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论文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社会保障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社会问题论文1

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然而,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偏离了发展轨道,低俗化趋势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弱化。从把握报道题材度、把握报道形式度、把握社会新闻娱乐度、把握报道时机度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新闻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新闻;有问题;发展策略

社会新闻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有了这种香料,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息资源,从而在日常交往中获得更大的交往空间,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对人们的行为给予指导。

然而,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新闻的发展偏离了发展轨道,低俗化趋势逐渐扩大,社会新闻应有的功能正在被弱化。社会新闻如何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媒体重视的问题。

第一,社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报道中有大量荒诞夸张的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后果。夸大猎奇的报道媒体只是为了吸引受众,而没有考虑到社会影响。

其次,许多犯罪和暴力的场景被详细描述和夸大,创造了一个远离真实社会环境的媒体?模拟环境?,造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生活在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中。

第三,一些社会新闻报道的时机不合适。社会新闻虽然主要关注日常社会生活,但也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报道时机的不当不仅不能引导受众的认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第四,报道的题材大多比较琐碎,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社会新闻受众市场大,信息量大,启发性和指导性强。受众接受社会新闻是因为它能给他们带来知识和兴趣。如果题材琐碎,不能给受众带来新的东西,就不会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新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二,发展社会新闻的对策

1,把握报道主题的度。

社会新闻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报道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搬到新闻报道里。这样的新闻毫无意义,无法激励和引导观众。同时会让受众觉得新闻报道很无聊。这样观众就会不知不觉的流失。社会新闻要善于追踪社会热点和难点,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这个新闻故事应该有它的道德原则,对吗?英雄?人民报道曾经是社会报道的重点,甚至包含了道德因素,激发了人们的道德意识。

2.把握好汇报形式的度。

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新闻内容日益低俗,黄色新闻、犯罪、暴力的报道占据了很多版面。报告的形式也与报告的内容相匹配,标题以各种形式突出,各种不恰当的词语也出现在报告的标题中。报道内容的描述更加详细,尤其是在描述许多暴力场景时,很可能为一些人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

所以,报表的度把握很重要。新闻的报道形式能体现一个媒体的风格,也就是自身的特色,有自己的特色也是吸引受众的一个砝码。对于社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采取受众喜欢的方式。喜欢并不意味着夸张和夸大。站在受众的角度,用共情来把握受众的心理,分析受众最有可能接受的形式,不一定要用刺激人视觉感官的文字。

3.把握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程度。

适当把握社会新闻的娱乐度,可以吸引受众阅读新闻故事,同时也可能起到娱乐的作用。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董亮说:娱乐的表达方式能带给人快乐和思考,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社会新闻的娱乐化不等于娱乐新闻,这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上。虽然有些社会新闻能产生一定的娱乐效果,但如果娱乐的度把握不好,新闻故事就会变得低俗,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娱乐化程度不仅体现在新闻故事的表达上,还体现在新闻故事的选取上?数量?走吧。当首页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降低媒体本身的文化品位,同时也给媒体本身的形象打了折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一家媒体的新闻信息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受众自然会选择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受众对一件事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不仅需要娱乐性的社会新闻,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媒体不能再把观众当成一群只知道追求娱乐的人。

4.把握举报时机。

凡事都有它的道理,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及时的。虽然社会新闻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日常事物,但我们也要注意它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对,就起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还可能把新闻变成假新闻。新闻强调有效性,但时效性也要与实际相结合,这样社会新闻的功能才能最大化,不会因为错误的报道时机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握机遇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社会环境,顺应社会主流,使社会稳步发展。

三。结论

有句话说?太多了?,在哲学中也会寻求正确的东西吗?学位?把握,因为超过一定限度,事物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社会新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全方位把握新闻故事的度。因此,在社会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要克服社会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握好度,这样社会新闻才能健康发展,受众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乐趣,受到启发,对多元社会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参考

【1】王皓,金鑫。深度:社会新闻不可或缺的本质[J]。新闻传播,2007年6月。

社会问题论文2

浅析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摘要:社会监督在我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行政执法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当前,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对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监督。在中国,政权体系内对政权的监督,即政党监督和国家监督;政治权力体系外的政治权力监督,即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利益集团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行政执法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但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还不尽如人意。

第一,社会监督不够

1.公民监督意识淡薄,公民监督制度不完善。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举报、投诉、申诉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的一种监督。显然是一种非国家监督,没有严格的法律形式,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但这种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起国家机关、相关国家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从而导致带有强制监督手段的操作。公民监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是整个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也是人民民主的体现。公民监督有利于促进民主监督,保证国家机关决策和决策执行的正确性。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防止权力腐败,建立社会公正。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法治社会。人治现象还不少,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公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掌权者打击报复现象普遍等。,这些都导致我国公民要么没有监督意识,要么监督意识薄弱,直接影响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权力滥用。有的是不想监管,不想监管。如果一些公民知道自己有权监督政府,明白自己应该受到监督,那么他们受一个所谓的?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人生哲学和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这不关你的事。高高挂起?采取视而不见的消极态度。别人不敢监督,也不会监督。

