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汽车抵押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成因及防范

防控保险风险非常重要。一定要保证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息真实可靠。

此外,对担保人的资质要求较高,风险相对较低。这些东西不是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业务操作上,要有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流程和人员配备。

我给你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我借鉴过。抛砖引玉:)

第一章:中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中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现状

1998 10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中国建设银行获批汽车消费贷款试点银行。1999年3月,人民银行批准各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汽车消费贷款进入群体纠纷阶段[1]。汽车消费贷款到现在才经历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由于汽车消费贷款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第一年发展比较缓慢。但自2000年以来,汽车消费贷款一直呈逐月上升趋势,且增速巨大。尤其是去年,2002年,全国汽车消费贷款年增长较上年2001增长了3倍,可谓喜人(见图1)。但是,这并不能简单的说明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是好的。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过去两年发展迅速,但规模仍然太小。去年底全国汽车消费贷款6543.8+0336亿元的贷款余额和45万个人客户的数量,对于中国6543.8+03亿元的人口和654.38+0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余额来说,无疑是微不足道的[2]。如果将汽车消费贷款与其他贷款业务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以上海为例。截至去年底,上海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约为41亿元,较年初增加约22亿元,完全翻倍。而去年同期属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109078万元,是汽车消费贷款的25倍[3],缺口巨大。更何况,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贷款余额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消费贷款不到贷款总额的65,438+0%,太小了(见图2)。由此可见,作为个人消费信贷支柱的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远未达到预期的繁荣程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内部的制度和运作,也有外部的环境。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从银行自身分析,现有约束条件:

1.2.1的经营理念变化很慢,不能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银行的信贷业务面向企业,传统的信贷模式已经成为习惯。部分银行不受旧思维束缚,无法认同“个人小贷户”的信贷发放形式。他们认为信贷发放的重点应该放在向公众放贷上,个人消费信贷不值得做。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些管理者和管理者无法理解这项工作,也无法在工作中重视这项工作。他们认为汽车消费贷款成本小,利润薄,直接收益小,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他们只看到了汽车消费贷款眼前的困难和不足,无法从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和分析。他们在操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不高,把这项业务放在了信贷的次要地位,不仅没有促进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反而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1.2.2贷款程序和服务

目前,购车者申请汽车消费贷款,要经过提出申请、填表、接受调查、办理保险、抵押登记等多个环节。完成一笔贷款少则3、5天,多则一周。借款人要来回跑好几趟,费时费力,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由于汽车消费贷款尚未形成太大气候,各级管理层对其认识不一,信贷人员配置有些落后,多为兼职,专职管理人员较少。业务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的是公司业务部门办,有的是个人业务部门办。而且由于汽车消费贷款是新产品,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所以信贷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逐步提高。这家银行专门办理汽车消费贷款的人少,素质不高的现状也导致服务不足。

1.2.3贷款对象

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来看,汽车消费贷款的对象比较单一,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在经营思维上存在一定的“重城市轻农村,重法人轻个人”的现象。首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农民有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无法筹集资金而租赁农业机械。其实根据国情,农民一般不存在下岗的问题。只要努力工作,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还款能力。目前,农村汽车消费信贷仍是商业银行突破的禁区。其次,在城镇,随着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如近年来的旅游热。但是对于汽车消费,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出现了“热而不卖”的现象。

1.3银行外部约束

1.31汽车消费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汽车消费贷款除了信用风险,还有隐性风险,影响银行的积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需求引发的风险及消除

因为国产车型有几十款,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国外产品,而九十年代只有别克、戈雅、奥迪A6三款产品。中国入世后,随着汽车行业的自由化,捷达、富康、桑塔纳等老车型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这将给目前的汽车消费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中国入世后汽车消费需求旺盛,老车型彻底淘汰造成的。因为随着入世后关税的降低,如今投放市场的汽车消费贷款和所有车型都将面临新车型、新价格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将不得不升级换代。在新车型和低价的引导下,一部分消费者的个人信用会被置换,可能会出现车贷现象。由于车辆流动性大,如果借款人将车辆运输到外地,通过一定的渠道出售,银行会因为找不到抵押物而难以处置或拍卖,导致法院判决无法执行,最终影响银行贷款的收回。

