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健康,如何合理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影响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了解影响作物健康生长的五个关键因素:根系矿质营养、根系水分、根系氧气、叶片光合作用条件和生长环境条件。这五个关键因素受许多子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也存在复杂的交叉效应。只有这五个关键因素最适合农作物,农作物才能健康茁壮地生长。这五个因素的满足度越高,作物就越能稳定生存。
比如土壤酸化会影响氮肥的吸收和效率。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越容易过量施用氮肥,最终导致土壤微生物失衡,土壤更加酸化,甚至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最终引发一系列负面多米诺效应,最终导致作物衰弱死亡。解决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找到抑制氮肥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补充更多的氮肥。在问题出现后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习惯性程序。但问题的关键是,近因和对策都是虚幻的吗?即时对策的衍生问题有哪些?
病虫害频发,要反思养殖环境到底怎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农业也受到了工业化形式的影响,进行了自我革命,改变了农业以往的耕作方式,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主流。由于人类在生产方面的努力,虽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满足,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耕地土壤恶化,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超标,耕地流失,水源枯竭,农村衰败等等。我们国家因为人口基数大,频繁被挤压,更早的面临这些问题。
农业定义?害虫?它在本质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定的昆虫和微生物被定义为害虫和疾病,因为它们影响人类的经济利益。病虫害往往发生在作物长势弱或种植过密的地方。但病虫害确实是农民的良师益友,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资源回收、弱化和保留力量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是什么人为因素导致了农作物歉收?
昆虫、微生物等。,随时包围人类精耕细作的农作物,未经农场主人同意,偷吃腐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它们只是发展了自己的生存本能,继续执行生命中的重要使命。
人类刻意种植的大规模农作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在自然界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在野外看到大规模的单一植物。即使生命力很强的竹林,也必须挖笋熏竹,否则20年内自然死亡。所以,庄稼是自然借的?病虫害回收当然是合理的。必须注意的是,人类用来抵抗自然力的积极行动,往往由于无知和过度而导致不可逆转的绝望。
应牢记安全、可追溯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的产业,还具有物种保护、生态稳定、乡村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功能。当人类只专注于农业生产时,农民就会在不经意间陷入工业生产的思维,继续不当影响人,让土地继续恶化。让这些功能完全丧失,连原本追求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如以前了。
面对全世界自由贸易竞争的趋势,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让农业的发展做到极致,不可替代,甚至结合人文观光的农业模式,才能免受自由贸易竞争的威胁。安全、可追溯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素。
农业发展不要只靠农业法谈生态利弊
所有的养殖场所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内化的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如果能融入耕作地的当地生态系统,就能稳定生存,远离农药和污染。只要制定了目标和实施方案,各地农业都有机会发展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让农作物健康生长。
当今舆论中简单的二分法,将农业区分为崇高的有机农业和负面印象的普通农业。我们需要回去复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每个人的责任?是不是懒得指望问题瞬间解决?农作物的成长,孩子的成长的过程,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培养,不是工厂生产线加班加点就能达到的,也不是人为硬实力能雕琢的。有了以上思路,面对农业操作,比如精准施肥,就可以适当的评估和实施。
精准施肥,超前思维,合理施肥
化肥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因为化肥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被生态杀手所偏袒。
为了减缓生态影响,2015年,中国提出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力求合理化施肥,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但严格来说,在实际的种植和耕作中,农民还是要跟着感觉走,跟着邻田走,跟着经验走。
稍有肥料知识的人都知道,磷不易淋溶或移动,可以作为农业施肥残留的指标。研究表明,农田土壤磷含量在50~200mg/kg范围内较为适宜。当田间土壤中磷含量超过200mg/kg时,就意味着过量磷肥的浪费和农业土壤中阳性养分的固定化,如钙、镁、钾、铵、铁、锰、铜、锌等。这些现象在重要的农业产区随处可见。此外,磷矿开采往往伴随着重金属,如砷、镉等,也可能成为磷肥中的有害杂质。
作物所需矿质养分的天然来源可能是土壤中的母质,而这些天然来源释放的矿质养分的数量和速率肯定不能满足人类栽培作物的需要,因此人工施肥被视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既然农业上有施肥需求,化肥和有机肥都有生态影响的风险,那么合理施肥就不能仅限于化肥,还必须包括有机肥。
接下来通过精准施肥的进阶解读来阐述合理施肥,希望让施肥朝着更精准、公正、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向发展,也带来不同的思考角度。
关于精准施肥的最高原则,我认为是:少即是多,如果真的要给,就给庄稼,不要给不需要的人。更具体地说,当作物表现出养分不足时,首先要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不从外界输入材料或资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施肥应作为改善作物缺肥的最后选择,也就是说,当所有措施和方法都无效时,再考虑施肥。
所有外来的材料或资源,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投入使用,否则可以下去,但摆脱不了。很多农民朋友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习惯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环境也就形成了。怎么会有一些神奇的产品可以轻松改善自己长期面临的困境?
