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论文

中国人对陆游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语言而不是历史。尤其是他的《示子》这首诗,想必是在解放后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出自历代启蒙孩子教孩子背诵的三村老先生。“死了就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却看不见九州。王师在北方定了中原日,家祭也不曾忘记述说。”还有他的歌《咏梅》,又因为毛泽东不满足于他的狐自赏,做出了《咏梅》一样的曲子,让几乎一代人都知道:“岗外断桥,我寂寞孤独,黄昏独守,更愁风雨。我无意争春,与人争风吃醋,被捣成泥,碾成灰,唯香如故。”所以从南宋开始,历代学者文人对他的评价只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爱国诗人。

而陆游本人却不这么认为,或者说他不重视文章和诗词,一直以自己为尊,或者说一直以自己为北伐名将和中兴名臣为尊。他很崇拜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认为诸葛亮的忠诚和功绩是历史上少有的。许多诗词文章反复提到诸葛亮,称赞他“为人师表,真名如一千年”,同时寄托了他出兵北伐的心愿。正是因为这种极其强烈的欲望,他才不顾一切个人偏见和朋友情谊。他支持他,只是因为汉仪主张北伐,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反对北伐的朋友,如朱等人失去了友谊,被当朝许多文人所恨。后来,在他的诗中,人们看到了大量关于北伐和参军的篇幅。即使到了晚年隐居之后,回忆起在南郑军中辅佐王彦北伐的壮举,尤其是在《汉宫春》这首歌里,他对自己的文采十分得意。“雕箭弯弓,忆鹰古基,断虎江河。”吹暮至野帐,雪压绿毡。滴着醉墨,看着龙蛇飞檐走壁。人若犯错,其诗稍有微词,便会超脱一时。“诗人的才华为人们所知,但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在南郑打猎时独自打死了老虎。可见诗人自己以为“诗会短,才华超脱一时”,并非他人“虚妄之言”。他不止一次在抒情诗中提到,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万历谋封侯时,乘马守凉州”。他虽然表现出功利的思想,但实际上功名的取得必然是由于他卓越的军事成就,骨子里还是“何不直入黄龙府,与君子共饮!”爱国,爱国。而南宋统治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欲望收复失地。“腰间之箭已枯久,现题词已迟。”他从前方调到后方成都的时候,也梦想着“官位在那里,名利不靠天信。”甚至当他对自己的成就完全失望时,他也怀疑自己的诗人身份。《剑门路遇小雨》诗中说:“衣服上的灰尘和酒渍,使你处处消失。这是诗人吗?”细雨中骑驴入剑门关!"

在这一点上,任何当代人或后人都比陆游本人看得更清楚:他只能是一个诗人。这可以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辛弃疾相提并论。虽然后人也视辛弃疾为诗人,但辛更在意他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与陆游不同,辛弃疾年轻时以从军为生。他的军事才能,如屡遭贬谪,重归军中要职,使他的长短句不时表现出另一种无奈、不堪甚至是负面的情绪,因为朝廷不能用其才,同僚嫉妒、暗中中伤,北伐收复失地无望,如《那是因为辛弃疾在军中久了,真正知道北伐不易,收复不易。陆游除了在南郑的几年军旅生涯外,始终是一名文官,他以为只要委以重任,就能收复失地,一举成名,实现以战功封侯的梦想。因此,晚年的诗歌表现出比辛词更积极乐观的倾向。

陆游死不瞑目,于是写下了世世代代传唱不绝的《秀儿》这首诗。可惜当时的文学还不能像今天的诗人、作家一样,被视为一种职业或职业。当然,还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他与陆游更为相似。后人称他为“诗人仙子”,但他也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不以身为诗人为荣。但他真的当不了官,就把传说当回事。只要他要高力士脱靴,杨的磨刀也太露骨了。从政做官就是在关系网中谋生,尤其是在国家一切都取决于君王喜怒哀乐的封建社会。以知识分子的傲气,上下关系如何能体谅?如果没有住的地方,怎么实现自己的抱负?几千代人来说,有哪个成大事者不会背负屈辱的包袱?即使是当代伟人周恩来也不例外。说实话,用文人治国可能更糟糕,比如南唐皇后李煜,其词婉约动人;比如北宋亡国之君赵构,他写的瘦金体很漂亮,一笔一画很传神。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真的无可挑剔,但作为一国之君,你不仅错过了自己,也错过了整个世界,平添了无限的悲剧。陆游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陆游,不仅是文坛公认的大诗人,而且因为他无偿的爱国情怀而被千古传唱,这确实得益于他没能成为政治家、军事家。

以上只能算是提供一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