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拉思想中的真善美
柏拉图的思想很丰富,这是现在一些学者不认可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其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柏拉图出生于奴隶主和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我喜欢艺术和哲学,也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他成长的时候,正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立的时候,也是奴隶主争权夺利,主张更多民主或专制,相互浴血奋战的时候。漫长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斗争的残酷现实深深影响了柏拉图的思想。此外,希腊两大宗教的宗教意识,如奥林匹克之神和俄耳甫斯,也不容忽视。因为成年后热爱诗歌和戏剧,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美学的种子。总的来说,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对柏拉图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如米利都、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和埃利亚斯的自然哲学,以及智者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赫拉克利特的伊利亚学派的万物变化论、巴门尼德的宇宙永恒抽象论、苏格拉底的以善为基础的哲学和伦理学对柏拉图的思想影响最深。其中,苏格拉底的大无畏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未来抱负的确立影响最大。因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和朋友,所以可以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道德基本上成为了柏拉图学说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是柏拉图思想形成的直接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之所以能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勤于学习研究、多次游历、广集贤才、建立学术园区有关。
据相关资料显示,柏拉图一生著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菲多》、《菲德罗》、《巴门尼德》、《乡村》、《饮酒》、《希波克拉底》、《智者》、《菲利布斯》、《蒂米奥》、《法律》等30多部对话录和13封书信。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一般会区分真伪,确定作品的分期。目前公认的25篇对话录和1篇对苏格拉底的道歉是柏拉图写的。在13封信中,第七封信被普遍认为是可靠的,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
我们从一些公认的著作和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来探讨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
第一,真实存在和唯心主义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纯粹自然哲学的一般宇宙观,而是宗教与伦理相结合的自然宇宙观,最初是为他后来的思考而创造的。虽然柏拉图的世界观被罗素否定,但肯定的人也不少。我觉得不能像罗素那样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研究,明辨是非。
首先是他的客观实在本体论。在他的代表作《蒂米奥》中,他认为整个宇宙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实在,其中有神、观念、空间和混沌的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者,上帝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和创造者,他是永恒不变的实在。但柏拉图的宇宙神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神基督,宗教神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上帝不能创造思想,空间和物质的基本元素。和希腊神话里的神不完全一样,童话故事那么多。柏拉图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中的自然神,是自然创造中的主宰、统帅、管理者、创造者。他在谈到上帝的手掌统治宇宙,创造宇宙时,有时称之为“工匠”、“宇宙之父”、“泥奇”,所以上帝对于宇宙是一个外在的实体,在政治家那里被称为外力。
二是理念,是宇宙中第二个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现实。在《巴门尼德》中,说它们都是独立的实体,排列在整个宇宙和自然界中,为上帝的创造所用。是什么想法?从大量的对话来看,观念是上帝创造万物时所使用的模型和标准的样子。比如柏拉图在《提米奥》中说“上帝用类型和数字塑造他们”,这个类型就是理念的意思。因为型与数有关,所以观念可以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事物本质规律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事物形成的内在原因。比如某种材料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和基本结构进行加工,就一定会形成某种东西。在柏拉图看来,宇宙形成之初,观念的实体和物质的实体是分离的,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正是因为上帝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两个实体才在上帝手中结合。概念是模型,材料是材料。就像把面粉揉成一个模子做各种各样的蛋糕一样,上帝就是这样创造了万物。事实上,观念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再次,是空间。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空间是一种空的存在,就像我们普通人感知的空房子、空地方,是存放东西的地方。在《蒂米奥》中,他是这样认为的:“第三种存在是一个永久的、不可毁灭的空间,它为所有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场所。”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它们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是柏拉图的思想把他们分开了。想不到时间是他后来制造的。比如《蒂米奥》里说:“日、夜、月、年,在日被造之前,是不存在的,是在日被造的时候被造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存在的空间不仅是空的,而且是静止的。
