一:

丁文江——第一位先锋学者:

地质教学机构第一负责人,即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

第一个发表附有区域地质图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的学者;

第一个去边疆探险的学者;

第一个发表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学者;

第一个详细研究煤田地质并建议有计划钻探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学者;

第一个发表工程地质学论文的学者;

第一个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古生物学的学者;

第一个以地质学家身份主持铁路勘测的学者;

第一个发表《采矿纪要》的学者(与翁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