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副本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是知识焦虑人群中的一员,我自然更关注知识服务的内容。我仔细回忆了从被一门课程吸引到最终购买的全过程。经过梳理,发现整篇文章的安排确实设计巧妙。
第一点:认真思考,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这个准备可以理解为一个逻辑梳理。假设我的付费内容产品是帮助用户提高硬技能,比如提高软文写作的强度和Excel技能,那么我会结合自己产品的特点去匹配相应的用户需求,那么我可能会想什么样的人会看到我的文案?ta们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作为工作的主要产出还是只是需要一些了解?ta们看过其他品牌的类似在线课程吗?最后我有足够的理由买它们吗?助教对我的讲师了解的足够多吗,等等?类似的问题我们都需要认真深入的思考。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好地从用户角度出发,让文案爆发满分。
第二点:写好标题!写标题!写标题!
写好标题是很多文案都熟悉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我一听说要写标题改了,顿时瘫在椅子上。
关于标题的重要性和写标题的套路我就不赘述了。我在网上搜索可以找到很多写标题的套路,反复练习就能写好。不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研究了一些网络课程的标题,比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三节课”的标题,比如“想转行做产品的新人一定不能错过这门课”,或者“可怜的你,怎么会有一个被千人称赞的朋友圈”,或者“她是怎么从一个没有话语权的新人做到年薪654.38+05万的?”对人群的定位非常精准,无论是做产品的新人还是没有话语权的新人,都精准到某一类有特定需求的人群,以及题目中学习效果的展示。朋友圈千人赞,年薪涨了1.5万,直接告诉你学这门课的好处,不用担心学了没效果。
这样的标题的好处是完整准确的传达信息,直接呈现需要的人群和课程的学习效果,点击进来的人基本可以确定为课程的目标用户,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学习时间,课程价格等等,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第三点:学习《SCQA》的故事框架,给用户展现一个生动的故事。
很多公众号会在推文中给用户讲故事。这里我推荐一个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的写作方法,就是“SCQA”。《金塔原理》一书中提到“SCQA”的建筑概念,字母S对应场景,代表场景或情景;字母c对应冲突,代表这个场景的核心矛盾或冲突;字母q对应的是Question,意思是矛盾冲突引起的问题;字母a也是答案,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个经过反复验证的故事结构。我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去年,咪蒙在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推出了“关于加薪的四个秘密,老板永远不会告诉你”等系列课程。她先是描写了一个职场环境,把职场人无望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成功调动了读者内心的情绪,然后马上抛出了这一幕的冲突,告诉你不要傻了。经验宝贵,经验不值钱;你认为你努力工作就能加薪吗?放屁!老板认为你的努力毫无价值!然后抛出问题,涨工资真的只能由老板或者高管决定吗?最后,我会告诉你答案。其实可以通过规划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方法听起来没那么难,但真正难的是,我需要为我的产品讲一个好的故事,而且必须是发生在用户场景中的故事,让用户在看到故事的瞬间回到那个生活场景,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把细节描述清楚,这样才能激发用户的情绪。
第四点:要么做好产品,要么做好信任背书。
很多成熟的付费知识内容本身就是信任的最好背书,比如黄有珍老师的“三课”,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但是没有这样的明星光环加持,企业该怎么办?
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
扎扎实实做产品
花点时间背书。
做产品我真的没有发言权。毕竟我不是产品经理,我已经完成了课程的深度设计。
我完全不懂,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目前的课程产品很完善,没有明显的缺点,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拿到市场上推广。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为产品背书。
?首先,如果能和大咖挂钩,就能和大咖挂钩。如果能和明星公司挂钩,可以大胆接触。大部分知识付费用户都渴望得到大老板的建议,潜意识里觉得大老板的一些建议可以解燃眉之急。所以,如果你的产品能和大咖挂钩,哪怕是一毛钱的关系,也能体现在信任的背书上。
?如果真的无关,就不要生搬硬套,否则很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市场营销中有个概念叫“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没有大咖的光环,我们可以给学生真实的学习反馈。不要小看用户的评价。通常平实的语言和无包装的内容可以增加可信度。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设计用户的购买行为。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编筐都是关嘴”,意思是做一件事,结局很重要。不知道大家看到“超级优惠,赶紧买”或者“买就是赚”这样的促销活动是什么感受?个人认为,这样的话不仅不会让我决定购买,最终会让我放弃消费决定。
?上面的组合拳打得这么好,用户已经决定买了。如果因为几句话就不能完成交易,不是很可惜吗?我认识很多做销售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如果你想让客户完成购买,你必须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我觉得这个理论也可以用在这里。比如我们在文案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招数就是做对比。比如同样的59元,你投入游戏甚至买不到特别版的皮肤,但是在这里你可以听五节课,得到一个专门为你打造的气质提升方法。
?还有,制造一种稀缺感也不是没有道理,物以稀为贵。每个人都想拥有特权,尤其是在人人平等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做一个只有50个用户才能参与的课程。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我们都会选择那么多,并且实时更新进度,不断制造一种人员会爆满的紧迫感,这样就容易形成购买。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其实所谓的技巧和逻辑我相信很多人都懂,可能是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唤起这些想法的点。希望我今天的内容能给你启发。当然,我还是要声明,你千万不要误会我是在说教或者传授技巧。我的观点和其他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