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诗歌及其鉴赏论文

第三,精神的内在观察,感情和思想的外在观察

原文

所有的精神在充满活力的时候都很容易看到,但在断断续续的时候就很难看到。断源者断,续者闭。道家所谓的“清门(1)”说,光看它的省略是不够的,要看它的针线。如果你很细心,你就能从你不能做的事情(2)中看出你可以开阔眼界(3)。如果不小心,那就叫跳级。胆大的人,从做过的事来看,都是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所谓针线。两者其实是向内看的,向外移动一点就会陷入情态,情态很容易看出来。

给…作注解

(1)《收拾入门》:道家术语,意为安静修行,不分心。

(2)不能做的事:在你还没有聚拢人心的时候,在你的杂念还没有去,不能安静修行的时候。

(3)疏节扩宽眼:疏忽大意,不仔细细致。

翻译

一般来说,观察和鉴别人的精神状态,很容易把那些假装精力充沛的人和那些真正神清气爽的人区分开来。而真假欢呼之间的那种更难鉴别。精神匮乏,哪怕是假装振作起来,表现出来,也掩盖不了匮乏的特征。精神是绰绰有余的,因为自然流露,自然包容。道家有所谓“清理门户”之说,是用来看待“神”的。主要的观点是:我们还没有“清理门户”,我们应该着眼于人的轻盈和不拘小节,我们应该着眼于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于一个谨慎的人来说,你应该先去拜访他,然后再去摆脱其他的想法,这样你就会发现,他越谨慎,他就越粗心大意,考虑不周,看起来总是大大咧咧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所谓的清瘦、不拘小节;对于直爽豪爽的人,我们应该在抛开其他念头的时候去见他。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越是直爽大胆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越是小心翼翼,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其实是存在于内心世界的,但是只要稍微向外透露一点,就会立刻变成情态,比较容易看出来。

口译

虽然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行,完全可以排除对考察“神”真假的干扰。人的精神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表达,一种是假装精力充沛。这两种很明显,很容易区分。区分虚假的欢呼和真实的精神是不容易的。自然之人,出于真心,无意故作姿态,故怒不可遏,表情持久,其“气”自然绰绰有余;而那些假装精力充沛的人,都是刻意做作,缺乏诚意,所以信心不足,精力短暂,“精神”自然不足。

典型例子说明

改变河山容易,改变人的本性难――长在骨头里的东西不会从肉里出来;本性难改

魏先生多才多艺,善于识人。隋末,眼看天下将要大乱,他多次拒绝朝廷让他做官的请求,隐居在家乡。除了读书,他每天喝酒弹琴,也算是享受了。当地人都认识这位世外高人,也不直呼其名,都叫他魏先生。不久,一个陌生人来到了村庄。这个人很杰出但是很沮丧。他说他来这里是为了躲避灾难。他读过一本书,所以他成了村里的一名教师。村里有钱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他那里读书。这个人很有学问,教书也很认真,但很少与人交往。教完之后,他一个人躲在屋里,很神秘。

有一天,老师出去散步,路过魏先生家。当他听到他弹钢琴时,他站在外面听着。钢琴突然断了,只听它说:“不知道客人要来,我失礼了。”魏先生一身白衣出现在门口。老师赶紧说:“我刚好路过,听到你的琴声很清晰很好听。我不想打扰你。”魏先生说:“哪里哪里,足下真是知己。”于是,魏先生请他进屋喝茶,两人聊了起来。

魏先生说:“这里很偏僻。不知魏先生为何来此?”老师说:“我生在乱世,只想在这里混口饭吃。”魏先生笑着说:“魏先生要的恐怕不是这顿饭这么简单!””老师脸色大变,说:“第一步是什么意思?魏先生说:“我虽然呆在家里,但消息并不闭塞。听说不久前杨玄感起兵反隋,大败。我想王先生一定是杨玄感的余党吧?"老师说,"先生,这个玩笑太严肃了。哪里能当汉奸?”魏先生说,“我不但知道你是汉奸,还知道你是石米!老师霍然站起来说:“你怎么知道的?”"

