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自然中教育孩子?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文盲不多,但漂亮的文盲多。”

穆欣先生说:“没有审美力,就是绝症,知识是救不了的。”

美学家蒋勋说:“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决定了他的竞技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代表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培养孩子审美最好的地方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泉。正如著名作家席慕蓉所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接触过自然,没有摸过树的皮,没有踩过干燥易碎的树叶,他就不能教艺术,因为他从来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

在自然中,儿童的自然表现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大自然中,你常常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都强调大自然对儿童的审美作用。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和透彻的理解。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儿童的审美教育要注重三个核心要素: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第一要素:感受美。

“没有美的熏陶,孩子很难感知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是最自然的艺术博物馆,春天有花,夏天有林,秋天有果,冬天有雪。当孩子为春天的第一朵迎春花微笑时,当他指着蓝天上的白云仔细观察时,当他听着鸟儿平静地歌唱时...孩子已经悄悄迈出了世界整个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审美感知。

不同的自然风光带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在雾蒙蒙的雨季,巍峨的群山叠叠;春天油菜田里的一只蝴蝶,傍晚日落时的一群海鸥.....每一处自然风景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气味、声音、温度、艺术等等,是儿童美育的最好滋养。

第二要素:发现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然界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果你不给他们看,不提前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重视。”要让孩子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就要给孩子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在场景中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同时,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象。

比如父母和孩子打着小伞,穿着雨靴来到大自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你觉得雨滴在干什么?”当孩子们看到雨伞上散落着晶莹的雨滴时,他们会高兴地大叫:“听,雨滴在我的雨伞上歌唱。”这时候孩子就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了,有的孩子会说:“我感觉自己像雨滴,在伞上和它们一起跳舞。”其他的孩子会说:“我感觉我和雨滴一起飞到了空中。”这样将审美想象渗透到审美感知中,使审美感知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加深了儿童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逐渐从审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要素:创造美

当孩子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变化,经历了花开花落的春天,就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和记录自己最直观的体验和发现,最真实的感受和想象。比如最简单的绘画,让孩子用手中的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描绘心中的美景,让心中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趣真正在手中和脑中交融。

自然的美是简单的,自然的美是丰富的。大自然充满了创造美的材料,如石头、松果、种子和树叶。梭罗说:“心灵和自然的结合可以产生智慧和想象力。”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美,自然就有了创造美。那些简单的自然元素,在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头脑下,变成了另一种独特的自然美。例如,孩子们将不同种类的树叶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拼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如将树叶拼接成蓝猫、天线宝宝、奥特曼、飞碟、“龟兔赛跑”或船和花。

以上是大自然中培养儿童审美教育的三要素。而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还能滋养孩子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

俄罗斯作家舍德林说:“如果儿童与自然之间没有直接的、生动的联系,那么最生动、最华丽的画面也无法打动他。”自然美育陶冶、净化心灵,就像春风融化了雨水,夜晚寂静无声,让人潜移默化。哪怕是在最平凡、最普通的自然环境中,一片绿叶、一泓清泉、一簇野花,都会让孩子对世间万物产生同情,在心中萌发出最纯粹的善良,真正培养出美好的人格和心灵。

朱永信说:“理想的美育必须走出书本的‘小世界’,融入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它的灵气”。

然后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天气的变化和神奇,探索大自然万物的故事和奥秘,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美!慢慢地,你会发现,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中,孩子的生命跨度得到了拓展,孩子的生活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孩子的美育灵魂得到了滋养。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了自己的欣赏和观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热情。回归自然,启迪美育,童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