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对中国的影响(汉语口语专题)(急)

一个新名词“韩流”正在充斥人们的生活,逐渐被大众接受。这背后的本质是中韩文化的碰撞。如何理解「韩流」?如何应对她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自从韩流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中国媒体首次使用以来,“韩流”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成为常用的媒体菜单之一。华人圈和东南亚国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了解韩国流行文化后,引起强烈反响。韩剧在13亿人口的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如今,随着韩国影视剧在中国、东南亚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热播,以韩国旅游、购物、时尚、美容等韩国品牌为标志的“新韩流”将随着“韩流”旅游战略的实施而掀起。

第一,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韩流发源地中国,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成为核心。韩国流行音乐通过《首尔音乐厅》的播出被国人广为知晓。从65438到0997,在中国上线的“首尔音乐厅”通过FM介绍中国大城市的韩国名曲。从1998开始,Kulong的带弓力的Sciabarra开始流行,最近开始流行的Babybox、SES、Myth、Lee Jung Hyun、HOT、NRG、宝儿等舞曲在国内年轻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2000年火热中国演唱会的成功,以及安在旭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65,438+00场演唱会,让中国人强烈的意识到了韩国流行音乐的存在。在中国,甚至出现了“哈汉族”、“韩范”等新词,用来指代沉醉于HOT等韩国舞曲,模仿韩国歌手发型和服饰的青少年。韩国舞曲让中国社会听到强烈震动。

第二,韩剧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003年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一项针对2000多名市民的问卷调查证实了整个国家对韩剧的痴迷。当被问及是否看过韩国最受欢迎的13电视剧时,回答看过一遍以上的人比例为:最高的为《蓝色的爱》68%,最低的为《成功的亮女》16.1%。这证明中国人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电视、VCD、DVD等媒介接触韩剧的。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人对韩国流行文化的消费因性别、年龄和收入而异。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电视剧在女性中受欢迎,韩国音乐在青少年中尤其受欢迎。而在

在京收入越低、在沪受教育程度越低的韩剧收视率越高(李2004:296~297)。相比之下,北方的“韩流”追随者比南方多。中国人频繁接触韩剧的现象,也从在中国上映的海外电视剧中,韩国作品占比很高这一事实得到印证。2002年,我国进口电视剧数量为133部(占总量的40.7%),其中韩剧67部。

(20.5%)排名第二;进口电视剧放映渠道:韩剧《蓝色生死恋》、《女主播的故事》占据港剧之后的第二、第三位(杨英军、温雨标、宋道英,2004:73)。韩国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还体现在每部电影进口价格的提高:1993《黎明之眼》和《嫉妒》每部售价400美元,而《四姐妹的故事》在2003年售价4000美元,最近热门电视剧的价格高于6000美元。对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亚洲国家的流行,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些观点强调韩国流行文化本身的优势,比如韩国歌手的唱功、有节奏的舞蹈、优秀的电视剧剧本作曲、演员的魅力、演技等。有的提出儒家文化的相似性,有的则从亚洲大众文化市场的地域性角度来解释(赵,2003)。

第三,“韩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韩国流行文化的流行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最有可能的是,韩国流行文化以华丽、精致、可亲的方式,展现了改革开放后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当前社会的各种诉求和矛盾。对于接触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物质万能的消费文化,处于诸多新的需求和矛盾中的中国人来说,用华丽的道具来表现爱情和矛盾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和家庭电视剧,有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偶像剧中,其纯真坚定的爱情,家庭剧中家庭成员间的温情,交织着有趣的故事情节,被认为是韩剧的亮点。

1“韩流”的背景是文化产业全球化、区域化的大趋势。今天,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和商品的国际流动正在加速,特别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了韩流现象(请参考何中原和杨,2002)。

中国自65438年至0980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以传媒业为主导的大众文化市场迅速增长。因此,对香港,台湾省和其他华人圈和海外流行文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剧和流行歌曲逐渐进入中国市场,成为韩流的起点。在电视广播迅速扩张的趋势下,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发展迅速。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从国产电视剧数量来看,从1980年的177集到1998年的9327集,数量增长了52倍。2002年,中国拍摄的电视剧有489部,9005集。但这种制作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很多频道对电视剧的需求,于是中国电视台开始严重依赖海外电视剧的进口。