魏先生说:“你不要慌,我没有恶意。我看你神情沮丧,眼神涣散,内心矛盾,吞吞吐吐。你之所以一脸沮丧,是因为你刚刚被打败,因为你无处求助而眼神散乱,因为你沉不住气而内心矛盾,因为你怕别人知道你的底细而犹豫不决。杨玄感的余党正在各处搜刮,所以我断定你是跑到这里躲起来的。”老师说:“那你怎么知道我是石米?”魏先生说:“因为我知道杨玄感身边有一个人叫石米,给他出谋划策。我看你并不普通,也不博学,所以我猜想你一定是石米。”

石密道:“天啊!现在老公知道了我的身份,我也不会再隐瞒了。我的确是石米。现在天下大乱,是得天下的好机会。你为什么不帮我一把,把* * *弄成一件大事?”魏先生摇摇头,笑了笑。“在我看来,你没有皇帝的气概,也没有将军的才能。你只是一个野蛮的英雄。何必谈大事?”石密不服气,说:“我怎么看得出来?”

魏先生说:“能成大事者,无所不包,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不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只知道推动时代发展,建立巩固的政权。姚向掌管四方的军阀四月请教。四月推荐鲧治水,鲧治水九年未果,在玉山被舜杀死。这些都是无私的。汉高祖任用了张亮、萧何、韩信三个杰出的人,采用他们的战术,来破坏霸王项羽的攻城,也是因为大公无私。只有能掌握自己命运,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有帝王精神。凡是做将军的,帐篷前都有旗帜,带领军队维护社会稳定,惩罚对人民有罪的叛军。既然接受了武器,掌握了兵权,肩负了责任,就要爱护其余的军队,静待其余,开荒养兵,根据敌人的动向调动和部署军队,这样才能操纵和控制战局。就像老虎的咆哮,龙的崛起,他的威望和气势,谁也无法抵挡和夺取。孔子说,我会在战斗中获胜。孟子说,谁是我的对手!这就是一个将军的才华!只有那些忠诚聪明,为公众和国家服务的人才能成为将军。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能被称为汉奸和强盗。利己的人必然会抢劫财物美色,滥杀无辜。朱亥受到尊重,被请到前座,樊哙因为勇敢,被请到前堂。信奉教我负天下而不教天下负我的曹,如何吞并天下?就是忘了别人女儿的礼物,想着一顿饭的恩情,让感恩的人没有留恋。陆士警告说,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为别人策划谋反,对自己没有好处。神与民是反对战争的,改朝换代是有规律的,就像大雨驱除邪气,太阳出来融化坚冰。有一次晚上看天象,发现汾津地区会有圣贤。如果能靠实效,也能成就财富。"

石密听了,冷笑道:“杨迪杀父得天下。我为有美德的人树立了榜样。当我举起双臂,人民一定会响应,带着疾病走出去。什么城市攻不下?成功则得天下,不成功则分国称王。”两人本是恋人,不欢而散。不久,李密被发现在墙上写诗,不得不逃走。第一,他在瓦岗寨称王。后来他记住了魏先生的话,投降了唐朝。但他的野心驱使他再次造反,最后被打败被杀。所以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总是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就像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也会通过他的风度气质表现出来一样。

傲慢而贪婪,傲慢而自大。

荀夭,姬姓,致仕人。知氏因荀氏而称荀氏。当时人们尊称他为智伯,谥称他为项,所以称之为智。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出现的一位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领袖。他在荀家排行第五,在智家排行第三。在位期间热衷于扩大支氏家族的影响,使得晋国政治呈现出支氏家族独霸天下,压倒三清的局面。他有取代金派的一切物质条件,但最终还是死了,被世人嘲笑。