(2)价格波动导致的抵押品减值风险

目前我国汽车关税为80% ~ 100%,入世五年后将降至25%,这意味着进口车价格将至少降低30%[6]。由于降价空间较大,汽车消费贷款的车辆价值会大幅降低,每年固定的折旧率会使抵押物的变现成本更低,损失在所难免。目前汽车消费贷款是以购买的车辆作为抵押,抵押登记在当地车管所。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商业银行可以收回车辆并进行处置以偿还贷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车辆市场价格的变化,抵押房产折旧后的价值难以抵消所欠债务。

第二章中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

汽车消费贷款与汽车消费市场密切相关,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未来几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

2.1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基本发展

虽然汽车工业在中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与日本、美国、德国等汽车工业强国相比,中国的汽车总产量只是冰山一角,还不如日本丰田的年产量。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已经计划把汽车工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业来发展。通过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形成了八大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加大了家庭友好型汽车的开发力度,使中国汽车工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导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显著扩大。

2.2价格下降将是大方向。

汽车市场价格和人们心理预期的变化使得汽车消费贷款需求下降。

入世以来,我国汽车需求尤其是轿车需求持续超高速增长(见图1),汽车消费主体由集团消费向个人消费转变。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国内汽车产量持续增长。1986年全国汽车产量37.28万辆,其中轿车产量只有12297辆。到2002年底,汽车产量猛增到325.37万辆,其中轿车产量达到1092.88万辆,分别是1986的7.7倍和87.9倍。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汽车降价是必然的。2003年,在国内市场销售的70款车型(包括30款新车型)中,有30多款车型正式宣布降价,其中7款新车型同年宣布降价,7款车型一年内两次正式宣布降价。预计2003年国产车整体降价幅度为8% ~ 10%,而2002年由于加入WTO的压力,国产车整体降价幅度仅为5% ~ 6%。汽车价格的持续下跌,强化了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6月至6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26771万辆和255.36万辆,产销率95.39%,同比分别增长27.1%和24.15%。其中,汽车累计产销124.61万辆和113.2万辆,产销率90.84%,同比分别增长36.37%和31.59%。与此同时,一季度全国汽车库存超过8万辆,4月份库存增长2.5%。在这种产量扩张和价格下降的同时,近两年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汽车消费相关的税费也没有明显降低。汽车消费逐渐趋于理性,汽车消费贷款需求自然下降。

2.3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市场广阔。

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在中国的低普及率,预示着汽车消费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商品和服务领域。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住房、汽车和教育是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前三大对象,其占比分别为71.5%、11.0%、10.6%。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最适合信用消费的汽车比例正在快速上升,有逐渐超越住房成为信用消费第一合适对象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住宅的拥有率已经达到70%。除了住宅调整和新家庭购房,大规模住宅消费暂时告一段落。一些先富起来的居民在解决了宽敞的住房后,把汽车消费作为了追求目标。另外,中国的汽车普及率也很低。据新浪报道。com,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人均每万人只有20辆汽车,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汽车最少的国家之一。可见,日益强大的购买力和巨大的潜在市场预示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4政策将更加宽松、宽松和简化。

多年来,政府对汽车产业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轿车、轻型车、发动机等项目全部由国家审批。其初衷是通过行政审批限制社会资本盲目进入,缓解汽车行业“散、乱、差”的局面。但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我国的汽车消费政策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繁琐的手续和高额的税费制约着个人的购车行为。好在2001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放宽投资审批制度、简化购车手续、降低相应费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真正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目前汽车消费已经从单纯的生产型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变,私人逐渐成为购车主体。汽车需求快速增长期逐渐来临。鼓励消费的政策不仅符合国际汽车发展的惯例,而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

2.5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用车环境更加便利。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道路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交通与非交通混合占道的状况得到基本遏制,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中国公路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654.38+0.43万公里,连接大部分城乡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城市格局会越来越合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这些都将为汽车消费市场提供良好的硬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是大有可为。那么,就其发展前景而言,配套的汽车消费贷款也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随着汽车消费高潮的逐步到来,汽车消费贷款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将成为未来银行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章促进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其前景广阔而光明,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汽车消费贷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银行自身、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扫清障碍。