2.“韩流”是随着这种文化商品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现象。由于对文化商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当然,物美价廉的韩国文化商品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韩国的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比西方和日本的作品便宜,可以提供现代音乐和舞蹈,结构严谨,演技优秀,画面华丽,在中国很受欢迎。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忠信近日在亚洲文化部长论坛上表示:“中国。

这两个国家的价值观非常相似。所谓“韩流”,其实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大长今》在中国走红,让“韩流”在中国再次掀起冲击波。为什么韩国文化有如此大的魅力,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个谜。现在,韩国文化官员的话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韩国文化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然后融入自己的内涵,进而放射出无限的文化魅力。换句话说,“韩流”在中国的流行源于中韩文化的同源,韩国人并不否认中国古典文学是源头。今天的韩国文化,包括电视剧,只是一种“流”。当然,别人的这种“流”,因为是标准的“混血儿”,有着母乳一样的两国文化精髓,一经问世,便所向披靡,同时打动了韩国和中国的观众。所谓玄机,只不过是谁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谁就占据了新时代的文化制高点。听了裴忠信老师的讲解,一个词浮现在脑海:反馈。中国文化的乳汁哺育了朝鲜文化,朝鲜文化在日臻完善后,在中国转世,又回到中国。这种现象符合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面对“韩流”冲击波,我们不必自卑;到了学习的时候,不妨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架子。研究韩流的成功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成熟是必要的。

3.整体而言,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是谄媚有余,古风不足。即使是古代,临摹多于发扬,那么低级的“拿来”和邯郸学步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中国的文化工作者连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是韩国人说的中国的古典文化)是什么都不会说,或者一知半解,就忙着“煮”和“煮”文化产品,味道不好,然后用洋葱和外国味精装饰。试想这样的文化产品,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髓。如果只是“大杂烩”,观众不叫好,就不能怪观众“崇洋媚外”。缺乏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化产品的致命弱点。我对老祖宗的东西视而不见,留给韩国日本去“啃”。现在应该不言自明了。能流传到今天的传统文化并不轰轰烈烈。如果能真正把这些古典文化作为遗产传承下去,相信融入现代人的血液后,让它们大放异彩也不是问题。“中国浪潮”涌入韩国、日本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通过古典文化集体考试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目标,在追求中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相信中国现代文化会在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成熟和发展,而其内在因素是裂变的。

韩流对中国大学韩语教育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韩流,比人们预想的要早。大部分同学都很喜欢韩国电影和电影。

电视剧,也经常看,但是对于韩国流行歌曲,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欣赏。这种现象可以用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本身就是针对成年观众来解释的。

设计,以及H.O.T,NAG,GOD,COOL,PLT等流行音乐几乎都是为青少年打造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并不是盲目的“推崇韩流”,而是理性的吸收韩流,理性的分析在学习韩流和选择韩流专业的过程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韩流给中国大陆高校的韩语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这一结论在目前韩语专业入学考试的专业选择中得到了忠实的反映,他们学习韩语的动机是为了出国留学而去韩国学习,只是因为他们对韩国有好感,以及他们对韩语专业选择的满意。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韩流的影响,还有进入中国的韩企良好的就业形势等变量的作用。

“韩流”是一种趋势。“趋势”可以是持久的,也可以是暂时的。韩流是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只是暂时现象,还有待观察。因为韩流的生存与自身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而韩流本身的变化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都充满了变数。

参考资料:

“韩流”话语中金贤美的欲望与现实。2002当代批评第19期,第216 ~ 233页

杨·。东亚偶像剧传播的文化相似性研究。广播研究,2003年夏季,197~220。

何中原和杨。东亚电视区域化与韩流。广播研究,2002年冬季,第67~103页。

韩宏喜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及其对外来大众文化的接受——以“韩流”为背景

金秉云。韩流热潮与中国大学韩语教育(双月刊),2008年第4期(第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