智伯狂妄自大,野心勃勃。他想吞并赵、魏、朝鲜,称霸天下。一天,智伯在兰台与南王侯汉康和魏王侯韦欢喝酒。他有点醉了,在宴会上取笑韩康。他还侮辱了魏欢子的家臣段贵。事情发生后,有人对智伯说:“你会给国王带来灾难的。”智伯笑曰:“祸从我出。赵、魏、韩都在我手里,我只求不连累他们。谁敢给我添堵!”他向韩国要地,韩康很生气,说:“这太不像话了。我为什么要割让土地给他?”他的臣子劝他说:“智伯蛮横,不如先给他。他一定会向他国索要,诸侯国恨他就好办了。”于是韩康子把一座万户城送给了智伯,智伯很高兴。

不久,智伯又派人去找魏了。魏欢子说:“这个人太狂妄了,我绝不给他!”左右都劝他:“智伯不但狂妄,而且贪婪。他胃口很大,不会轻易满足。国王给了他土地,他会更加嚣张,看不起其他国家。当诸侯国都起来反对他时,他将处于危险之中。”于是魏也割地给了智伯,智伯更高兴了。然后他向赵要土地。赵王赵襄子对使者说:“告诉智伯,我没有土地给他。”智博很生气,觉得很丢脸。

于是他率领大军攻打赵。赵襄子逃到晋阳,智伯很快包围了晋阳,甚至韩国和魏国的军队也加入了战斗。赵襄子坚守城池,智伯围困晋阳一年多,仍无法攻取晋阳,于是挖开晋河的堤坝,淹没了晋阳。晋阳城本是汪洋的一片,但军民更加坚决,绝不向智伯屈服。智博洋洋自得。他认为晋阳城撑不了多久了。大军一入城,赵的君主和臣民都是囊中之物。

这时,智伯的谋士皮贝对他说:“陛下,依我看,韩和魏都有异心,应该多加注意!”智伯问为什么?翟丕曰:“齐王与他们会合,击败赵,将赵分为三份,由三族平分。现在晋阳即将被攻陷,但汉魏的君主们非但没有喜气洋洋,反而显得忧心忡忡。我认为他们害怕在赵灭亡后受到威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翻脸的。”智伯说:“即使他们有心反抗,也没有勇气。他们只是看到我的军队所向披靡的时候感到害怕。这时,赵襄子派他的宰相张萌到韩伟的军营里私下谈话,告诉他们智伯既傲慢又贪婪。如果赵国被灭,他不会就此罢休。现在轮到你和魏了。何不从内部着手,除掉智伯,再将国家一分为三?”韩、魏两国君主早有此计,当即同意,于是一起发愿灭金。

张萌说起从军营出来,正巧遇到志国。志国赶紧入帐,对志伯说:“我担心韩、魏会有变故。”智伯不同意。志国说:“我刚才看见赵翔和张萌说话。他表情拘谨,态度傲慢。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郭襄怎么会有这样的表情?所以我推断韩、魏、赵一定是达成了协议。”智伯不耐烦道:“不要疑神疑鬼。吾已与韩、魏约好,今赵之地已分,如何食言?”继续,不要再说了。"

志国还是不放心,找了个借口去见魏国和韩国的王子,然后去见智伯说:“我见到魏国和韩国的王子时,他们的表情和神情都变了。他们一定背叛了你。依我看,还不如杀了他们以消除后患!”智博说:“他们已经来了一年了。如果他们想造反,他们已经造反了。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我是说他们的军队来了,怎么杀他们?”虢曰:“即使不杀,亦当小心。魏国有一个叫赵霁的臣子,南朝鲜有一个叫段规的臣子,两人都能左右国君。大人可以与他们约定,攻克赵国,给他们每人一万元的赏赐,这样他们就会劝国君回心转意。”