3.1银行应自行采取的措施

3.1.1要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汽车消费贷款,纠正主观错误倾向。

美国85%的汽车销售使用汽车消费贷款,而中国不到10%。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消费贷款历史悠久,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他们之所以重视汽车消费贷款,不仅仅是因为它对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拉动国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还因为它对银行业本身的发展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信贷管理体制使得银行过于依赖企业,经营风险相对集中。资产负债管理原则中的分散原则要求资产尽可能分散到各种具体形式,汽车消费贷款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一般来说,有贷款的购车者个人资产质量较好,还款能力较强,因此贷款投向富裕的个人比投向普通企业更靠谱。因此,汽车消费贷款可以通过改变信贷资产结构来分散和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1]。

3.1.2简化贷款手续,做好配套,加大营销力度。

(1)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努力解决客户贷款手续繁杂的“老大难”问题。

一方面可以考虑银行的储蓄网点可以直接受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扩大业务受理覆盖面,方便客户借款;另一方面,要加快个人贷款客户经理的选拔和培养,尽快组建一支熟悉业务、素质较高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把汽车消费贷款作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重点,让客户经理贴近客户,加快工作效率,为客户勾勒组合式、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给客户最大的便利。同时,可以尽量加强与汽车经销商、保险、公证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多方协调,加快运作,努力实现“一站式”服务。可以尝试成立“按揭事务中心”,邀请相关部门上门,采取法律介入,集中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实现全程操作,简化手续,方便客户[1]。还有就是要让“直接客户模式”逐渐取代“间接客户模式”。目前国内汽车信贷主要有两种模式。随着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的成熟,直接客户模式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汽车经销商作为信贷中介的间接客户模式将日益萎缩。间接模式是指“先买车,后贷款”的模式,即由车商或保险公司向贷款购车者提供全程担保,负责对贷款购车者进行资信调查,帮助购车者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代银行收取车款本息。直客模式提倡“一站式服务”,即购车者先从银行设立的汽车消费贷款机构获得汽车贷款额度,凭此额度在汽车市场购买自己满意的产品。客户选好车型后,可以在银行支付首付,并签订相关贷款合同后,再开车回家。此外,银行的车贷中心还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汽车保养、汽车救援、汽车租赁等一系列保养期间的增值服务。在直客模式的运作过程中,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各司其职。采用直客模式,回归了汽车消费贷款作为金融产品的本来面目。与传统的以车商为信用中介的中介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为客户节省了中间环节、时间和代理费。同时,以直客模式购车的客户,拿到银行贷款后会成为全款购车人,在向经销商购车时会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此外,客户在去银行办理汽车贷款手续时,可以得到银行专业机构的相关信息查询服务,比如某款车型的当前报价,甚至可以让专业人士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型。

(2)做好汽车消费贷款支持工作,加大营销力度,努力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心理。

第一,要经常调查。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信息档案,细分消费者的收入、生活方式、兴趣、心理、地域等方面,详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困难及其原因,从而制定汽车消费贷款的营销策略服务,为银行发展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要做好咨询服务。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银行咨询。这不仅要求银行经理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有全面的了解,还能最大限度地为咨询者解惑,当好参谋,打消他们的消费疑虑,并注意加大对一线储蓄员工和汽车经销商的业务知识培训。因为他们与消费者和购车者的面对面接触最为频繁,如果能正确把握汽车消费贷款的政策导向,准确解答消费者和购车者的问询,必将对汽车消费贷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要多宣传。在汽车消费贷款的宣传中,既要宣传其操作方式和优势,又要加强汽车消费贷款发展新政策的宣传,引导汽车消费贷款健康发展。在宣传渠道上,要注意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的宣传体系,在各营业场所同步开展人员、音像、手册、海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贷款买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1.3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合理确定贷款对象。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从生产导向型转变为消费导向型,尤其是汽车行业。因此,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应积极组织业内人士全面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方法对消费者和市场进行系统分析和细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身资金实力明确定位,做好汽车消费贷款对象的选择。

(1)客户对象选择

除了继续选择信用良好的出租车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外,重点关注政府公务员、大学教师、科技专家、外资企业员工、金融机构员工、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社会名人等信用良好、收入较高的优质客户群体。同时也要关注这些公共群体,比如政府公务员、大学教职员工、企事业单位员工等目前购买不便但购买欲望强烈的人群。此外,汽车消费贷款还可以有选择地发放给小型私营和民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2)贷款工具的选择