最后,宇宙物质混沌理论。在他看来,最早的宇宙物质是一种完全无序和混乱的存在,是一种像神和观念一样的客观实在。这个客观物质就是水、火、土、气。所以,仅从这一点来说,柏拉图并不能完全把他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人并不认同,而是将其定义为二元论。我觉得二元论更合适。
然而,这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多变而混乱的世界。因为上帝的不满,因为上帝的仁慈,在上帝的控制下,世界变得和谐、有序、完美。但是不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世间万物还是在变的。它不像上帝和思想的世界那样永恒不变。两个世界的区别在于,物质世界是感性世界,“看得见的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变化和生成的世界。虽然世界可以被人类看到,但是我们却无法理解他们。上帝和理念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可知的世界”,一个永恒的世界。虽然人可以认识这个世界,但这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这种两个世界的理论是柏拉图二元论的思想基础。这个“看得见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但在这个物质世界中,首先混乱无序的物质元素世界才是真实世界,而工匠创造的现象世界,虽然有条不紊地运动,却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世界,所以这些不断变化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东西。另一个“可知世界”是真实的,但它们不是物质,而是神、灵魂和观念。所以这些东西和物质世界相比,是看不见的,不现实的。它们只能依靠灵魂的理解,属于灵魂的范畴,所以自然属于灵的范畴。可见,柏拉图思想下的二元论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但不是唯一的。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中吸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柏拉图的现实世界中,除了上帝的无与伦比的存在,观念的存在才是主要的。因为理念不仅是让宇宙中的事物有序存在,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 * *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熟悉的概念、本质、共性等等。什么概念、本质、一般的东西会变成具体的现实?因为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相对具体的现实,所以和我们对概念、本质等等的理解有些不同。虽然它不是个体的具体现实,但它是范畴的具体现实。举一个它自己对床的概念的例子,虽然这个床不是具体的床,但是它是我们看到的一般的具体的床或者模型。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床的样子和型号,但它先验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和灵魂中。人们对床的认识是基于通过记忆在头脑中对床的概念知识。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先验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灵魂回忆论基础上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菲多、菲德罗、菲利普身上看出来。他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朽的,是转世的。在永恒的可知世界中,灵魂早已熟悉了各种观念。当灵魂进入一个出生的人体时,灵魂就和人体一起进入了一个可见的世界。所以,这个人的知识和理性,是由观念中固有的知识和理性,再通过灵魂的记忆而获得的。人的教育和学习只是灵魂记忆的一种形式。
另外,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相当有分量的。因为上帝要创造这个世界,它的目的就是至善。在“蒂米奥”一章中,阐述了宇宙的生成。这是上帝的动机和目的:上帝总是期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的和完美的。当他发现整个可见的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序的运动中时,他想到了秩序、善和美。上帝用这种秩序、完美和美来改造世界,用的方法是“用类型和数字来塑造它们”,也就是用观念来塑造它们。也就是说,事物的完美与存在的理念密切相关,理念与美善相连。
有与无是对立的,也就是真与假是对立的。在这个宇宙中,不存在的、虚假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在柏拉图关于真实实体的论述中,他也谈到了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镜子里反映出来的一切;艺术家创造的东西等等,因为都是“影子的影子”,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其次,普通工匠做的床,广义来说,包括现实中产生的一切,都是观念的影子,也就是柏拉图对观念的“分享”或“模仿”,所以不属于真实存在。还有受赫拉克利特“变”论影响的柏拉图,“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由此产生的“生成”论就包含在内,即世间万物的生成都是迫在眉睫而又灭绝的,从来不是恒定的,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所以现在存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与此相关,关于时间的存在,柏拉图也认为只有现在时才是真正的存在,过去式和将来时只能是时间的影像,所以不存在。
第二,善和目的论的至高无上