智伯摇摇头说:“这不是个好主意。我答应了赵三分,这两个人我各给一万。我会得到太少。晋阳就在眼前,不必多言。”智恩走出营帐,叹了口气说:“情况这么紧急,智伯却固执己见。这已经离死亡很近了。”所以,他离开了军营,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张萌谈及回城之事,对赵襄子说:“我终于不负使命,但出营时,遇到了志国。从他的表情判断,他一定看到了什么。如果他告诉志波,会毁了我们的大事。”赵襄子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对。智伯一旦有所怀疑,就会防备我们,我们的处境就危险了。”张萌说:“士兵非常昂贵,所以我们不妨今晚就行动。”于是派人去和韩、魏商议,当夜就一起攻打。

深夜,赵襄子派人挖堤坝,河水冲进了晋军军营,晋军一片慌乱。这时,赵军从城上打了回来,金军迅速反击。此时韩、魏两军从侧翼交战,金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智博被意外的失败惊呆了。刚想逃跑,就被包围,成了阶下囚。就这样,狂妄的智伯被处死,晋国的土地被赵、魏、汉瓜分。

用猎枪找三样东西,巧挖三个山洞。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无法养活自己。他告诉孟尝君,他想成为孟尝君旗下的一个餐厅。孟尝君问,“冯谖的爱好是什么?”左右回答:“我没有什么爱好。”他又问:“他的天赋是什么?”左右回答:“没天赋。”孟尝君笑着说:“好吧。”我收留了冯谖。人们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给他粗粮。呆了一会儿,冯谖靠在柱子上,用手指敲着他的剑,唱道:“长川,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人们告诉孟尝君冯谖唱的歌。孟尝君说,“给他鱼吃,就像普通人一样。"

没过多久,冯谖又靠在柱子上,叩击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可以出去了!”周围的人嘲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当作公客。”于是冯谖坐在车里,高举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夸口说:“孟尝君待我如上宾!”过了一会儿,冯谖又一次举起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我们在这里养不起我们的家。“他周围的人都讨厌他,认为他贪得无厌。

孟尝君知道后问:“冯先生有亲戚吗?”回答:“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去喂养冯谖的母亲,以免使她穷困潦倒。就这样,冯谖停止了歌唱。后来,孟尝君出示了一张通知,问他的公众:“谁熟悉会计,可以替我向学弟讨债?”冯谖签上自己的名字,说:“我可以。”孟尝君看到这个名字很惊讶,问道:“你是谁?”周围的人说:“就是那个拿着长钹回来的人。”孟尝君笑着说,“这位客人真有才华。我委屈他了,还没见过他!”他立即派人邀请冯谖来见他,并当面道歉:“我被琐事弄得筋疲力尽,被烦恼弄得心烦意乱;另外,我身体虚弱,笨手笨脚,整天埋在国事家事中,对你疏于管理,你却一点也不意外,愿意去雪地里替我讨债,是不是?”冯谖回答说:“我想去。”于是我收拾好车马,收拾好行囊,装上合同票据,出发了。

告别时,冯谖问:“债收了,我还能买什么?”孟尝君说:“你看看我家缺什么就知道了。”把车开到了薛那里,派人去找欠债的人核实房契。核实后,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将所有债务交给债务人,并当场烧毁债券。所有的人都高呼“万岁”。冯谖开着车,马不停蹄,直奔七都,一大早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孟尝君很惊讶。他马上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来见他,问:“债都收齐了吗?你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孟尝君问:“你买回来的是什么?”冯谖说:“你曾经说过,看你家里缺什么,我私下考虑,你的宫殿里满是珍珠财宝,马厩外有许多猎狗和马匹,还有许多美女。你家里缺的只是‘仁’,所以我用欠条给你买了‘仁’。”

