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之比较

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之比较

摘要:简要介绍了理想人格,比较了孔子与西方理想人格在内容、理念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期融会中西思想精华,对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有明确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孔子;西方思想;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定义

英语中的人格一词来自希腊语persona,意思是面具。它指的是希腊演员在表演时戴的面具,以代表他们表演的角色的个性。就像京剧的脸谱,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人格有很多种定义。一般来说,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种稳定统一的心理素质,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理想人格是道德的完美典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理想的最高体现。

学者李宗贵认为,“理想人格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倾向和模式,是对社会伦理的一种回应。”理想人格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具有道德榜样的作用。理想人格是最完美的人格模式,它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超现实的理想人格。因此,理想人格是人类一生追求的目标。如果“人格”也可以分为病态与健康或高尚与低下,那么理想人格无疑是一种道德楷模,是值得社会成员学习和敬仰的榜样。其次,是永恒的。理想人格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消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第三,它能反映理想的人格行为模式。追求理想人格的人,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久的耐力,能够发掘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文化的交互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生于社会动荡、民生萧条的春秋时期。正是这种混乱的局面造就了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建立一种理想的伦理来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但这种理想伦理的建立必须以理想人格为基础。所以《论语》中涉及到理想人格的定义、培养和养成,孔子的理想人格概括起来就是“圣人”和“君子”。孔子所谓的“圣人”和“君子”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张力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看得见的终极人格。”“君子”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多达107次。“君子”一词原本是对贵族的统称,从孔子开始才被赋予道德含义,成为对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称谓。孔子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的人格,不是仁、智、勇的孤立组合,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首先是“仁”,这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我们天天说的仁者。而“智”指的是人的智慧,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但对孔子来说,理想人格的“智慧”不是理性知识的获得,而主要是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所谓“知人”和“知礼”。有了这种智慧,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所以拥有“智慧”是“仁”的必要元素最后,还有“勇气”,顾名思义,就是勇气和胆量。勇气也是君子的必备要素,是仁的组成部分。所以可以说“仁者必勇,勇者不必仁者”(《论语·宪问》)。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但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智”和“勇”,强调“智”和“勇”是为仁服务的。所以孔子所谓的理想人格其实就是道德人格。

第三,西方理想人格

起初,西方心理学家只是长期关注病态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理论。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思潮——人文主义兴起才得以改变。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个体能够不断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己的职业或日子的事实。一个自我实现的个体,就是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使之完善,这样的个体被马斯洛称为心理健康的人或自然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个人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罗杰斯把理想人格描述为一种趋势,而不是终点。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包括面对生活问题的挑战,消除环境对自我实现设置的障碍,接受自身人性中的弱点。荣格和马斯洛都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人格。为什么很少有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荣格认为,所有人在前半生都会受到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马斯洛不仅列举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还把所需的物质、社会环境、教育模式、文化氛围列为阻碍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重要原因。所以自我实现的程度只能是“接近”或者“可能”。弗洛姆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于现代社会,他认为只有病态的社会才能产生病态的人格。

第四,孔子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

1.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1)他们理想人格的背景是相似的。孔子因不满当时的现实而表现出忧患意识,进而提出了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然而,西方心理学家起初只是对病态人格进行了分析,但他们都认识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病,进而对“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展。

(2)提出理想人格的目的相似。无论是孔子还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想人格”,都是希望人们以此为榜样,不屈服于生活环境等压力,执着地追求和实现理想人格。

(3)两者都注重理想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无论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还是20世纪的西方学者都注意到,理想人格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孔子分“仁、智、勇”三部分,而西方学者则全面阐述智力、道德、能力、潜力。

2.两者的区别。

(1)理想人格的内容各有侧重。圣贤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先贤人格的简明概括。西方的理想人格更注重个体发展。他主张社会正义充分肯定个人,反对凌驾于个人之上。总之,西方的理想人格是权利本位,而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本位。

(2)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差异很大。“君子义,小人利”。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就应该为了正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儒家强调做一个“德、功、口”的人。然而,西方人的人格价值取向是重利轻义。虽然西方有各种价值观,但功利主义一直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最大化他们的权利。

(3)理想人格的实践有不同的途径。孔子以“仁”、“义”为首要标准,修行要通过自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等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西方理想的人格培养渠道是由外而内,由外而内。因为西方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以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行为。西方社会的个人自由和权力是靠外力的加强来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