在贷款车辆的选择上,以轿车和轻卡为主,重点是经济型和进口车。因为经济型轿车是汽车行业“十五”计划中的重点产品,也是未来老百姓购买的主要车型,市场潜力巨大。预测国内经济型轿车价格在8 ~ 9万元左右,比国外低40%,市场竞争力强,贷款额度低。另外,在本次调查中,银行普遍反映进口车贷款质量较好。价值高的进口车贷款风险小于价值低的国产车,建议加大进口车贷款投入。因为进口车的购买者多为社会层次较高的成功人士,自制力较强,能够认真履行承诺。主要从事营业的客车或货车,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确实有经营证和经营资质的借款人,应以其经营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以经营证作为抵押物考虑发放贷款;对于没有营运牌照和营运资质的车主,要尽量避免,严格控制。这些车主一旦有一点点变化,贷款就有风险了。此外,随着进口车价格的下调和车辆的更新换代,预计未来二手车交易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应的,二手车贷款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也要开始酝酿二手车贷款品种,及时抢占市场,进一步拓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此外,要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汽车消费贷款的可能性,努力突破这一禁区。

同时,汽车消费贷款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的新业务,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并制定与金融机构紧密衔接的操作规程。在办理相关手续时,要表现出快捷方便,收费公平合理,与银行业务相衔接。只有这样,顾客才会感到方便和满意。

3.2.3完善汽车抵押物变现的二级市场。

应尽快依据相关法律对注册资本、经营场所、从业人员等相关要素进行严格限制,建立二手车经纪公司,使其成为合法合规的二手车交易中介机构。而且这些二手车经纪公司也要配备一批具备法律、技术、价格咨询技能的二手车评估师,让二手车报价公平合理,解除双方的后顾之忧。同时,应成立类似于物价局的机构,对汽车报价进行监管,规范交易汽车的报价,防止价格被哄抬或压低[8]。这样,当借款人违约后,作为抵押权人的银行需要处置抵押物时,可以通过此类中介机构将抵押物变现,盘活资金,减少损失。

3.2.4尽快进行消费信贷立法。

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消费信贷法,用法律手段规范消费信贷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汽车消费贷款作为消费信贷中的一种特定商品,自然会受到法律法规的规制。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主体是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立法应以其中的信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要调整一些辅助性的信用关系,如保证人与金融机构、保证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立法的原则应该是保护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的合法权益,通过消费信贷调节社会商品的供求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8]。

第四章总结

汽车消费贷款将中国汽车工业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二者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的出现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分析制约因素,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寻找促进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的有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预期的繁荣相差甚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起点低,发展快,占比小”。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最大的问题是比例太小,没有普及。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内部的制度和运作,也有外部的环境。

长期以来,银行的信贷业务以企业为主,部分银行难免会受到旧思维模式的束缚,经营理念转变缓慢,无法充分重视汽车消费贷款,这是制约这项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贷款对象的局限性、手续繁杂、服务不到位等老问题都制约着这项业务的发展。在银行的外部环境中,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用风险成为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的最大障碍。另外,车价太高,税费太重,使用环境不好;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而各种隐性风险的存在也制约着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

但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日益繁荣,配套的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空间巨大。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为这项业务的发展扫清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对于银行自身来说,首先要纠正主观上的错误倾向,正确认识汽车消费贷款,并将其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因为在21世纪,消费信贷将逐渐成为中资银行的支柱业务,而汽车消费贷款作为消费信贷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消费信贷和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应该受到重视。同时,中资银行应抓紧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为了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双重挑战,中资银行必须加倍努力。

在外部环境的改善上,建议政府机构、银行及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征信系统,解决汽车消费贷款乃至所有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在车价、税费、交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为居民汽车消费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汽车抵押物二级市场的完善和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将有助于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

大力发展汽车消费贷款势在必行。相信上述措施能够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扫清障碍,促进汽车消费贷款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参考

1,赵建伟,关于推进汽车消费贷款的思考,经济学人,2000年第2期。

2.朱建民,张越,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人民网,2003.04.15。

3.刘芳,上海人敢花明天的钱房贷超千亿,解放日报,2003+0.20。

4.费,关于汽车消费贷款的思考,交通银行工作研究,2002年8月。

5.吴,,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西南财经,2001第12期。

6.周志芬,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及经营策略,金融论坛,2002年6月。

7.李茜·尹柯·孔原,汽车消费贷款前景如何,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年7月。

8.陈朗楠,谢,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广西金融研究,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