孟尝君问:“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说,“现在你只有一小块雪域。如果不爱惜百姓,把百姓当孩子看待,怎么可能以商人的方式从百姓身上获利?所以我擅自伪造了你的命令,把债给了百姓,顺便把房契烧了,让百姓欢呼‘万岁’。这是我给你买的‘仁’。”孟尝君不高兴地说:“我知道,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卓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把我以前国王的臣子当我的臣子。”孟尝君不得不回到他的领地雪帝。还不到百里,雪地里的人都在路边欢迎孟尝君。孟尝君看到这一幕,回头看着冯谖说:“我今天看到了你丈夫给我买的‘仁义’。”冯谖说:“狡猾聪明的兔子有三个山洞可以躲避死亡。现在你只有一个山洞,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给你挖两个洞。”孟尝君同意了,送给冯谖五十辆汽车和五百斤黄金。

冯谖向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各诸侯国,谁先遇到他,谁就能使国家富强。”于是惠王让出了相,把原来的宰相改为上将军,并派使者用千斤黄金和一百辆汽车雇佣了孟尝君。冯谖先把车开了回来,并警告孟尝君:“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嫁妆。一百辆车,这是高贵的使节,但你不能答应。”魏的使臣多次往返,但坚决不肯去找魏。

炫姬国王真的听到了这个消息,国王和他的臣民都非常害怕。遂急遣太傅千斤黄金,驾二匹漆马车,带一柄宝剑,径到薛地,向赔礼道:“因我无知,受先人蛊惑,又受周围奸诈小人蛊惑,所以得罪了你。我知道我配不上你的帮助,但我希望你把先王的祠堂打理好,回国治理全国人民。”冯谖还告诫孟尝君:“希望你能向齐王要前王传下来的祭祀器皿,在雪地里建一座祠堂。”祠堂建成后,冯谖回到孟尝君:“现在三窟建好了,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辨忠奸,误杀良臣。

性格直爽的晁错,行事雷厉风行,很少考虑后果,得罪了很多人。汉景帝时期,分封制的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作为内史,晁错上书景帝,提出了减藩的建议,并陈述了与减藩政策的利弊。

当朝廷商量割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开始策划发动叛乱。他先是派中医找焦西王刘绍密谋,约* * *以声讨晁错为名起兵夺天下,以“分二主”。刘濞听了高的回报,怕反悔,于是乔装改扮,秘密前往焦溪,亲自与订下叛约。刘觅联系了齐国和棣国,刘濞联系了楚国和赵国,约定一起造反。

景帝三年正月(前154),吴王刘濞先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造反,向诸侯国发出宣言,以“峻青一方”的名义攻击晁错,旨在非法对待、侮辱诸侯国,不以诸侯国君主之礼对待刘的骨肉,故欲出兵。同月,胶西王刘绍带头杀害朝廷任命的官员;然后胶东王刘雄渠、淼川王刘闲、楚王刘弼光、刘鹗、赵王刘燧都起兵西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等七国联军造反,以惩罚晁错为名,晁错处境十分危险。

这时候晁错本人有两件事处理不当,增加了危险性。一个是他向景帝建议景帝用他亲征,他却留在长安,这让景帝对他产生了怀疑,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攻击他的借口。一个是调查袁盎预见吴王和刘濞阴谋谋反的罪行。本来袁盎和晁错之间的偏见就很深。每当晁错在坐,袁盎就走;袁盎坐着,晁错走着:他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袁盎担任吴国祥,接受吴王刘弼的贿赂。晁错当了古代御史,就派人去查袁盎受贿案,以此来定他的罪。景帝手下留情,为民降职。

吴楚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晁错想进一步惩罚袁盎的罪行。他对属下官员说:“袁盎受吴王贿赂,庇护他,说他不会造反。今吴王谋反,应审问袁盎,以预吴王谋反之罪。”御史府的一位官员说:“现在这样做恐怕不好,估计袁盎也不会提前知道叛乱的事。”晁错因缺乏证据而犹豫不决。但是,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把晁错说的话告诉了袁盎。袁盎吓坏了,连夜去见窦颖,商量对策。他们都是晁错的敌人,决定通过谋杀晁错来保护袁盎。