善与善的概念在《国家》和《蒂米奥》两篇文章中阐述得最为清楚。善良是至高无上的体现。第一,上帝是善的化身或代表。第二,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高于一切知识和真理,比一切知识的对象“更有尊严和力量”。因此,善的观念是观念中最高的观念。可以说,在这个宇宙中,善与神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永恒存在。
柏拉图的善的理念是“分”或“仿”,让宇宙充满了善的理念。这是上帝善意希望和创造宇宙的一个目的,是上帝目的的具体体现。上帝的善意是希望宇宙不混乱,而是和谐有序,完美无缺。所以上帝的仁慈是一个好的目的。这种善意的目的,体现在整个宇宙中,就是和谐有序的自然,即自然的生成是在观念的引导下形成的,没有混乱的恶;反映在社会上就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国,有能治理国家的君王,有善于保家卫国的勇士,有善于生产经营的臣民。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相处;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智慧、勇气、节制、正义、* * *四种美德的良好修养的统一,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善的反义词是恶。其恶之源,在自然界,是自然界本身的混沌。比如在《Epinome》中,他说:“不规则、无序、笨拙、缺乏节奏感、不和谐”是恶的根源。就社会而言,他在《蒂米奥》中认为,那是因为身体和灵魂“受到各种可怕的、不可抗拒的情绪的影响”。他补充说:“这些感觉,首先,快乐是罪恶的最大诱惑者;其次,有痛苦,这是向善的障碍;再次,急躁和恐惧往往会给人愚蠢的想法;还有不容易说服的愤怒,希望人容易误入歧途。"
至善是上帝的意志和目的,也是社会人的愿望和目的。他在《国家》一文中说:“每个灵魂都追求善,并把它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目标。”在一个国家,只有那些充满智慧、勇气、中庸和正义的人,才是这个国家最善良、最有道德的人。虽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乌托邦式的,但它充分显示了柏拉图对善的目的的追求和他对宇宙充满善的信念。
目的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研究范畴。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沃尔夫到康德,几乎都认为宇宙是有目的的,是有一种外力推动宇宙朝着完美无缺的方向发展和运动,这是目的论哲学的主要依据。这些哲学家认为宇宙的发展有一种完美的趋势。柏拉图的目的论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认为善的目的就是上帝的目的。善是事物的圆满、完整、完美,是善的意思。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物质、形式、动机、目的)中,目的是原因之一。沃尔夫认为老鼠是为了猫的猫鼠理论,康德对客观事物的目的论等等。虽然他们的目的论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深层内容分析,他们的目的论是与事物的和谐、有序、规律发展相联系的。目的是追求事物的和谐有序,符合规律;实现目标就是依法办事。所以在他们人性化的社会里,目的性和规律性是完全统一的。
至于目的论,在哲学领域,人们怕它容易与宗教或上帝扯上关系,所以它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没有价值。实际上,我不这么看。诚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目的论与他们的神学思想有关,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从其合理的方面。
所谓目的,它是人类主体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行动计划,与人类的欲望、动机、意志力的倾向密切相关。人的目的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部分。所谓消极,是指人的纯粹欲望引发的某种目的。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非理性甚至不合理的需求。由它,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从而造成社会灾难。积极目的是人们正确反映自然客观规律的结果,是人们在理性原则指导下形成的目的。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人们可以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形成一个美好的世界。对于两种不同的目的,有两种不同的客观反映,产生两种不同的客观结果。
实际上,人的积极目的是从客观自然发展中习得的,是自然给人设定的规范法则。所以人的目的也是自然的目的,自然和人的目的是相通的。所谓自然目的,其实就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大道自然”也指客观自然的发展是按照一种美的规律不断创造和改变自然。从结婚猜猜猜的BIGBANG,到人类的出现,再到人类社会向着更高的社会发展,似乎大自然是在美的规律作用下有目的地发展。这是自然辩证法。
第三,美的本质和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总是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真善美与美感和美放在一起谈。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真善美是一体的。关于美的讨论主要突出在《大希庇阿斯》、《饮酒》、《乡村》、《菲多》和《菲德罗》等章节。他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美的本质,二是美与真善美的关系。
1,美的本质
首先,柏拉图肯定了美是真实的。但在真正的美存在中,许多现象的美是不清楚的,比如小姐的美;一匹漂亮的母马;一把漂亮的竖琴;漂亮的汤锅;最漂亮的猴子,黄金和女神等。面对这么多美好的现象,相比之下,我们在推断什么是美时就不清楚了,所以在现象中讨论美时就觉得“美很难”。因为现象中的美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时候是因为“合适”;有时候是因为有用或者“有益”“好”;有时候是因为它能让人的“视听愉悦”之类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而是相对的、非固有的、可改变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他一直认为美的现象为什么是美的,是因为美的事物中有美本身,是因为美的现象“分裂”了美本身、本质或“美的观念”
