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的职业是什么?

高红

高洪(1965438+2008年6月26日-2003年6月65438+6月4日),陕西泾阳人,中国现代仪器分析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伊利诺伊大学主修分析化学,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留校。1948二月回国。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0 11 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擅长仪器分析,尤其致力于电化学分析。在现代极谱分析的基础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论文近300篇,学术专著4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中文名:高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泾阳

出生日期:1965438+2008年6月26日。

死亡日期:2013,14年6月。

职业:化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化学系。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之一。

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极谱电流理论、仪器分析等。

亲身经历

高洪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我国现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1947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任教。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他是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第一批拥有光荣称号的高级院士。现为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履历

高红1918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高洪的父亲高继伟参加辛亥革命,在于右任先生领导下工作。后来高继伟被革命军任命为县长,在赴任途中遭到敌人伏击。父亲意外去世时,高红还不到一岁。此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高洪童年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战乱频仍,饥荒、蝗灾、霍乱等灾害不断。高洪回忆童年时,提到了他在1927+00年6月经历的一场战争。当时冯玉祥的部队围困泾阳一个月,号称“一军围城”,城外另一军伺机入城,两军展开肉搏战。当时高洪和母亲已经搬进了县城,两军的主战场就在母子俩租住的房子附近。肉眼所及之处,到处都是血肉模糊的碎片和尸体。

虽然环境如此艰苦,但在慈母的关怀下,高洪顺利读完了小学,进入了中学。高鸿15岁时,母亲因劳累过度去世,去世前将他托付给叔叔。母亲去世后,高洪跟随叔叔一家来到南京。此后,他在南京、扬州和Xi安的中学学习。1938,高鸿考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1943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底,高鸿在于友仁等人的资助下,通过了教育部主办的首届赴美留学自费考试,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1947高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1948年2月工作后,由于国内形势变化,高鸿终止了未到期的工作合同,匆匆回国,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任教。晚年的高鸿在谈到当年的选择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园虽好,却不是久留之地。我应该为我的祖国和我的同胞服务。我的事业在祖国。”

高红是陕西泾阳人。2008年6月26日出生于陕西泾阳,191943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学习成绩优异。1947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系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术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21届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首任常务理事、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第一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尤其是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在悬汞电极的研究中,提出了汞齐扩散电流理论、金属在汞中扩散系数的测量方法和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公式。推导了极谱法各个分支中各种电极过程的电流方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澄清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示波分析方法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分析化学的新领域。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 03 16 04 11:22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

高先生是我国现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民主同盟会员,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终身教授,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顾问委员。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尤其擅长电化学分析。在现代极谱分析的基础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论文近300篇,学术专著4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法中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公式。之前所有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都失败了,极谱法的权威学者曾经断言这个公式无法验证。高先生选择了电极上无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成功验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提出并标定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提出了一种测量金属在汞中扩散系数的新方法。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办法。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在1964,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的类似公式和方法早了两年。高先生在找到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金属在汞中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靠的数据,澄清了文献中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数据的混乱,并基于这组可靠的数据,得到了金属在汞中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表于1965年,比波兰同事发表的相同结论早10年。

3.解决了现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高先生严格处理了线性位移极谱法、方波极谱法、交流极谱法等现代极谱法的重要电极过程,导出了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验证了各个公式,为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其“现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获1978国家科学大会奖,1982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极谱专著。该书获得1988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开辟了电滴定分析的新领域——示波分析法。高先生开创了电滴定分析的新技术——示波滴定法,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局面,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示波滴定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于1989召开了专业学术会议,讨论了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和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种方法很有用,应该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在1985、1990、1992连续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批新学术领域的示波分析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获得高等教育出版优秀作品特等奖。

角色的生活

高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预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指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果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问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前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一认识,他在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派青年教师学习数学和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国家科学规划会议及后来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看法。他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紧密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些演讲促进了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发展史也充分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个人实现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和仪器分析教材。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仪器分析教材,培养了几代人。现在中国化工界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中国发挥了作用,也对台湾省的同行产生了影响。5月诺贝尔奖得主,1988的美籍华裔学者李远哲博士说,大陆出版的书在50年代台湾省禁止销售,他在日本买了高洪教授的仪器分析,利用市电中性线和地线之间的残压作为交流电源进行电导滴定,对他很有启发,于是李远哲称高洪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出版。第三版获得1992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洪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中。1990教育部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马总在逡巡,志在千里,桃李不言,终有新路”,表彰他的功绩。

高先生还为中国的科学管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厚,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多次受聘于国家级科技领先机构,担任各种学术职务。在1962和1978两次参与国家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定。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系常委(1981-199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学术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二、三学术评审组成员,分析化学组成员。还担任过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会或顾问。

高洪教授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私的贡献。