于是窦颖进宫,让景帝召见袁盎。当时景帝正在和晁错商量分配店铺的事。景帝召见袁盎的时候,晁错也在坐。景帝问袁盎:“你以前是吴襄,现在吴楚造反了。你怎么看?”袁盎说:“你放心,你一定能破吴。”景帝曰:“王武金山用铜铸钱,煮海水为盐,引天下英雄,化灰,造反。如果他没有精心策划,他会这样做吗?你有什么依据说他什么都不会?”

袁盎说:“吴王赚钱煮盐为利,何处能诱英雄?”如果吴王真的得了英雄,只会帮助他做正确的事,而不是造反。吴王招的都是私铸钱币的流氓子弟和亡命之徒,所以互相勾结闹事。"

这时,晁错插话道:“袁盎,你计划好了出路!”景帝又问袁盎:“你有什么对策?”袁盎趁机说:“请命令身边的人退出。”景帝叫左右两边退下,只剩下晁错一个人。袁盎说:“我应该不知道我说了什么。”景帝只好让晁错也下台。晁错退到东厢房,心里很是愤懑。

袁盎对景帝说:“来信说,晁错抓住诸侯的过错,擅自夺取封地。所以他以谋反为名,想杀了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于是就不打了。今天的计划只是将晁错斩首,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夺的封地,这样我们就都可以不流血不打仗了。”袁盎的言论完全符合吴王刘濞谋反宣言中的“峻青一方”策略。景帝没有识破,同时因为吴楚兵强大,害怕,听了袁盎的话。靖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这个世界,我不会爱任何人。”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说法,即他准备以牺牲晁错的生命为代价来乞求吴楚和其他国家撤军。于是,景帝封袁盎为太常,让他偷偷收拾行李,前往吴国。

十多天后,宰相陶青、廷尉张鸥和(主管在京治安的武官)陈嘉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指责晁错提议景帝亲自远征,自己留在长安,并在战争初期让出一些地方,是“无臣子之礼,是大错”。晁错应该被砍头,全家被杀。景帝为了得到暂时的安宁,不顾晁错多年的恩宠,毫无良心,批准了这篇论文。这时候晁错自己完全被蒙在鼓里!晁错被杀,完全是一次突然袭击。

景帝派了一个副将到晁错家里传达皇帝的命令,骗晁错说要上朝。晁错穿上朝服,跟着副将上车走了。车马过长安东城,副将止步。突然,他拿出圣旨,念给晁错听。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打拼的晁错,被腰斩了。景帝杀了晁错后,以太常官职派袁盎到吴国,通知他晁错已被杀,恢复被割的封地,要求吴王退兵。此时的刘濞已经打了几场胜仗,拿下了很多地盘。

刘濞笑道:“我是东皇。我崇拜什么字母?”于是拒绝见袁盎,把他留在军中。他想让袁盎加入叛军,任命他为将军,但袁盎拒绝了。吴王刘濞派校尉带五百兵在军中围住袁盎,欲杀之。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大营,终于回到长安。吴王刘濞就这样揭穿了他所谓的“峻青一方”的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到长安报告军情的上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死了,吴楚撤退了吗?”邓公说:“吴王准备造反已经几十年了。他对割他的封地很生气,要求惩罚晁错。那只是借口,他的本意并不是单独反对晁错。现在杀了晁错,恐怕天下百姓都会闭嘴,再也不会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

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国越来越强大,朝廷控制不了,所以建议割掉他们的封地,以加强中央的统治地位,这对全世界都是有利的。”计划刚开始实施,全家被杀。这就在国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国外给诸侯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听了邓公的精辟分析,他在杀死晁错和吴楚后仍不退兵的事实,让景帝如梦初醒,低头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