美的本质或理念是什么?柏拉图在《会喝酒》一文中的一大段说得很清楚。他说:“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增无减。”因为这种美不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对所有美的崇拜者都是一样的。.....它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中...它存在于自身之中,是永恒的;所有其他美好的事物都是它的一部分。"
那么和谐是如何成为美的本质的呢?从柏拉图的宇宙观来看,和谐的对立面是不统一、不和谐、无序,是丑陋的。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今天和谐有序的世界是上帝按照“完美”的目的创造出来的。因此,和谐与真正的上帝、真正的善的观念和美的观念是一致的,并且由于美与善的统一,和谐既是善的目的,也是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和谐性,柏拉图在《饮酒》中关于神的爱这一节讲得最清楚。他曾在《国家》一文中说,“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而丘比特完全符合这个条件。首先,爱神是“年轻”的,“容貌美丽”是世人公认的;其次,神的爱有正义、勇敢、节制等各种美德。所以神的身心之美是和谐的,是美的最高境界的体现。爱神不仅本身是美的,而且引导人类和神去爱美,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所以他说,“当美丽的丘比特出现时,就不会有丑陋”,因为丘比特在人间“播下了各种幸福的种子”。这种快乐的种子是“各种美德”。它们是:“地球上的和平,海洋上的宁静,暴风雨的平静,还有甜蜜的芬芳,让我们安睡吧。”总之,美是上帝之爱带来的一种和谐与幸福。
看似是一个关于美的和谐本质的简单问题,但在柏拉图的思想中,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普通人是很难理解和看到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以他说:这种“纯洁无杂”和“神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的真理,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的,只有在某个时候,智者和高层次的哲学家才能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美是体验性的,相对的,比较的。这些都是美的现象,不是美的本质。
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在于和谐的理论在美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知识面,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认可。可能在观点上有些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即美的本质在于和谐、统一或一致。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和谐不是纯粹的和谐,比如绝对的唯一性;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和谐”等等。美的和谐是不和谐、不统一或不一致前提下的和谐,如混乱无序前提下的和谐,事物多样性呈现的和谐,矛盾统一后的和谐。在柏拉图的思想中,虽然没有如此深入的阐述,但其本质的思想内容也不过如此。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还有其他方面,我觉得他的美学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只从美的本质,从广义的美学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道出了客观美的发展的本质。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其事物的发展都属于美好的事物,即完美的事物。它们总是根据对立统一和多样性形成一个和谐的系统或整体。看看周围事物的发展,不是吗?美好的东西总是符合规律,符合目的,受人喜爱的。
2.美与真善美的关系
因为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美与善的观念都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中的,所以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是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是好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先说美与真的关系。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中,美的理念,美本身就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恰恰相反,那些经历中的很多美好现象,在柏拉图看来都不是真的,因为它们都属于观念的影子,都是从观念中模仿或“分割”出来的。因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只是对社会生活的描述。用柏拉图的话来说,艺术只是一个“镜中的影子”或者一个人物的“肖像”。所以艺术之美只能是社会生活之美的影子。对于美的概念来说,艺术之美隔着两层,比社会生活之美还要假,因为那是“影子的影子”。正因如此,柏拉图不欢迎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和艺术家的存在,提出要把诗歌艺术赶出理想国的家园。
先说美与善的关系。柏拉图在《国家》一文中说:“真理和知识都是美好的,但善的观念比两者都更美好。”《蒂米奥》一文中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美好的”。这些演讲表明,美与善是相同的。如前所述,在柏拉图的宇宙总体观中,他认为善的观念在观念世界中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美的观念必然是从属于善的观念并受其支配的。正因如此,在柏拉图的美学分析中,他始终认为灵魂的美高于一切形式的美。比如他在《饮酒》一文中谈到要让人认识到灵魂之美比肉体之美更高贵。《国》一文中,说普通人是“声与情的爱好者”,所以只讲究“音美”、“色美”、“形美”。只有哲学家和智者的爱好者才能看到和理解同类的美。在《菲利普》中,据说心灵的快乐高于所有感官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