肥料落入土壤后,会与周围环境发生迅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并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缺乏直接补充A元素的线性思维,在当前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异常的情况下,越来越不可行。A元素的积累不一定能有效改善A元素的缺乏,甚至会影响B元素的有效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肥料拮抗和增效,并导致更多的问题。
就算找错了肥料,也不能像扫把扫地扫灰尘一样拿出来。在方便获取肥料的前提下,过量施肥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农民往往担心葡萄生长后期甜度不够,颜色变化差,所以在葡萄生长后期大量施用磷钾肥。钾肥过量常引起钙拮抗,导致葡萄后期烂果;过量磷的积累也容易导致微量元素的缺乏。
施肥是基于改善土壤健康的原则。
基于以下原因,精准施肥在当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大比例的农业用地是连续耕种的,土地往往存在养分缺乏的问题,但也往往存在肥料利用的问题。肥料的许多来源是矿物质。既然是矿产,矿产不可能无休止的开采,化肥的成本必然会上升。因此,生产者可以通过精确施肥来改善土壤质量和作物健康;施肥不当不仅会浪费金钱,积肥污染,还会影响土壤健康,浪费其他工作时间。
精准施肥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除了施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缺肥的问题?应该优先考虑执行。施肥更可能是一种改善土壤健康的好方法,而不是看成年作物的矿物质营养供应。肥料养分的释放时间是否接近作物需要肥料的时间。肥料养分释放的空间与作物肥料需求的空间接近。是否要消除其他肥料养分限制因素?施肥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吗?肥料成分有拮抗作用还是协同作用?其他必须配合施肥的改良工作。土壤肥力分析常作为施肥的参考,但结果仅代表取样样本的肥力成分,无法评价土壤的其他生物或物理性质。施肥的内容并不总是一样的,有适当不断修改的可能。如果人工能力不如预期的准确,我们不妨尊重自然土壤的机理,还原土壤的良好面貌。比如提高深层排水,让氧气到达更深处,合理提高有机质(可以维持在3%),加厚有效土层,多样化微生物相。土壤中的水、矿物质养分、温度和pH值的缓冲性能自然增加。作物和土壤将保持紧密和准确的运作,没有太多的关注。如何在实际领域中实现上述考虑?以常见蔬菜的大棚种植为例,固定的设施使得大型犁无法在地里翻耕,这些菜地的土壤会有30厘米深的犁底。再加上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差,氧气和水的渗透性很差,会对蔬菜根系和土壤环境造成很多不健康的逆境。
有专家指出,土壤板结会限制水稻根系的长度和密度,降低根的重量。也就是说,压实和通气胁迫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也有专家指出,根系土壤孔隙水的饱和与压实问题会导致土壤中二价锰离子(Mn2+)对作物根系的毒害风险增加,以及土壤中的氮素挥发。
关于常见蔬菜大棚的缺氧情况,特别是大雨或灌溉后,土壤缺氧导致四种情况:
硝化作用不好,作物缺乏硝态氮。土壤中即使有一点点硝态氮,也会很快被淋溶掉。锰中毒。脱氮和挥发。根逆境,如单纯缺氧或硫化氢和甲烷伤害。这些原因会减缓作物的生长,如萎蔫等。农民经常抢着施肥,但施的肥不能有效利用。不能被作物有效利用的肥料会继续积累并固定在土壤中。很多土壤检测报告显示,地面是肥料库,但叶植物仍然营养不良,这就是铁证。
肥料的过量积累还会增加土壤的电导率(EC值),造成土壤微生物相的单调,从而继续恶化土壤的生物结构,为日后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埋下伏笔。而肥料的过度积累可以让杂草获得足够的养分,除草剂的施用就成了必经的程序,恶性循环开始运作。
针对前面提到的蔬菜种植中常见的情况,如何实施精准施肥?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遵循科学,才能有根本的解决办法。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要优先改善排水不畅的问题,避免大雨或灌水后缺氧,这样才能改变上面说的四种缺氧情况。当根系胁迫解除时,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必要的施肥量。因此,施肥前应确认施肥的必要性,叶类作物可以利用好叶面肥,有效控制肥料供应。通过改善排水不畅的问题,作物根系可能会深深扎根,水分利用效率会提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灌溉,随着地面施肥的减少,杂草的生长速度也会减缓,甚至可以少用除草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决定控制哪种肥料,增加哪种肥料,并不断跟踪修正。氮、磷、钾过量是常见的,需要减少施用量。适当补充粗纤维腐熟有机肥或轮作豆科绿肥作物。土壤弱酸化或碱化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如果是酸化,可以施石灰等物质改善;如果存在土壤碱化问题,可以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来逐步改善。由于化肥原料获取的便利性,以及在实际施用中未能科学评估施用量,出现了作物长势不佳、病虫害,甚至农产品安全等诸多问题。
肥料过量就是污染,要控制施用量。
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都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污染。欧洲因为土地辽阔,河流蜿蜒,速度慢,上游国家的污染物可能成为下游国家的噩梦。为了避免利益纠纷和环境安全,欧盟成员国严格规定了农用土壤磷肥的年用量。
比如爱沙尼亚规定磷肥只有有完整的使用记录才能施用;畜禽粪便或其他有机肥的施用量每年不得超过1.6公斤/亩。虽然化肥可以用来补充对磷的需求,但必须在规范范围内,规范考虑了作物需求、土壤质地、良好农业规范(GAP)等。根据土壤磷素指标,设定化学磷肥施用上限。再比如,德国规定农业土壤磷含量至少6年要测1次。磷肥施用总量必须进行收支平衡计算;硝酸盐残留也受到控制。
所以我们国家也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方法,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施肥,促进作物生长,又不影响和威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