一些公民害怕当权者的权力,报复,惹上麻烦,害怕监督。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监督应该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或国家和集体的权益,敢于面对当权者,揭露他们的罪行。因此,我国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严惩腐败,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虽然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的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监督的公民越来越多,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此外,公民监督意识的淡薄也与我国公民监督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公民监督作为监督的一种,有其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本途径是将其制度化、法律化。目前,我国公民监督法律制度存在公民监督特别法缺失、程序法缺失、行政督察制度不完善、公民监督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公民监督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批评、建议、控告和申诉制度,在实现公民民主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社区监管薄弱甚至缺失,利益集团监管不到位。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使其真正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对国家机关的活动实行强有力的监督。但多年来,由于党政分开,社会政治组织和人民团体的相对独立性减弱,导致社会组织整体监督功能退化。他们更注重如何与执政党和政府的行为保持一致,不注重代表特定阶层的特殊利益,因此他们的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从现实情况看,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非政治性特征,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依赖性较强。这两个特点造成了我国对利益集团的监管不到位。这是因为中国还不具备利益集团有效监督的社会政治环境。利益集团向政府表达利益,希望通过表达利益诉求来影响政府的政策,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集团利益的实现,并在利益诉求中监督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是否公平公正。

中国的政治体制正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但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能够容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政治决策中的利益的政治运行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利益集团自身的监督功能无法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利益集团从一开始就被纳入政府建制,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具有内生依赖和妥协的特点,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意识相对较弱,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监督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因此,中国应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和利益集团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优化社团结构,使社团有效表达和聚合利益;提高社区监督和利益集团的法律地位,调整社区监督和利益集团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其监督力度。

3.新闻舆论监督限制太多,效力不足。

在中国,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所以我们应该顾全大局,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这也使得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一些负面的事情时,往往不够大胆,不够及时,不够完整,其舆论作用对执法部门的影响力和压力有限。而且新闻舆论监督的制约因素太多,首先是行政干预太多。批评、曝光、监督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批准,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发挥社会监督的主导作用。

其次,新闻舆论监督立法严重滞后。我国在新闻领域的立法相对落后,对新闻实践中的各种行为和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不仅使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依据,也使部分记者在舆论监督中遭受打击报复,监督主体无法有效实施舆论监督。从现状来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迅速,在我国政治监督机制中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但仍有待提高。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建立完整合理的新闻法律体系。加快新闻媒体监督立法,以法律形式对监督权、同行评议权、批评权、采访报道程序和方式、侵权责任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扩大新闻媒体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增强其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新闻舆论监督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监管渠道不畅

当公民采取正常渠道进行监督时,如果渠道不畅,即投诉、控告、举报无处可诉或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或处理,这种监督就会转化为非正常渠道,比如坐在政府门前,堵塞交通,这就是这种非正常渠道的外在表现。监督渠道不畅会严重挫伤公民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有些人因为个人问题,往往不能认真受理同级或上级的信访事项,或者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对监督失去信心。由于缺乏群众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的压力很小。

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表面上领导干部的举报箱、举报电话、信访渠道、接待日等制度完备,但举报箱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开,信访部门压信、失信的情况比较普遍。信访是中国最常见的表达民意的方式,但在实践中,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与少数立案解决的案件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信访力量有限,效率低下,与人民群众的救济愿望差距很大。

我国法律权利救济机制少,信访几乎成为权利救济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我国信访部门不是专门机构,更不是司法机关,而是设置在各级国家机关内部的部门,对职能部门缺乏约束力,与司法监督和其他形式的监督协调性差,严重脱节。信访部门只受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不保证问题的解决。其功率有限,效率较低。信访效率低下,必然导致大量群众权利救济无法实现。因此,为了畅通监督渠道,应当用法律制度来明确社会监督的职能;加强干部监督,完善人事任免工作机制;加强公民监督和人民监督的结合,建立人大监督员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设立专门部门处理信访。

第三,政府行为透明度低

社会监督的前提是增强政府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政务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运行机制来看:

1.至今没有相对完善有效的政务公开条例和财产申报制度;

2.政务公开的操作程序尚未建立。虽然公开的方式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的规定,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标准。权利主体无法清楚地知道当局针对的是什么,如何公开,无法快速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3.政府行为透明度低,越往上透明度越低;

4.开放的内容是表面的,形式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务公开多是行政结果,而不是行政行为过程;二是与行政相对人权益直接相关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缺乏透明度;第三,有些宣传只起到装饰作用,没有实质性内容。

比如很多公布的信息人人都有,即使有用也只是对政府部门有利,服务范围小,而普通市民还是被排除在外。事实上,很多机构的信息公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种表面工作形式。另外,内容陈旧,尤其是政府的网络工程。几个月后,旧信息仍然在上面。因此,在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情况下,仅依靠主体机关的自觉公开相关政府信息,不仅内容难以完整,而且所公开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与政务公开相适应的问责制度,以消除我国政务公开存在的困难,推动政务公开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的社会监督还存在很多缺陷。社会主义理论所阐述的人民民主权利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际行使还有很大差距。社会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社会监督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时出现了监督缺位、监督虚置、监督乏力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陆亚娜,《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论公民监督意识》李红梅曹骏李曼伟和田师范学院学报(中文综合版)第27卷第1期,2007年。

[3]《中国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沙大学学报张永刚版2008年7月。

猜你喜欢:

1.中国当前社会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2.关于社会不公的论文

3.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

4.当代社会现象论文

5.浅谈社会道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